专栏名称: 毒药
独到的眼光,独家的访谈,独特的调性,毒辣的评点——毒药聚焦圈内重大、突发、热点事件,深挖业界资深、知名、当红人物,推荐精彩影视剧集,强调网感、深度、专业和趣味,着力树立影视报道新标杆,致力成为中国影视行业第一媒体。帐号主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Mtime时光网  ·  2024年,女性创作者因何异军突起? ·  2 天前  
中央戏剧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  ·  引翼祝福 | 祝考研学子一路生花,一战成硕! ·  5 天前  
深焦DeepFocus  ·  在日本学电影,不是只有东艺大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毒药

这部狂揽五项奥斯卡的电影戳穿真相:你的朋友圈其实是猪圈!丨毒药头条

毒药  · 公众号  · 电影  · 2016-12-12 13:01

正文


瞧这讽刺中夹着鸡汤味的标题,不少毒友应该猜到,今天聊的这部电影肯定不简单。


没错,日理万机的毒药君从生活细碎中如触电般体会出了这部电影的精妙,你一定听过,也应该看过。


《飞越疯人院》



1975年上映,影史地位毋庸置疑。豆瓣TOP250排名36,好于98%剧情片。



IMDb8.7分,TOP250排名第16。




高口碑不是盖的,《飞越疯人院》同样成为第48届奥斯卡最大赢家,狂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影帝、影后、最佳改编剧本五项含金量最重的大奖。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飞越疯人院》都是在课堂上,坦白讲,毒药君的观影初体验跟大家一样:这是部“没啥感觉的公认好片”。但工作几年,被投进红尘滚滚的社会大熔炉后,再返回来看,word天,好一幅生龙活虎又死气沉沉的浮世绘。


废话少说,上车吧。



电影讲述了“假精神病人”麦克被关进精神病院后,与病患共处、和护士撕逼,最终“被精神病”变成白痴的故事。乍一看,这是个讲述社会边缘人的喜剧故事,但毒药君赌一包辣条,没人能笑着看完。



首先当然是请出主人公,麦克墨菲,由毒药君男神杰克·尼克尔森扮演。




为了逃避监狱劳动,他假装精神病来到了这里,几个镜头交待人物性格,热情洋溢。




像火苗一样“冷锅里冒热气”。




跟谁都自来熟。像一只跳跃的火柴,点亮了灰蒙蒙的医院。




初来乍到,杀威棒是必须要吃的。麦克被请到门诊室,经过一番病情探讨,我们得知,麦克是因为“闲不住”而被当作试验品投放到了精神病院,麦克一个销魂的笑容表示,百分百配合。




在“治疗”的日子里,麦克结识了一帮小伙伴——


怀疑妻子有外遇并因此焦虑不安的哈定。




有着恋母情结而口吃、懦弱的年轻人比利。




眉眼弯弯好似永远笑着的马缇尼。




情绪极易沮丧悲伤且爆发后很难平息的契士威克。




体格如小山般高大健壮却行动迟缓呆滞、“又聋又哑又傻”的酋长....




尽管是“假装精神病”进来的,但在与真正病患相处时,麦克没有一丝一毫的身份优越感,打心里平等地与他们相处。


认真且严肃地打赌:我要把储水池扔出窗外。




打牌时,一根烟的筹码代表10美分,有耍小聪明的小伙伴将10美分一分为二。这种行为对于一个精神病患者很正常,但麦克却较起了真儿。



用“激将法”尝试改变这些忧郁的小伙伴。




试想,自诩正常人的我们,又怎么跟一个傻子费口舌?


而麦克小伙伴的对立面,则是代表着疯人院最高统治者的“瑞秋”护士。



先来看她的妆容,头发梳的一丝不苟,眉目咄咄逼人,平和的语气中自带傲娇。




在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下,瑞秋将病院打造成了井然有序、体制完备的“现代文明社会”。而瑞秋自己,则像用仁慈的外表和平和的语调维护自己的统治。毒药君必须承认,瑞秋的扮演者路易丝·弗莱彻拿下当年的奥斯卡影后,实至名归。


再来看她的“统治政策”:


1

开会


会议讨论的主题很邪恶,是导致任意一位患者病因的事件。


例如,强制大家讨论哈丁破裂的婚姻。




然后冠冕堂皇地称为“一种疗法”。


2

没收财产


把原本属于患者的香烟扣留起来,以此来要挟、奖励病人,最终达到控制的目的。




3

严苛的规章


几点吃饭几点喝药,放风时间的行为规范都是出自瑞秋之手,她像一个思想警察一样监视着每个人的举动。




病人在她面前,没有支配自己行为的权力。




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瑞秋甚至可以剥夺一个病患对“音量”的要求。





然后冠之以一个伪善的理由。





必须要提的,瑞秋小姐动不动就以“人道主义”自我标榜。




呵呵,对于常人来说,简直是炼狱。




灵魂极度自由的麦克,不愿也不能被这间打着“人道主义”的牢笼束缚。


从一开始,飞越疯人院的他,只是“到外面爽一下”,站在酋长的肩膀上,完成了漂亮的一跃。




出来混不能没义气,麦克按计划,带着小伙伴们出海打渔。




BGM轻松惬意,加上摄像机的平移俯拍,此处是电影最明媚的片段。



看着这几张绽放的笑脸,很难不想起另一部影片——


《肖申克的救赎》中,囚犯们在屋顶争取到了片刻的自由时光


在麦克得知小伙伴们都是自愿来到疯人院并根本不想走出去的时候,他更加坚定了飞越疯人院的决心。




为了鼓舞小伙伴斗志,麦克“聚众闹事”,打破医务室窗户,却遭到了终极惩罚——电击疗法。




此处请允许毒药君聊两句“电击疗法”。长期泡在电影中的我们,可能对这个东西已经不敏感,毕竟雷神杨永信已经用事实证明他可以更惨无人道。但放在19世纪70年代,只有四个字:臭名昭著。


