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扬司法风帆,驶向建设海洋强国的方向
——全国海事审判工作座谈会侧记
本报记者 姜佩杉
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海事法院应运而生。中国海事审判史波澜壮阔的篇章,从此开启。
40年风雨兼程,40年砥砺奋进。一代又一代中国海事审判工作者秉持公正与专业,在这片特殊的司法领域开拓进取、辛勤耕耘,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丰硕成果。
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是为了更好地再次出发。
11月27日上午,北京寒意渐浓,但首都宾馆的紫云厅却暖意融融。在海事法院成立40周年之际,一场事关海事审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座谈会正在进行。过去的经验如何发扬?当今的形势怎样把握?如何为建设海洋强国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更有力的司法服务?来自全国各地的嘉宾济济一堂,凝聚智慧、共话辉煌、展望未来。
检验成绩,海事审判再站新起点
波涛汹涌,汽笛长鸣。大屏幕上,生动的画面将大家的思绪带回到海事审判事业初创的年代,浑厚的男声将40年“成绩单”娓娓道来。
“最高人民法院先后制定了
30
余
部海事司法解释,发布
16
个
指导性案例、
110
余
个典型案例,逐步实现了对常规性海事纠纷的‘全覆盖’。”
“从
1984
年
的
18
件
,到
2023
年
的
29563
件
,
40
年
来,海事法院年收案数持续增长。”
“截至
2024
年
10
月
,三级海事审判机构共累计收案
50
余
万件,案件涉及
100
多
个国家和地区,受理案件类型从
1984
年
的
18
项
,到
2016
年
的
108
项
。”
……
一个个数据,展示了中国海事审判事业的长足发展,印证了亚太海事司法中心的重要地位。
“加百利”轮救助费用案、中威轮船公司对日本公司索赔案,彰显海事审判体系“四梁八柱”的强大支撑力;
钓鱼岛“闽霞渔
01971”
轮
船舶碰撞纠纷案、外籍人员南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彰显海事审判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坚定决心;
海上风电平台事故引发的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我国首个全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深蓝一号”建造合同纠纷案、涉南极站建设物资海上保险合同纠纷案,凸显海事审判支撑和服务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
康菲案、“塔斯曼海”轮案、“桑吉”轮案、“交响乐”轮案,充分展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中国司法理念、司法水平和司法成效;
“天使力量”轮案、“河北精神”轮案、“尼莉莎”轮案、“艾丽肯”轮案,越来越多的外国当事人选择向中国法院寻求司法救济,印证着中国司法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
一个个案例,讲述着中国海事法院40年来积累的生动实践、谱写的宏伟篇章。
与会人员目不转睛地观看着海事审判工作汇报视频,心潮澎湃、意犹未尽。全片那段铿锵有力的结尾,是所有人的心声——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海事审判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向海图强,奋发有为,努力推动海事审判高质量发展,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海洋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分享感悟,共谱海事审判四十载辉煌
40年春华秋实,中国海事审判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服务保障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在交流发言环节,大连海事法院院长张国全第一个走上讲台,与大家分享大连海事法院着力打造国家安全保障地、社会稳定维护地、法治建设示范地、海洋经济服务地、对外开放促进地、海洋生态保护地、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地、海事纠纷解决优选地、涉外法治人才储备地的工作成就与经验。
“上海海事法院共受理各类案件76000余件,收案总标的额约1103亿元。自成立以来,上海海事法院不断强化涉外审判工作,案件涉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当事人主体涉外、涉港澳台案件数量约占全部一审收案的25%。”第二位发言的上海海事法院院长汪彤,用一系列数据直观证明了上海海事法院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充分发挥海事司法职能作用取得的成效。
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王静则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坚定维护海洋权益,落实海事审判精品战略、提升海事司法规则话语权,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跨境争议解决优选地,深化司法交流合作、强化法治国际传播力四个方面,介绍了广东法院积极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服务海洋产业、深化海事审判规则创新和机制创新所做的各项工作。
“当前,航运业正向着数字智能、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发展,电子提单、智能化船舶、减排防污等方面新类型争议不断涌现,愈发需要海事司法创新发展、定分止争、清朗航运法治环境。同时,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日益突出,愈发需要海事审判彰显中国智慧,参与、塑造、引领新时期国际航运新议题、新规则。”中远海运集团是中国航运业的“国家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理事、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碧新表达了对海事司法的期待。
“1995年,我从青岛海洋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工作后参与的第一个项目是山东省蓬莱市海岸侵蚀调查和监测,论证登州浅滩海砂开采的环境影响,这是由青岛海事法院审理的我国海砂开采环境损害赔偿第一案的重要技术工作内容。”作为海洋环境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印萍重点关注海洋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的司法保护工作。她在发言时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与海事审判工作结下不解之缘的一段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