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打算以拆分旗下物业公司IPO来拓宽新的融资渠道的佳兆业,或许遇到了不一定能实施拆分上市的坎。几年前,因债务违约引发的债务危机,曾一度将佳兆业带上了生死边缘。2017年复牌以来,佳兆业致力于减轻负债率,截止新财报仍旧近85%。迫在眼前的还有183.05亿的一年内偿还债,而现在任何外来的融资对佳兆业来说都是负担。一旦佳兆业物业不能独立拆分上市,佳兆业集团又将如何应对呢?
11月8日,佳兆业集团发布公告称,由于“港股通”投资者为非合资格股东,不得透过“深港通”及“沪港通”交易机制,参与建议分拆佳兆业物业在港主板独立上市的优先发售。
这一机制或直接影响佳兆业物业的IPO,根据公告,建议分拆须待上市委员会批准、董事会及佳兆业物业董事会最终决定、市场状况及其他考虑因素,故建议分拆不一定实行。
今年6月22日,佳兆业集团发布公告,称佳兆业物业即将通过分拆并在港交所主板独立上市。公告显示:佳兆业拥有佳兆业物业98.6%权益,按照计划,待建议分拆及上市完成后,佳兆业将拥有佳兆业物业不少于50%权益,而佳兆业物业将仍然为公司的附属公司。
佳兆业的曾表示,“分拆物业可以使物业公司直接接触资本市场以进行股份,或债务融资,为其现有业务及未来扩充提供资金。”那么,如果这一分拆不一定实行,对于佳兆业的融资会产生多少影响?事实上,佳兆业近年来资产情况并不乐观。
去杠杆不等人
说起佳兆业,外界对其最大的两个印象标签就是“旧改王”和“债务”。而债务则是佳兆业的“历史遗留问题”。
在“锁盘”危机时,郭英成远遁香港、债务违约的连锁作用下,这家“深圳旧改之王”一下子背负了约650亿的债务,一度陷入了生死边缘。
随着郭英成的回归,停牌了700多天的佳兆业在一次性发布了2014年至2016年之间积欠的5份业绩报告,终于在2017年3月27日,获得了复牌的机会。
然而在佳兆业逐渐步入正轨之后,深圳的旧改项目也终结了红利期,这个“深圳的旧改王”仿佛陷入了无法发挥所长的尴尬局面。而即便在顺利扭亏之后,其高额的债务依然没有解决。
据佳兆业集团年报显示,截至2017年底,其资产负债率高达85.9%,总借款约1112亿元,有息负债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为8.27%。其中约22.2亿元须于1年内偿还,约179亿元须于1-2年内偿还。此外,还有大额境外债将在2020年迎来第一批偿还期。今年5月,佳兆业又被曝光拖欠4亿元的股权转让款。
这一负债情况,在2018年公布的中报中并未得到过多的好转,报告期内,
佳兆业总借款约为人民币1096.21亿元,其中183.05亿元须于一年内偿还、约231.53亿元须于一年至两年内偿还、约450.09亿元须于两年至五年内偿还,
及约231.545亿元须于五年以后偿还。
佳兆业的
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了2.02个百分点后,依然高达84.96%,而净负债率在大幅下降42个百分点之后,依然高达258%。
在2018年的半年报中,佳兆业公布其业绩有所提升。报告显示,上半年佳兆业实现合约销售金额253亿元人民币,集团总收益同比增长75%达150亿元,毛利录得47亿元,同比增长66%。在2018年上半年合约销售的分布中,大湾区的旧改项目成为销售主力,贡献达到了55%。以此来宣布大湾区的旧改项目即将迎来供货的爆发。
各大券商研报也纷纷给予了良好的期待。9月21日,东北证券报告称,佳兆业销售稳健增长,现金为王加速回款;旧改项目迎来供货爆发,未来潜力可观;短期偿债能力的速动比率由17年底的一倍上升至1.4倍,公司偿债能力、债务结构有所改善。首次覆盖,给予“增持”评级。
事实上,从今年年初就有不少声音表示,佳兆业的“旧改土地”是佳兆业未来的护城河。不过这些并不能抵消市场对佳兆业的担忧。
截至今天收盘,佳兆业收报2.02港元,总市值122亿,距离其2017年9月市值最高峰蒸发接近300亿。
2017年3月27日,获得了复牌机会的佳兆业在首日股价迅速冲高,盘中涨幅一度逾80%。而在复牌后市场信心十足之际,股价也曾一度达到6.719港元,而今年6月底之际,佳兆业的股价也一直保持在4港元左右。
即便,
2018年上半年佳兆业的毛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其毛利率却同比下降33.3%。
2018年年初,佳兆业行政总裁麦帆提出了700亿销售目标,
而根据11月7日的公告显示,
截至今年10月,佳兆业的合约销售金额为490.92亿元,
在仅剩的两个月中,要完成200亿的销售目标,难度较大。
“新融资”渠道的佳兆业物业
近期多家地产公司旗下物业公司赴港上市,拆分物业版块上市,不仅可以减少物业板块的投资,并且可以通过物业版块的投资为母公司“输血”。
事实上,以佳兆业物业的“资质”来说,其上市的特征并不突出。截至2017年底,佳兆业物业的物业管理服务遍布12个省、市和自治区的36个城市,在管建筑面积共2400万平米。佳兆业集团开发的住宅项目在其中占据绝对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