毒药君查到资料: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学会发表了一篇关于电击疗法的报告,报告支持将电击疗法用于抑郁症的治疗,但之后的10年中电击疗法依然备受批评,不受大家的欢迎。


有个形象的比喻:大脑好像有一些毛病,虽然我们(上世纪的医生们)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但是强行电击重启一下总是没问题的。来,1、2、3……



此处可以看出《飞越疯人院》的时代价值,导演对治疗黑历史提出了严重控诉。


说回电影。


一路奋战的麦克,并不孤独。一起约架后,得知酋长的“聋、哑、傻”都是装的。




那么问题来了,酋长人高马大,为什么要装聋作哑?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酋长的父亲被人利用,终日醉酒,含恨而死。明眼人都知道美国西进运动中,印第安人被驱逐的黑历史。




毒药君认为,酋长是不想重蹈父亲的结局,他缺乏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麦克身上的不羁,为他鼓起了冲破牢笼的勇气。


而麦克也不再孤独,不仅因为酋长为自己大打出手,更重要的一点:酋长和自己一样,都是这个病态世界的正常人。所以,出逃这件事,必须得办!




同时,小伙伴们在一次次救赎中,得到了精神上的感召,不再麻木不仁,开始对权威发起质疑。






他们似乎开始觉醒:为什么本属于自己的东西成为了别人要挟自己的把柄?




其中有一幕,瑞秋小姐用文字游戏的伎俩拒绝病人看球赛之后,盛怒下的麦克,用隔空喊话+意淫现场的形式,为大家直播了现场。




在这场戏,毒药君看到的不是一具具穿病号服的驱壳,而是在空中飘扬碰撞的灵魂。


最后,大家搞了个大新闻——圣诞夜,麦克往医院领了两名女人给大家喂酒,为比利安排了“成人礼”,而事儿后的高潮便是,出逃。



但不幸的是,小伙伴们都喝大了,逃跑之前就睡着了。于是,第二天,杯盘狼藉,惹怒了瑞秋,瑞秋先拿开苞的比利下手,再次讽刺他的恋母情结——




比利瞬间土崩瓦解。




在瑞秋的精神高压下,比利选择了割喉自尽。




一切看在眼里的麦克,最终还是没有咽下这口气,向统治者发出最猛烈的冲击。




被制服的麦克,被迫接受了脑额叶切除手术,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疯子。虽然活着,却如同行尸走肉。




此处毒药君还需要强行安利:


大脑每个半球分为四个叶,额叶是其中最大的一个,之所以要破坏额叶,是因为科学研究发现额叶与人的性情、性格关系密切,接受额叶切除之后患者会明显性情温顺。这项毛骨悚然手术的发明者叫Moniz,并获得了1949年的诺贝尔奖。




随着时间发展,更多的术后报告显示,前额叶切除术并没有像Moniz所声称的那样产生良好的疗效,反倒带来了一大堆问题。尽管发明人不断辩解,但在科学面前的谎言早已被戳穿。到1955年Moniz去世时,除了少数支持他的医生外,额叶切除术基本上已经沦为一个笑柄。


影片的最后,在杀死麦克后,酋长用麦克试图搬起的储水池砸向窗户,最终飞越疯人院。




有人说,相比《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逃出生天的畅快淋漓,《飞越疯人院》麦克墨菲的结局则让人悲怆愤闷久难平复,但在毒药君看来,这是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尽管时代不需要个人英雄主义,但追求自由的精神必须传递下去。



《飞越疯人院》改编自坎·凯西的同名小说。原著小说发表在60年代,60时代的美国正在动荡:二战结束后的东西方冷战、麦卡锡主义、马丁路德金倡导的黑人民权运动、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等等,我们有理由推测,导演是想借这个故事来表达对60年代美国体制的失望和不满。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抛开电影的时代背景,它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呢?


毒药君认为,电影中的疯人院,映射从古至今的任何社会,因为体制、规则存在在每一个地方。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说过:人生而自由,但却无不在枷锁之中。


手机对面的你可以四处望一望,在一个森严的规则下,总有规则的执行者,拥护者,反叛者,装睡的人,沉睡的人等。而你作为构成体制的一份子,已经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骨子里的奴性碾压了飞越的勇气,所有的猪队友也一样,躲在在死气沉沉的一隅,等着别人戳到死穴后耳提面命的威胁。


所以我说,你的朋友圈,其实只是猪圈。




十  一  月  热  门

直接点击即可查看

这些抗中神剧才真的侮辱智商

这部有味道的电影直接让我高潮

还有1亿少女被割生殖器,看得我想哭

号称中国最好的纪录片直接摧毁了我的童年

这部夺得9项奥斯卡的电影让中国影人丢尽颜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