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胡慎之
最完整的心理学常识、最前沿的心理教育、最专业的心理分析。人生不易,与君一同嬉笑怒骂、品味人生,人称“意义哥”;一针见血,洞悉关系心理,人称心理圈的“犀利哥”。经典曲目《一派胡言》《胡说爸道》《世道胡说》,客体关系心理学家,向日葵心理创办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壹心理  ·  45秒测试:你适合哪个咨询流派 ·  3 天前  
京师心理大学堂  ·  招新贴 | 点击走进2024年大学堂作者们的生活 ·  6 天前  
壹心理  ·  真正拖垮你的,是你的限制性信念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胡慎之

孩子学习,到底是为了谁?

胡慎之  · 公众号  · 心理学  · 2017-03-13 17:35

正文

 # 欢迎关注并置顶我 #

文 | 胡慎之

PS:周一了,选一首好听的歌给你解解乏。


若孩子拥有了自由,他便能回归内在,按照自己的韵律节奏做事情。


若父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想替孩子规划好一切,并认为这就是爱,那么,长期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很容易失去自己做事情的节奏。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界限不清,孩子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跟父母的对抗纠缠上。比如,下文中张女士的孩子,一直被母亲盯着学习,最后,产生了极大的厌学情绪。


 01 

家长微信群,利?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手机通讯变得非常便利。


因为孩子的缘故,我也加入了由老师发起建立的家长微信群。


目的是方便老师在群里给家长们发布信息,促进家长们有更多的交流。在家长群里,我基本上很少发言。


理由是,群里家长们所谈论的内容,往往令人忍俊不禁。


微信群的成员多半是妈妈,他们非常活跃,很关心老师今天布置的作业是什么?要完成哪些内容?生怕自己的孩子漏掉什么事情没有做。


现在孩子的学习,可能老师会让家长过多地参与,我认为,这是中国教育较为糟糕的部分。


 02 

中国家庭的边界不清


中国家庭成员间的边界感本来就不是很强,老师再用建立微信群的方式来对待家长和孩子,这更加剧了家庭间边界不清的状态。


家长陪2年级的小朋友做课外的手工,我认为是较为合理的。


但如果老师把布置给孩子的作业全都告诉家长,让家长监督,一遍遍地跟孩子确认完成的作业程度等等,我认为是不合理的。


总而言之,我一直不主张,孩子2年级或3年级后还要家长陪着做作业。然而,这又确确实实是目前很多家庭的现状。


张女士的孩子,读初中2年级时,产生了极大的厌学情绪。


从小到大,张女士对孩子的学习就非常关心,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秉着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孩子身上,张女士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放学回来后陪孩子做作业,周末带孩子去上各种补习班,参加各种培训班。


张女士之所以这样做,其实跟全中国很多家庭的父母一样,为了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初中,进而上好一点的高中,好一点的大学,找好一点的工作。


孩子的成绩一直处于全年级的中等水平,这对现在很多家长心中的目标来说,是不够的。很多家长更希望自己孩子的成绩最起码能保持在中上的排名。


家长的要求和焦虑,也不是无缘无故的,毕竟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学习成绩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刚开始,张女士陪着孩子做作业,孩子相对来说是享受的,尽管有时候表现出过不喜欢。


孩子做的每道题,张女士都要看一眼,检查一下,才放孩子出去玩。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孩子升到了5年级,开始对妈妈的这种陪伴,产生了抗拒。做作业经常故意磨磨蹭蹭,不专心。孩子的这些行为,引起了张女士的不满,两人爆发了许久的冲突。


事实上,孩子的成绩没有因为参加各种补习班而得到提升。这让张女士困惑,因为她认为自己抓孩子的学习一直抓的很紧,也是负责任的好妈妈。


 03

妈妈为什么觉得委屈?


由写作业不认真到不愿上补习班,张女士跟孩子大吵了一架。争吵中,孩子跟妈妈表达了自己想拥有独立空间的愿望。但妈妈没有妥协,依旧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方式去对待儿子。


初中阶段,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尤为重要。


所谓的自主学习是指,孩子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是自己的责任,他们需要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即使要寻求帮助,也不是找爸爸妈妈,而是找老师同学。


一直在妈妈陪伴下学习的孩子,自主学习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


从学历上来说,哪怕父母是高学历,也很难给予孩子在学习上太大的帮助,除非父母就是初中老师。


张女士的学历也不差,大专。但在孩子上了初中后,对于学校的习题等各方面的事情都很难给予孩子一个不错的解答。


既然学习上给不了孩子太大的意见,张女士只能多盯着孩子学习了。


在妈妈目光的注视下,孩子无法独立去完成一些事情,这导致:


第一,母子间的关系变得过于紧密。


张女士感到委屈,自己在孩子的学习上花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孩子不领情。


第二,她的委屈除了自己的委屈没有被孩子看到,也没有被丈夫看到。似乎孩子学习没有进步,全是她的责任。


张女士的丈夫在外工作,很忙,而张女士则是一个专职的家庭主妇。


第三,经常收到来自老师的信息,包括:孩子不尽如人意的成绩,在校的糟糕表现。


在这过程中,张女士只能赔笑脸,被老师约谈。


以上3方面的问题,似乎只有一种方式能解决,就是孩子学习成绩提高。


 04 

孩子为什么厌学?


站在孩子的角度,他是怎样认为他妈妈陪他学习的这件事呢?


他一直是在妈妈的陪伴下学习,以至于他不知道自己学习是为了谁。如果自己学习成绩进步了,似乎全都是妈妈的功劳,因为妈妈花了很多时间精力在自己身上。如果自己成绩退步了,那简直是没有良心的人。


另外,爸爸妈妈的关系一直很疏远,唯独在对待他的学习态度上很一致。在他学习不好的时候,爸爸妈妈的关系反而能进行目标一致的沟通。换言之,他的学习不好,反而能变成家人关系的粘合剂。


孩子一直在妈妈的监督下学习,缺乏自主应对学习压力的能力,导致学习成绩变成了这样,也越来越不自信,存在感降低,自然不愿意去学校,开始了厌学。


整体来说,张女士对待孩子的方式,恰恰是造成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


最后,我给了以下几个建议。


建议一,开一场家庭会议。


给予孩子自己决定的权利,无论是补习也好,还是其它方面也好,张女士不能参与太多,让孩子自己去完成。


这样做以后,孩子更愿意回学校上学了。


建议二,换学校。


让孩子从一个不安的环境里换到另一个新的环境里。


重新开始。


 05 

中国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中国家庭成员间的边界是比较模糊的:我的事,你来做。你的事,我来做。


我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是,从小就让他明白,什么是他的事,什么是我的事。这样树立边界后,做事的时候反而简单多了。


中国文化其实是一个献祭文化。献祭文化的意思是,我们要牺牲自己去满足别人。


很多父母牺牲自己的时间,就是为了孩子能好好学习,这一点在家庭主妇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而父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能达成自己的心愿,希望孩子有出息后能回报自己。


在献祭文化中,有一些现象较为有趣且无奈。


王女士30多岁了,还没有结婚,一直跟父母住在一起。


对此,王女士的父母也感到很焦虑,常常逼婚。


王女士父母的夫妻关系也不太好,经常吵架,这让王女士对婚姻产生了一种恐惧的感觉。


这种恐惧感其实是对亲密关系的不信任。


另一方面,从小到大,王女士都要解决父母的争吵,要听妈妈抱怨,要跟妈妈一起去指责自己的爸爸。成年后,她发现,妈妈也有一些过分的地方,又会同情自己的妈妈。


总之,她深深地陷入到了父母的争吵中,扮演着和事的角色。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中国家庭的边界感不是很清楚,父母的争吵,子女会参与进来调节。孩子的学习,父母会当做自己的事情去管。


 06 

从边界不清中摆脱出来


因此,大家不妨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一,这件事是谁的事?


是你的事?还是你父母的事?


如果你越俎代庖了,在这里,是不是有你的需要?


问题二,在关系中,你是否扮演了别人的角色?


比如,你是孩子,扮演了照顾父母的角色。你是父母,扮演了需要人照顾的角色。


在混乱的角色中,我们互为对方的资源。


作为父母,如果我们给孩子提供的资源是全方位的,那么孩子的成长相反是很缓慢的,因为孩子没办法自主成长为一个成年人的状态。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的某个阶段中,给予的比较少,那么,他就会积极地发展其它的资源,如,学习不懂的时候主动问老师同学。


不管怎样,一旦家庭的边界混乱了,问题也就出来了。特别是孩子的表现。每个孩子症状的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家庭问题。


 老胡推荐 

每个孩子问题的背后

都对应着相应的家庭问题


(你也不知道,分享会照亮谁的梦 | 感谢点赞)


推荐阅读

世界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让孩子去试试

中国式家庭悲剧:施虐和受虐其实是一个人

老 胡 公 号  欢 迎 投 稿

“ 零 要 求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一经投稿,便默认可编辑,推送)

胡慎之 微信ID:hushenzhixl


客体关系心理学家

向日葵心理创始人

微博:@胡慎之心理

电话:020-38299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