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号收藏
壹号收藏公众微信,将为您提供最新、最全、最快的投资收藏资讯。我们将不定时邀请业内专家、收藏家在线和大家分享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信息平权  ·  阿里超预期的关键点 ·  2 天前  
信息平权  ·  阿里超预期的关键点 ·  2 天前  
申妈的妹子圈  ·  阿里第三季度营收2801亿,超市场预期 ·  2 天前  
申妈的妹子圈  ·  阿里第三季度营收2801亿,超市场预期 ·  2 天前  
秦皇岛晚报  ·  4款下架,78款限期整改!国家网信办通报 ·  3 天前  
秦皇岛晚报  ·  4款下架,78款限期整改!国家网信办通报 ·  3 天前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3 天前  
贵州高院  ·  学有所获 听听学员代表怎么说(二)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号收藏

台北故宫国宝级书画,高清珍藏!

壹号收藏  · 公众号  ·  · 2020-01-31 12:00

正文


台北故宫博物院座落于台湾省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建造于1962年,1965年夏落成。院内收藏有故宫、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静宜园和国子监等处的皇家旧藏。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稀世之珍。 今天展示的34件书画作品,都在美术史中声名赫赫,皆堪称国宝级。


晋 王羲之 《远宦帖》


晋 王羲之 《远宦帖》

国宝 限展品


此帖亦称〈省别帖〉,为双钩廓填本,制作时先以墨线勾勒轮廓后加以填墨,是古代法书复制的方式之一。卷上有宋徽宗瘦金书签题及内府印记,亦有金章宗「群玉中秘」、「明昌御览」印及元、明、清代诸多的收藏印。此为羲之写予益州刺史周抚(293-365)的书信,传世唐《十七帖》刻本中亦收有此札,然而刻本线条较为呆板,而且缺乏笔法的细致变化,已失羲之原貌,远不及此双钩墨迹本的逼真传神。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国宝 限展品


《快雪时晴帖》原是一通王羲之书写的尺牍,以行书为主,兼带楷书之严谨,展现不徐不疾的雍容神态与流利秀美的韵致。由于王羲之真迹早已不传,《快雪时晴帖》又是唐摹善本,遂成后人理解王羲之书法最重要的视觉资料。此帖质量精良,流传有绪;帖中有南宋高宗、金章宗、元内府以及明代重要藏家的鉴藏印,为“三希堂”第一珍品。


此帖还是乾隆灌水最多的帖子之一,曾先后御笔题识71则,晚年由于视力不佳,还请“水军”董诰代笔三则,可见弘历对此帖之喜爱。


唐 韩干 《牧马图》

国宝


本幅收在《名绘集珍》册第三开。画奚官身骑白马,另牵一匹黑骏,并辔而行。上有宋徽宗(1082-1135)题字:「韩干真迹,丁亥御笔。」


韩干(8世纪)是唐玄宗(712-756 在位)时期的画马名家。从画风来看,奚官相貌、马匹圆臀短腿,均与唐代的墓室壁画相同,造形确具唐画人马雄健、肥壮的特征。惟线条细致挺劲,几处方折之连续用笔,与马鞍上的锦垫色彩,已属徽宗时代作风,故本幅应是北宋末期的摹古精绝之作。


唐 《宫乐图》

国宝 限展品


本幅格局短窄,原本可能是宫中使用的装饰屏风,后来才被改装成挂轴。内容描绘后宫女眷十人,围坐于长方大桌的四周,有的饮茶,也有人正在行酒令;上方的四人,分别吹弹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替这一场宴饮的人助兴。


画上虽无作者名款,但人物各箇体态丰腴,发髻衣饰的画法,亦皆符合唐代女性的审美风尚。推测应出自受张萱、周昉风格影响的画家,也是院藏作品中,年代超过千载,最能呈现晚唐宫廷女性形象的优秀名迹。


五代 《秋林群鹿》

国宝 限展品


本幅绘群鹿嬉游、憩息于枫红层层与白桦交错的树丛中,画面洋溢着北国的秋日景象。画鹿全以淡墨分染,主树部分先以墨画枝干,再钩勒层叠密聚的树叶,并依树种分别塡染深浅朱红、白粉、赭黄、淡墨、淡螺青等色,斑烂多彩。


此作和院藏另幅《丹枫呦鹿》(2012年已核定公告为国宝)的风格、尺寸极为接近,皆无作者款印,推测与此幅同属一组画作。画风古意盎然,极富装饰趣味,绘画技法与用色方式与汉人殊异,被认为是十世纪后半辽代绘画之代表作。



