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黄仁勋坐在越南的路边摊上喝酒,和他在一起把酒言欢的人,居然是越南总理,对方还亲自给他筛酒。因为他们刚刚参加完一个AI项目投资签约仪式,黄仁勋还收购了越南的一家AI医疗公司。
去年底,彭博财富指数显示,2024年内,黄仁勋的资产净值增长了765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截至2024年11月,其一手创办的英伟达市值达到3.5万亿美元,超越苹果和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
在黄仁勋的领导下,英伟达生产的芯片在8年中,将算力提升了1000倍。英伟达的GPU技术为无数科研和商业应用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黄仁勋也赢得了“AI教父”的称号。
那么,黄仁勋是谁?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中国读者来说相对陌生。比起大家耳熟能详的盖兹、马斯克乃至孙正义,他显得面目模糊,哪怕他的公司市值已经全球第一。
美国著名记者斯蒂芬·威特在新书《黄仁勋:英伟达之芯》中,为你揭开了面纱背后的黄仁勋,这本传主的全球首部独家采访传记,让所有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的黄仁勋。
黄仁勋出生于中国台湾省,10岁时和父母一起移民去了美国,家境普通,大学毕业后从事显卡和芯片行业。他的起步,也和大多数了不起的企业家一样,普普通通,没有华丽的开挂,更没有迷人的神话,也没有显赫的家世,甚至还充满了无数危难,好在最后都化险为夷。
黄仁勋很有魅力,风趣幽默,常常自我调侃,却又经常表现得自相矛盾。他总是用一种半开玩笑式的诙谐口吻说话,又表现得很严肃。
2023年,因为要写书,作者在丹尼餐厅和他共进早餐,那是他最喜欢的连锁餐厅。30年前,他在这家餐厅制
定
了英伟达的商业计划书。
那天,黄仁勋点完菜后对服务员说:“你知道吗,我以前在这儿当过洗碗工,但我工作很努力!真的特别努力。所以我才升为了餐厅服务员。”
《黄仁勋:英伟达之芯》 作者:【美】斯蒂芬·威特 版本:中国财政经经济出版社 2024年12月
丹尼餐厅是他融入美国社会的第一个入口——得益于在那里工作,青少年时,他就几乎尝遍了菜单上的所有菜品。不过,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外来者”的视角。“我永远是个移民,”他说,“在内心深处,我依然是中国人。”
1993年,他与合伙人一起创办了英伟达,那时他才30岁。英伟达最初瞄准的是新兴的高端电子游戏图形处理市场,公司的产品深受欢迎——客户们喜欢自己组装电脑,有时还会购买透明机箱来展示英伟达的硬件。
黄仁勋最早聘用了CUDA之父约翰·尼科尔斯,让他负责开发GeForce的科学应用试点项目。他在加入英伟达之前是并行计算的连续创业者,也是连续失败者。他让黄仁勋相信摩尔定律正在走向尽头,英伟达有一天会超过英特尔。
黄仁勋向一切相关学科和行业领域推广CUDA,与各行业的专家一起开发应用,这样在从GPU到CUDA的技术栈之上,就形成了一个不断扩展的生态。
作者采访了很多人,他看到的是一位可爱的甚至有点憨憨的居家好男人形象,这与那个毫不掩饰对成功的渴望、如猛兽般在商界厮杀的顶级精英大异其趣。正是这些不同的板块,嵌合出英伟达的傲岸形象,我们也从不同侧面的黄仁勋身上,体悟到合作才能共赢的道理。
作为一家企业,英伟达没有什么花里胡哨的使命、愿景、价值观之类的东西,技术就是其信仰,工程师思维成就了这家公司。当机遇真的到来,黄仁勋下定决心,要尽可能远、尽可能快地推动公司的人工智能发展计划。
彼时,即便是该领域最乐观的展望者,也主张应保持一定程度的审慎,例如,OpenAI的成立背景就是防范灾难的发生。几乎只有黄仁勋坚信,人工智能只会带来益处。
如今,英伟达被称为地球上最重要的公司,整个人工智能技术革命都在它所提供的基础设施的基本单元GPU之上构建。正如数字文明遵循着摩尔定律,正在形成的智能文明,也在开始踩着黄氏定律的节奏向前。
黄仁勋的成功,首先得益于他的工程师思维。他最早敏锐地发现了少数游戏发烧友和科学工作者开始将多个GPU卡结合起来,把并行计算用于科学研究,能大大加快对数据的处理速度。
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创造这个市场,投入资金开发能把GPU连接成高性算力的软件系统CUDA。他坚信,一旦有人在科学研究的领域取得突破,带来的机会将是难以估量的。这样就把一家赋能游戏玩家的显卡公司,转变成一家赋能科学研究的公司,并且把加速计算从游戏应用领域转变到通用计算领域,改变了计算范式。
