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华略智库
10w+青年思考者集聚的新型智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赋能有赋能心的人。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本土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持续挖掘优秀发展案例,梳理标杆项目经验,传播新理念新思维,解构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迭代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四川日报  ·  别争了!哪吒必须是四川人 ·  9 小时前  
中国地震台网  ·  四川泸州市叙永县发生3.3级地震 ·  10 小时前  
四川日报  ·  大反转!热搜视频是假的,确认系摆拍 ·  昨天  
自贡网  ·  自贡灯会现场,两名男子被警方带走! ·  2 天前  
四川日报  ·  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华略智库

中国第一座5万亿城市,为什么是上海?

上海华略智库  · 公众号  ·  · 2025-01-15 07:28

正文



作者 凯风

来源: 国民经略 (ID: guominjinglve


近日,上海官方发布的新年贺词透露,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2023年上海GDP已达4.7万亿元,参考今年前三季度4.7%的增速,加上经济普查的调增,上海GDP总量突破5万亿元大关,可谓水到渠成。上海何以率先迈上5万亿台阶? 继上海之后,谁又将是下一座5万亿GDP城市?
全文2648字,阅读约5分钟

日前,上海官方发布的新年贺词透露,2024年全市生产总值有望迈上5万亿元新台阶。


2023年上海GDP已达4.7万亿元,考虑到前三季度4.7%的增速,加上经济普查的调增,上海GDP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或无太大悬念。


第五次经济普查全国GDP上调3.4万亿,部分来自统计修正,部分源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的详细核算,部分得益于住宅“虚拟租金”核算的增量,而上海将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这也意味着,在京沪两大4万亿级城市中,上海先行一步,将成为我国第一个5万亿GDP城市,也将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5大城市之一。


上海之后,谁会是下一个5万亿城市?

上海,靠什么突破5万亿的?


作为国际大都市,且地处国际最前沿,上海经济外向依存度相对较高,最容易遭遇外部环境冲击。


幸运的是,上海不存在“产业空心化”之忧,不是单纯的外贸之城,也不是纯粹的金融中心,更不只有贸易一条支柱。

上海集制造、金融、贸易、航运和科技创新中心为一体,多条腿走路,不同产业多向发力,得以在大变局下保持一定韧性。

许多人对上海的印象,依旧停留于金融中心的层面,却忽视了上海本身还是我国TOP3制造大市、三大科创“双中心”城市。

放眼全球,没有哪一座GDP5万亿量级的顶尖城市,仍像上海一样,保留了数万亿体量的制造业,并将制造业占比25%作为必须坚守的红线。


同样是超级一线,上海与北京有着完全不同的产业结构。

北京以高端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占比超过80%,工业所剩无几;而上海制造属性相当鲜明,支撑起1/4左右的GDP。



与内地工业大市相比,上海最大的优势不在于规模和体量,而是 高端制造和先进制造 用官方的话说,上海正在形成“2+2”+“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坐拥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4大万亿级产业集群。

说起上海,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广为人知,但国产大飞机、造船业、核电装备等“大国重器”同样云集于上海。


不仅如此,上海还是我国仅有的三大集国家科学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一体的科创“双中心”之一,另外两个是北京和粤港澳大湾区。



如果说北京的优势在于大学大院大装置,大湾区的优势在于科技企业云集,上海则是两者的结合。

正因为科技创新优势突出,在 新质生产力 的抢滩战中,上海一口气布局了大模型、人形机器人、宽禁带半导体、生物制造、元宇宙、大飞机、大型邮轮、商业航天等10个重点产业链。

这些新产业,正是上海的金融、贸易、航运之外维持第一大市之位的关键支撑。


大湾区越来越像一个“市”,长三角越来越像一个“省”

