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底线思维
深度资讯体验,独家解读分析,政治经济学者每日提供深度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  ·  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  昨天  
学习大国  ·  今起买手机有补贴!这样买最划算→ ·  昨天  
长安街知事  ·  特朗普回应尹锡悦事件 ·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张春林,当选正部级新职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底线思维

高乔治:为什么中国还不够“酷”?

底线思维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4-20 14:06

正文

【编译/观察者网马力】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国即将获得全球领导地位的话题受到媒体的热烈讨论,与之相对照,特朗普的美国却为了封闭自己正在竖起高墙。中国具有成为世界领导国家的几乎全部特征,这个国家愿意推动全球贸易、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而且中国具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来支撑其领导世界的意愿和行动。

可即便如此,中国在世界上并未受到大家的迷恋,至少还未达到美国被大家迷恋的程度。中国的音乐、电影、时装也都尚未风靡全球。换一种说法,中国还不够“酷”,这个国家的明星和流行文化还缺少全球认同。现在的问题是:原因何在?这真的很重要吗?

一个国家要想获得软实力,其文化符号就必须变得“酷”一些。与硬实力这种通过逼迫或收买使人们做出某一行为的能力不同,软实力一般通过大众文化、意识形态或者外交政策等软性力量无形中诱使人们心甘情愿做出某一行为,而且具有软实力的国家一般都被人们供奉在道德制高点之上。从这一角度来看,美国具有强大的软实力,而这恰恰是中国所缺乏的。

中国缺乏软实力,这是事实,而且其消极影响已经显露无遗。下面以香港发生的事情为例进行说明。众所周知,香港是个中国城市,1842年,当年的大英帝国战胜了中国,从此英国人控制了这个城市。在中国昔日动荡的年代,曾有大批中国人逃难到香港。整整20年前,英国将香港交还中国,然而时至今日依然有大量香港人非常认同选举自由、言论自由、三权分立等英国人带给他们的“民主”观念,这在2014年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与中国形成对比的是,强势的流行文化为美国赢得与苏联之间的冷战立了大功。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是“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他认为,“苏联国有宣传机构及其制作的各种节目完全与美国商业性的流行文化不具可比性,既缺乏弹性,也没有吸引力。在1989年柏林墙倒塌之前,其实那堵墙早已被美国的电视节目和好莱坞电影戳得千疮百孔了”。

今天,如果欧亚大陆各国人民都是中国流行音乐或中国电视剧的粉丝,亦或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有更积极的看法,那他们国家的政府与北京在“一带一路”等双赢倡议方面的合作可能会更容易开展。

虽然在欧洲和美国,中国的政治制度并未收获很多好感,但中国的中央指令型经济模式却在发展中世界获得了青睐,另外中国还在这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并提供了大量发展援助。中国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意愿很可能将改善中国在这些国家的形象。根据2015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仅有38%的美国人和41%的欧洲人视中国为一股积极力量,而在拉丁美洲这个比例是57%,在非洲这个比例甚至高达70%。

然而与上面数字给你留下的印象不同,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很少像迷恋美国文化那样迷恋中国文化。这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中国流行文化缺少他们所渴望的情感力量、艺术冲击力,或者也许是由于中国影视作品缺乏性吸引力(sex appeal)。根据2013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仅有25%的拉美人和34%的非洲人对中国音乐、电影或电视节目有积极印象,而在这两个地区,均有超过50%的受调查者称他们非常迷恋美国大众文化产品。

中国软实力方面的不足已经构成我个人焦虑的一部分。我是新泽西州的华人,从小在新泽西州乡下长大,在美国算是少数族裔,周围从未有亲友觉得我是个很酷的、有魅力的人,虽然我已经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努力:我弹吉他、玩滑板,还学会了飚车。大家觉得我不酷,但我并不怪自己的华人血统,虽然仇视华人的心态的确贯穿了美国200多年的历史。

在美国,我只是个很普通的华裔,即使站在中国的大街上,我也是个难以引人注目的普通人。但当周围的中国人得知我在美国长大时,他们对我的态度往往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甚至他们看待我穿的衣服、我听的音乐以及我读的书都表现出好奇、羡慕的态度。如果我是个美国白人,相信这种好奇和羡慕将会加倍。在中国广大国土的很多地方,如果你告诉当地人你来自美国,你的头上将自动产生一种奇妙的光环,你将在当地人心中成为一个不同寻常的人物。