宋 《如来说法图》

国宝 限展品


佛陀半跏趺坐于莲座,座侧有二天王、阿难、大迦叶和二供养菩萨围绕。坐佛长眉细目,法相庄严;二天王身穿盔甲,手持剑槊,神情威武。全作人物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画幅四角分钤「双龙」、「政龢」、「政和」、「宣龢」共四个半印,符合「宣和装」钤印形式,可知曾为徽宗内府所收。画中供养菩萨体态丰腴,衣纹沿线以墨晕染,仍见晚唐余风;而坐佛肉髻低平,髻底有一隆起物,具宋代佛像的特色,推测画成时代或在北宋早期。



宋代 《江帆山市》

国宝 限展品


本幅画两峰回抱,山寺、野店隐现其间,庙宇坐落山坳,依山而筑。谷间云雾裊绕,飞鸟阵阵,一派黄昏景象。全幅画船、人物、建筑、树木、水纹等景物用笔,细腻精致。举凡船只结构、设备,山寺、野店之建筑,无不描绘精确,人物神态形貌皆栩栩如生。在构景方面,景物集中于左半边,严谨写实;用色则呈简澹清雅,画幅虽小,山城点染却是生意盎然。画上未署名款,据笔墨画风研判,应是接近北宋燕文贵(活动于10世纪末)时代的精彩作品。


宋 燕文贵 《奇峰万木》


宋 燕文贵 《奇峰万木》

国宝


本幅绘高山景色,远山皆在云气之上,近景祇露山巅。三组山体巧妙呼应,又有留白的云雾加以衬托,画面尺幅虽小,却别具远眺辽阔效果。尤其是山石块面的分割,运用更多的皴染来经营质面,笔法与李唐相近,可视为《万壑松风》与《江山小景》之间的转折点。画无款印,签题旧称「燕文贵奇峰万木」,但风格与活动于北宋时期的院画家燕文贵(967-1044)无关,研判可能是南宋初期,受李唐影响下的画家精心之作。



蔡襄 《海隅帖》


本帖为蔡襄(1012-1067)三十多岁时写给韩琦的尺牍,也是北宋颜体书潮的佳作。


苏轼《书次韵三舍人省上诗》


此帖作于五十二岁,沉着稳健,有法而不泥于法,是尚意书风之典型。


黄庭坚《致明叔同年尺牍》


这件作品运笔参怀素圆转之法,劲健婉通,结字多斜抬右肩,意态昂扬。


米芾《道味帖》


此帖书于米芾四十九岁时,极尽笔势轻重、快慢之变,是炫技、精到之作。


以上北宋四大书家名迹被清初藏家李宗孔合裱为一,此卷足称是书史研究的标竿性作品。


宋 文同 《墨竹》

国宝 限展品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工诗文书法,所创墨竹画法为后世所宗,誉为「湖州派」。


本幅画一竿悬崖倒垂竹,主干曲生,劲拔如龙。竹节留白,上下相扣。画用中锋笔法,笔尖使转翻飞,配合墨色浓淡,一气呵成,概括而生动地表现枝叶的俯仰向背。物象既鲜活又逼真,印证北宋画家着重物象之理的时代性。虽无名款,但质量精良,世所罕见,又有二方作者印记,无疑为文同墨竹真迹,更是北宋文人水墨画的代表。


宋 徽宗 诗帖

国宝 限展品


宋徽宗(1082-1135),北宋第八位皇帝。工书画,真、行书远宗唐人薛稷、薛曜,并自创「瘦金书」。


本幅绢面,朱丝界行,书五律一首,末题「宣和殿制」,钤「御书」印。通卷笔画细瘦,健拔有神。线条起收之际,特意展现藏锋、露锋、使转、提顿的痕迹。正如拖尾陈邦彦跋:「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迳。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真神品也。」然徽宗传世多中、小楷题签,惟此卷瘦金书作五寸大字,至宝无疑。


宋 徽宗 《文会图》

国宝 限展品


本幅描绘一群文士在池畔园苑中饮宴的情景。偌大的黑色方形漆案,设置在树下,案上成组餐具与果食摆满桌面。近处另有一群僮仆在小桌上备茶。人物均神情雅俊、眉清目秀,器用、园景描绘细致讲究,应为徽宗朝画院的精工之作。由画幅上端两侧宋徽宗及蔡京题跋,可推测画中图像应与唐十八学士《登瀛州图》相关。虽然精致华丽,却仍流露文雅气息,足堪代表宋徽宗对画院的要求与成果,无论在画作品质或研究价值上,均属难得之重要画迹。