如果将长三角城市群看作一个省,其范围与古代的江南省高度重合,不过过去的首府是南京,如今的“事实省会”毫无疑问是上海。


我国共规划了19个国家级城市群,多数城市群都有多个中心城市,但长三角有且只有一个——上海。


这在官方规划文件中就有所体现:发挥上海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所以,可以看到,无论是高铁、城际等跨省交通要道,还是制造、科创等产业规划,都是以上海为中心而展开的,为上海带来最为广阔的发展腹地。

2024年6月,“长三角超级环线高铁”横空出世,将沪苏浙皖三省一市连成一个“环”,而这个“环”的中心就是上海。



与粤港澳大湾区通过跨城地铁、跨江大桥整合不同,地域范围更广的长三角,通过高铁、城际铁路、跨城地铁、跨海大桥连成一体,而上海处于所有节点的中心。

交通如此,都市圈的布局也是如此。


上海大都市圈是我国唯一以“大”命名的都市圈,本身就已覆盖江浙沪9城,近期又将杭州、绍兴、泰州、盐城、宣城纳入规划范围,形成“1+13”的超级巨无霸格局。



虽然“1+13”只是协同规划的范围,不等于上海大都市圈的实际范围,但足以说明,几乎所有城市都在向上海靠拢,哪怕是2万亿的苏州杭州,1.5万亿的宁波都不例外。


其实,靠近上海,本身就是苏锡常经济得以崛起的最大助力之一,而依托上海的总部经济、科技创新优势,也是这些地方制造业得以持续升级的关键。


以上海为中心,并不意味着虹吸加剧,相反,上海是溢出效应最突出的城市之一。 只要看看中心城市周边的县市是穷是富,就能直观看出虹吸与溢出、集聚与分散的对垒。 某种程度上讲,上海强则“包邮区”强,上海突围得整个长三角都得以盘活。

上海之后,谁是下一个5万亿GDP城市?


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GDP超过5万亿(约为7000亿美元)的仅有20多个。


GDP破5万亿,超过瑞典、比利时、泰国、以色列、阿根廷等国家,意味着一城可敌一国,说是“富可敌国”并不夸张。


上海之后,北京、深圳、广州、重庆未来都有望迈过5万亿GDP大关。

北京快则两三年,而深圳最快也到等到2030年之后,广州、重庆则要到2035年左右。


同为4万亿城市,北京紧随上海,未来两三年就有望突破。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以来,北京GDP就在不断逼近上海,从最初的不到半壁江山到如今的9成以上。


虽然北京GDP无限逼近上海,但两大城市的定位不同,在国民经济中的分工不同,并不构成城市地位的挑战。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定位都是城市,但论行政级别,京沪渝都是省部级的直辖市,而广深只是副省级市。


论城市规模,重庆一市相当于一省,陆地面积、人口规模都超出正常城市范围。 事实上,以主城都市区作为基准更为准确,重庆主城都市区GDP约为2.3万亿,与成都不分伯仲。

广深的5万亿GDP突围,更有代表意义

京沪地位极其超然,非一般城市可比,广州、深圳更适合作为地级市的效仿与追赶对象。

广州、深圳的发展模式不尽相同,用网络上颇为流行的话来说,深圳“更深”,广州“更广”。


这是基于2035总规而来,广州拿下了“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的超级定位,而深圳斩获“国家创新型城市”“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定位。



从总规来看,广州定位更为综合,覆盖方方面面,从区位、交通、历史文化、商贸、教育,到科技创新、制造业几乎无所不包,反映出广州“更广”的发展特色。


反观深圳,定位聚焦于经济与科技创新,在未来要肩负起引领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突围的重任,反映出深圳“更深”的定位。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四川日报  ·  别争了!哪吒必须是四川人
9 小时前
中国地震台网  ·  四川泸州市叙永县发生3.3级地震
10 小时前
四川日报  ·  中方:强烈不满,坚决反对!
4 天前
张佳玮写字的地方  ·  哈维-阿隆索:就这么傲着离开了
7 年前
房地产经理人联盟  ·  万科重点部位营造作法『杜绝质量隐患的大招』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