“韩流”文化产品十几年前开始进入中国市场(资料图)

虽然中国人的收入已经大大提高,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非昔日可比,可他们仍然将美国、欧洲、日本甚至弱小的韩国视为流行文化以及先进生活方式的来源。虽然台湾人与香港人的身体里同样流淌着中国人的血液,可台湾与香港的一切仍被很多中国大陆人视为更加先进与时尚。

当我的中国朋友出国旅行时,他们经常会在微信朋友圈里晒一些照片,同时发表一些感受,这时一些中国人会使用英语、法语甚至日语,以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和优越。就我自己的体会,在中国,一个人越是经常出国旅行,就越能在社交时增加自己的个人魅力。

当然,回顾历史,情况并非一直如此。2000多年以来,中国的一切一直都是周边国家羡慕、崇拜与模仿的对象。中国为世界贡献了诗仙李白以及深刻的哲学家老子和孔子。中国唐代建筑为日本建筑美学奠定了基础,而孔子的很多教诲成为韩国社会秩序的核心原则。

中国古代文明实在是过于辉煌,即使今天,中国在全世界面前树立的文化符号仍然走不出孔子、中医、书法、武术、围棋等中华传统范畴,当代中国的确缺乏如美国好莱坞、NBA、日本动漫以及韩国电视剧等耀眼的文化名片。面对即使在中国国内也收获了无数人心的欧美日韩强势流行文化,一个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伟大文明、一个曾极大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国家,当下的确有些尴尬。

自鸦片战争失败以来,中国知识界就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口号,意思是“在保持中华文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在应用领域引进西方知识”。然而在当下,我仍然可以觉察到这一思想在中国社会广泛的影响力,形形色色流行中的文化产品都在无形中与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保持着某种和谐而非冲突。

一些人认为,中国之所以缺乏吸引力,中国文化之所以不那么“酷”,其根源在于中国的传统——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而中国传统上重视集体利益,所以中国人一般更倾向于随大流(conform to the masses)而非开辟新的路径。还有的人批评中国教育制度,尤其在准备高考的那段时间,中国学生们除了学习、吃饭和睡觉不做其他任何事情。

威廉·科比(William C.Kirby)是哈佛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教授。很多人认为,“由于教育思路不同,美国学生更注重独立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中国学生则更擅长记忆知识而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曾在中国有过教学经历的科比教授对此却并不认同,但他也指出,“中国一流大学的毕业生大多分为两类,第一类有些愤世嫉俗,这当然不好;而另有一部分人是机会主义者,他们为了自己的个人发展可以说任何他们认为应该说的话”。

“韩流”为小小的韩国带来了大量经济与社会效益,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一些中国官员的注意。韩国政府在娱乐产业上投入巨资,其目的在于促进文化产品出口。中国的明星数量是韩国的20倍,而世界却并没有看到中国人引发的“华流”文化现象。

中国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软实力战略,并在这一过程中重塑自己的国家形象,即使不是为了给外国人看,给自己的人民塑造一个良好的中国软实力形象也是值得的。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产阶级,也有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亿万富翁。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本应该引领世界最新的时尚潮流。但目前无论在娱乐市场还是时装市场,最时尚的东西依然来自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眼下美国总统特朗普采取了很多非常荒唐的政策,这将严重损害美国的声誉并留下软实力真空,而中国绝对有机会填补美国留下的这一真空。今后,也许作为美国人将不再有优越感,美国人的身份也将不再那么“酷”。而这有待于中国大众文化产品在全世界的成功,有待于中国在软硬实力等各个方面全面超越西方。

(观察者网马力译自美国《外交政策》)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推荐文章
半月谈  ·  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
昨天
长安街知事  ·  特朗普回应尹锡悦事件
2 天前
长安街知事  ·  张春林,当选正部级新职
昨天
风青杨  ·  你和有钱人,差的不仅仅是钱
7 年前
一半旅行  ·  618半价狂欢,就等你来抢!
7 年前
国际艺术大观  ·  宋画之美,在简单、含蓄、谦卑、轻柔。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