CUDA奠定了英伟达对计算的革命性影响,奠定了英伟达是一家像苹果一样伟大的、软硬件结合的公司地位,也奠定了它将颠覆英特尔,成为生成式AI时代通吃科技巨头的垄断者的地基。
深度学习的几个最重要的里程碑,对英伟达来说如同天降大任,从2012年的AlexNet到2016年的AlphaGo,再到2022年的ChatGPT,这背后是从2块GPU到200块GPU,再到2000块GPU,直到GPT-4的约20000张卡。加速计算在走上一条自我实现的预言之路,扩展定律就好像是为英伟达量身定制的,它通向十万、百万卡级的更新一代GPU的算力,而大模型的参数也指向十万亿与百万亿级别,直至达到人类大脑突触总量150万亿左右。与此同时,扩展定律的重心也在向推理阶段转移。
努力工作是黄仁勋的本性。倘若说他的生活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题,那便是“放大”;他一次又一次地执行着勤奋、勇气和掌握基本原则的简单准则,成效越来越大。到60岁的时候,他已经成了这颗星球上最知名的垄断巨头。
据彭博新闻社1月14日报道,黄仁勋本周赴中国访问多个主要城市。知情人士说,黄仁勋会在1月15日前后抵达深圳,参加一年一度的农历新年员工庆祝活动。在中美科技战仍在相持阶段的敏感时刻,黄仁勋的到来首先体现的就是他没凡响的魄力。
在中国台湾省,他曾光顾的面馆将他的照片放在了菜单上,而他的标志性黑色皮夹克更是登上了《纽约时报》的时尚版面。除了位于洛斯阿尔图斯市和毛伊岛的住宅,他还通过一家空壳公司,与旧金山黄金海岸一处价值3800万美元的七居室豪宅有所牵连。
英伟达生产的芯片价值连城,甚至可用作抵押贷款,各界人士都对其趋之若鹜。
2023年底,黄仁勋在帕洛阿尔托的Nobu餐厅与马斯克和甲骨文联合创始人拉里·埃里森共进寿司晚餐。尽管埃里森和马斯克的净资产总和超过了3000亿美元,但在这个精英圈子里,黄仁勋却是当之无愧的领军者。
晚餐中,两位巨头都在恳求黄仁勋能多供应些AI芯片。“埃隆和我一直在恳求,我想这是最贴切的描述了,"埃里森回忆,“那是一场持续了一个小时的寿司宴与恳求宴。”
这里,又引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黄仁勋不顾一切地把人工智能推向人类未知的领域,难道不怕人工智能比人类聪明,反过来控制人类,甚至毁灭人类物种吗?作者之所以决定写这本书,也是因为这个问题的触动。
和业内普遍蔓延的恐慌气氛不同,在黄仁勋眼中,人工智能无非就是在GPU和CUDA上运行的软件应用,如果掌握了工作原理,你会发现它一点都不神秘。机器人并没有做什么出奇的事,它们只是在处理数据而已。
2022年,ChatGPT震惊了世界,黄仁勋并没有参与那些人工智能毁灭人类的争论。他正忙着推出下一代GPU,忙着把数据中心改造成人工智能工厂。黄仁勋对马斯克和奥特曼深感不满。他们一面购买他的硬件,一面又表演性地制造人工智能风险的言论。
“你看,你买了个热狗,于是机器就推荐你加番茄酱和芥末酱,难道这就意味着人类的终结吗?”黄仁勋认为,人工智能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与技术的关系,社会快速适应了汽车和手机等事物,我们也会同样习惯机器人来清扫家里。
黄仁勋40年的职业生涯都在硅谷,从工作到创业,再到成为全球一流科技公司的所有者,他的活动区域竟然只在一个方圆5平方英里的范围里。
他也不是天生就是一位全科科技浪潮之巅的弄潮儿,只是通过不断的抽象化,解决了一个CEO的输入输出问题,他不断“工程化“ 自己,直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优秀的CEO。
黄仁勋的成功在于付出了超人的努力,并以工作热情和成效不断征服周围的人;他的勤奋和对工作持续的全情投入,也塑造了英伟达的企业文化。
AI芯片是21世纪最重要的技术,英伟达不仅处于全球技术神经系统中的关键节点,而且处于地缘政治角逐的中心。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塑造国家、社会与文明,黄仁勋是这场宏大技术与历史变革中的代表人物。而他的那副华人面孔,也让我脑海里浮现出那句千古流传的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关于黄仁勋愤怒的起因和缘由,即便是那些与他交情深厚的人也说不清楚。他最好的朋友霍斯特曼透露,黄仁勋在巨积公司任职时,并未因情绪失控而闻名,直到他担任CEO后,他才开始频繁地大发雷霆。
“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第一次发火的情景,”一位英伟达的员工回忆道,“我在那儿工作了几个月,黄仁勋一直显得魅力四射且不乏自嘲。但突然间,他在上百人面前放声怒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