宋 徽宗 《溪山秋色图》

重要古物


本幅画重山叠嶂、沙坡群树出现在画面的左上侧,山石轮廓浑圆,水墨淡染其间,缀以烟霭野水,呈现抒情诗意的山水意境。画上虽钤有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的花押及「御书」印记,然作品的实景多被安排在画面左半侧,与北宋取中轴构图的巨轴山水画,有所不同。从画风看,画成时间约在南宋初期。


此作呈现南北宋之间,山水构图由主山堂堂的雄伟风格,转趋带有抒情气氛的南宋特征。通幅笔法细致,兼具李郭派笔墨与文人淡墨气韵,殊有重要艺术意涵。


宋 《秋塘双雁》

国宝 限展品


雁、鹅同科,古人多通称为雁。本幅画秋日池塘一隅,微有风意。双鹅在浅滩间休憩,四周黄芦、红蓼、枯荷相映成趣。翠鸟却骤然飞起,划破了静谧。其中一鹅引颈而望,仍不改情意。


画家利用洲岸、水草、残荷组成圆形构图,再通过禽鸟的视线与动态,制造画中的呼应关系。综观构景与笔法,近似崔白的风格,表现出画家对自然生态详实的观察与描绘。类此巨幅且优异的北宋花鸟画作并不多见,本幅应是徽宗朝画院秋渚水鸟题材的存世杰作。


宋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 上卷1


宋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 上卷2


宋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 上卷3


宋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 上卷4


宋 高宗书女孝经马和之补图 上卷

国宝 限展品


《女孝经》是唐朝侯莫陈邈之妻郑氏所作,内容在阐述孝道真义及各种女性的礼仪规范。原有十八章,画卷仅存其半,采一图一文的装裱形式,旧题为高宗书马和之绘。马和之,钱塘人。高宗绍兴间中进士,高宗、孝宗深重其画。笔法飘逸,自成一格。


此作中人物钩勒细谨,面容清雅秀逸,笔墨虽极为精到,但与马和之并不似,反倒更近于马麟(13世纪)的风格;而且幅前所谓高宗题字,也较近于理宗(1225-1264在位),故宜易名为《宋人书画女孝经》。


宋 李迪 《秋卉草虫》

重要古物


李迪(12世纪)在南、北宋之际,先后任职于宫廷画院,擅长花鸟、草虫、犬猫等题材,是南宋早期宫廷花鸟竹石题材的杰出画家。


本幅画叶稍上,螳螂高举双臂,想要捕食金龟子,金龟子适时察觉,立即振翅飞起。螳螂扑了空,只好无奈地回首怅望。昆虫追逐与逃脱的生死瞬间,透过画家的描绘,扣人心弦。而画中细腻精致的色彩变换,以及花叶昆虫所散发的感官魅力,充分展现画家对于徽宗画院追求设色与质感兼具的风格传承。


宋 苏汉臣 《秋庭戏婴图》

国宝 限展品


苏汉臣(12世纪),开封人。宣和间画院待诏,宋室南渡后,再入绍兴画院。隆兴初,且因画佛像称旨,授承信郎。长于道释、人物,尤善画童婴。


本幅绘湖石婷立,芙蓉雏菊争艷,一派秋意盎然。姊弟二人,围立圆凳,专注于拨玩枣磨。右方凳上和地面,复散置转盘、佛塔、铙钹等。举凡儿童与玩具,俱都刻画细谨,敷染生动,洵为苏氏极精之作。院藏另幅《冬日婴戏》,尺幅、画法与此作相近,推测原本应同属一组四季婴戏图,惟现仅存二。


宋 赵伯驌 《风檐展卷》

重要古物


本幅画傍山临水,庭院湖石点缀,长松修竹环抱,营造出文人理想燕居之室。亭内屏前设卧榻,漆桌上置书卷、瓷瓶、香炉,文士右持羽扇,左倚凭几,神态悠闲;左方仕女二人凭栏而立,右方两僮手执茶具,趋步向亭。题签订为南宋画家赵伯驌(1124-1182),对幅书法则为乾隆御题。


宋人强调「烧香、烹茶,挂画、挿花,四般闲事」(见南宋《梦粱录》)。此帧小扇面,除了反映宋代文人品茶挂画的生活文化,更保留了宋代园林建筑及家具的造型特色,弥足珍贵。


