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香港商人黄江带着二十几名画工来到了占地近0.4平方公里的大芬村,开始了仿制名画的生意,招揽了许多佣金便宜的农民工。
这个毫不起眼的客家村落慢慢发展壮大,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油画工厂。
8000多名农民工拿起画笔,摇身一变,画出十几万幅「世界名画」。
巅峰时期,中国油画的80%来自于这里。
在大芬村,没有梦想,只有为了生存不停重复的画笔。
画工们画画、吃饭、睡觉,都在拥挤狭窄的画室里,画室就是他们的家。
一些画室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流水线,就像工厂一样,每个人都有明确的分工,各自负责一个局部,可能是画一棵树,也可能是一只眼睛。
盛夏的画室闷热难耐,没有空调,画工们赤膊上阵,通常一画就到凌晨两点。
画工来来去去,更迭很快,而赵小勇作为最早一代的画工,在大芬村生根发芽。
1996年年底,原本在陶瓷厂打工的赵小勇来到了大芬村。
从未听说过「油画」的他,开始「作画」
,他们的「作画」其实就是临摹复制,画画成为了他们谋生的一项技能。
因为梵高的画最好卖,所以赵小勇一直专攻梵高。
一画就是二十几年,他也成了大芬村里的名人。
即使一开始他根本不知道梵高是谁。
生意慢慢变好,家人也陆续加入他的画室,第一个学生,就是他的妻子。
他们分工明确,他的妻子专画《星空》和《向日葵》,弟弟专供《咖啡馆》,小舅子则负责《自画像》。
他和家人已经画了十万多张梵高的仿制画,整个画室宛若梵高作品展。
梵高的所有作品,赵小勇都很擅长,直到现在,他画梵高的作品不需要画草图,直接落笔,就几乎和原画一模一样。
对于赵小勇们来说,在大芬村画画赚的钱更多,没有工厂的剥削压榨,
他们的初衷是养活自己,养活家人,至于艺术的追求,根本不存在于他们的字典里。
一次回乡探亲,赵小勇在镜头前释放了真实的自我,哽咽着回忆自己从小家境贫寒,只读到初一就因为母亲付不起学费休学了。
因为现实,来不及接触梦想与未来的他,被迫早早地选择生存。
但如今,在大芬村打拼二十余年,赵小勇终于靠自己的双手成家立业,也不用再为生计发愁。
一百多年前,梵高的画作无人问津,一生只卖出了一幅画,在贫穷和痛苦中死去。
一百多年后,梵高的画作举世闻名,还养活了相隔万里外的、数以万计的画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