宋 牟益 《捣衣图》1


宋 牟益 《捣衣图》2


宋 牟益 《捣衣图》3


宋 牟益 《捣衣图》4


宋 牟益 《捣衣图》(题跋)


宋 牟益 《捣衣图》(题跋)

国宝 限展品


牟益(1178-?),四川人。活动于理宗、度宗两朝,工画人物,兼善古文与篆书。


《捣衣图》作于1240年,创作原型取自南朝诗人谢惠连(397-433)《捣擣衣诗》。纯以白描轻墨,画妇女卅二人,在将寒时节,循序进行捣练、剪裁、制衣、装箱、封寄的过程。画中诸女皆面容圆润,衣裙宽大,犹保有唐人余韵。人物仪态,举止优雅,惟在眉宇间多有愁思之意,传透出对良人从军未归的挂念情愫。足称是南宋绘画中,描写夫妻两地相思,最含蓄、也最成功的作品。


宋 朱熹 《致会之知郡尺牍 》(秋深帖)

重要古物


朱熹(1130-1200)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毕生以建构国家新秩序为志。此札书于绍熙五年(1194)八月他卸下知潭州(湖南长沙)一职后,前往京师途中,意在交待潭州政务。首段提及令人伤感的「国家丧纪」,指的是同年六月孝宗太上皇的死讯。但七月光宗禅位宁宗,他有机会入朝宣教,又让他顿时转忧为喜。通幅下笔迅捷,点画圆润,线条沉着而顺畅,整体行气连贯,呈现出洒脱自然的意趣。朱熹集宋代理学之大成,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巨,此札为其存世书迹,至为可宝。


宋 陆游 《致原伯知府尺牍》(秋清帖)

重要古物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才情超逸,工诗文,作品雄奇瑰丽,情感强烈,反映时代风气,为南宋最重要的诗人。


本幅为陆游于干道六年(1170),写给友人曾逢(字原伯)的书札。他不仅是南宋文学大家,更是南宋重要书家,曾云「学书当学颜」,文集中多次《跋东坡帖》,对苏字精研甚深,此札便是其行书上得力于颜、苏两家的具体实践。书法丰厚多动态,为其中年以后尺牍书法的典型,可说是陆游沿袭北宋苏轼风格的代表作。


宋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

国宝 限展品


万顷波涛,祥云涌现;四大天王擎七宝莲台,观音菩萨端立莲台,现千手千眼,三十二面。观音面蓄髭须,作男相,但眉清目秀,容颜温婉,具女子神韵。其上有诸佛,下有天龙八部。诸脇侍菩萨或合什礼拜,或手持法器,备感庄严。通幅运用细劲、灵动的中锋笔法,逐一描绘观音的千手千眼、各种手印、法器、天衣的璎珞和莲台的珠宝,赋色妍而不俗,令人叹为观止。虽无作者名款,信为十二世纪末期的佛画精品。


大理国 张胜温 《画梵像》1


大理国 张胜温 《画梵像》2


大理国 张胜温 《画梵像》3


大理国 张胜温 《画梵像》4


大理国 张胜温 《画梵像》5


大理国 张胜温 《画梵像》

国宝 限展品


本幅是大理国(937-1254)传世唯一画卷,素有「南天瑰宝」之誉。据卷后题跋,此卷成于1172至1175年,张胜温是主要作者。画分四段:利贞皇帝段智兴礼佛图、数百位佛教人物、梵文「多心(心经)」和「护国」宝幢、十六国王图,内容分属显教、密教、大理佛教。全卷精描细绘,衣冠特征符合文献记载,绘画风格则与唐宋道释画、西藏佛画、东南亚造像密切相关,是研究大理国历史、宗教、文化、艺术,以及中古时期区域交流情况的首要文物。


元 赵孟頫 《致中峰和尚尺牍》(醉梦帖)

重要古物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吴兴人。宋宗室后裔,入元后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工书善画,冠绝一时,为元代艺坛领袖。


此札为赵氏写给高僧中峰明本(1263-1323)的书信。二人相识于大德年间,赵氏夫妻皆以弟子礼师事之。延祐六年(1319),赵氏辞官南归,夫人管道升病逝山东。院藏《赵氏一门法书》册,内有尺牍十一札,大多是赵氏恳请明本主持丧妻法事的相关事宜,字字真情流露,此为其一。全幅笔法精熟,写来形聚神逸、气韵高古,堪称直入右军之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