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独立鱼电影
电影从未如此有趣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桃桃淘电影  ·  哇,这里还能看到这么多华语新片! ·  6 天前  
豆瓣电影  ·  断层第一,争议漫天,这尺度新片直接爆了 ·  6 天前  
导演帮  ·  编剧之星,世界正等你点亮 |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独立鱼电影

有一件事必须承认,电影死了

独立鱼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17-06-30 22:30

正文

在最近的上海电影节上,「小钢炮」冯小刚又开炮了,他说


中国为什么那么多垃圾电影?


因为有那么多垃圾观众!




这是他在「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电影」的主题论坛上说的话。


这一次的论坛,受邀的嘉宾还有导演陈可辛、电影学者戴锦华、作家张大春和编剧刘震云,大家热烈谈论了中国电影市场未来的出路问题。



然而正如戴锦华所说:


中国电影到今天, 我们在上海电影节主论坛上谈工匠精神,

我想我们是在谈底线。


然而现在中国电影的底线在哪儿,都没人说得清了。


随着互联网与流媒体的迅猛发展,中国电影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被拖进「互联网+」时代。



早在2014年,博纳影业的CEO于冬就直言:


未来电影公司都要为BAT打工。


2015年,整个中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银幕数量以日均增长超过22块的速度往上蹿升。巨量的资本在短时间内涌入电影市场,所有的投机者都想从中捞一桶金。


当年各类电影产业报告里都自信满满地写道:


如果中国市场继续保持高增速,到2017年将稳超北美,成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



然而短短一年间,这个巨大的泡沫就濒临破灭。


2016年,内地票房增幅仅为3.73%,连续5年以超过30%的幅度高速增长的神话一朝破灭。



单家影院产出下降17.9%,单块银幕产出下降20%左右(以上数据均来自网络)


相较影院市场的遇冷,「网络大电影」却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数量、质量、规模和观影人次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而国外的情况也基本相似。


HBO的《西部世界》,NBC的《我们这一天》,Netflix的《王冠》

都有着极高的口碑


近几年来,HBO、Netflix等电视网的发展势头都远远超过了好莱坞电影。


连陈可辛都在论坛上说:


「这五年我看过的美剧绝对比美国的电影好看。」



我们这一代,对于捍卫电影院还有着自己的情怀;


但对于更年轻的「网生代」观众而言,网络或许更具有归属感。


他们不是看电影长大的,他们是在网络中长大的。



因此已经有不少人提出疑问:


互联网这么发达了,电影院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戴锦华显然是坚决拥护影院形式的。她认为:


我们一旦丧失了影院,我们就丧失了电影。到那时候可以宣布电影死亡了。



在她看来,看电影应当是一件具有仪式感的行为。


但是数码影像在互联网和流媒体上的大量复制生产,却在破坏这种本体的魅力。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韦斯·安德森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这部能让强迫症高潮迭起,美到令人发指的电影,采用了不同规格的胶片电影银幕格式。


但很讽刺是,这是一部数码电影。


贾樟柯在《山河故人》里也用了4:3、16:9、2.35:1三种不同的胶片画幅比例,来讲述1999、2014、2025三个时间点的故事。



但这同样是一部数码电影。


在大多数欧洲语言中,我们称电影为film。


它的另一个意思是胶片。



胶片死了意味着什么?


斯皮尔伯格曾毫不犹豫地回答:


「电影死了」


这也是为什么,诺兰、昆汀这些一线大导演会誓死保卫胶片。



他们不是为了装逼,而是在用胶片与时代作最后的抗衡。


去年年底,马丁·斯科塞斯在接受《美联社》的采访时直接宣告了电影的死亡:


电影艺术已经死了,从小陪伴我一起长大的电影如今都消失了,我一直在做的电影也消弭了。



诺兰在制作《星际穿越》期间也曾为《华尔街日报》写过一篇有关「电影前途无望」的专栏,认为:


新媒体将它变成一次性厕纸


电影现在可以借由手机、手表或是加油站的广告广告牌等任何银幕展现,这是现在所有的电影戏院都必须了解到的事实:尽管有较大的银幕与杯架,现在的电影戏院不过是播放电影的平台之一。


正因为电影播放渠道的多元化,影院为了留住顾客,会花更多的精力让自己的座椅更舒服、银幕更大、声效更好。




而诺兰、斯科塞斯等人所担忧的,就是影院过分强调票房和上座率,而引导整个电影产业朝着快消费、高投资、IP热的方向畸形发展。


未来的影厅里将会充斥着太空大战、机器人对打,以及时不时可能会有水突然喷到你脸上的4D特效。



那些真正专注于故事与情感,缺乏票房号召力但却能打动人心的作品能去哪里呢?


答案或许依然是互联网。


对此,有志于转战网剧和网大的陈可辛对于互联网的态度比较乐观。


在他看来,网络虽然主推IP和鲜肉,但因为整个互联网的体量巨大,反而能够为艺术类电影留出一小块空间。


《七月与安生》,影院票房近1.7亿、约400万观众人次,但在网络上,一个视频平台一个星期的观众点播量就达到6000万



又如《路边野餐》,口碑相当不错的艺术片,影院票房仅有600多万,但在爱奇艺上的付费观看超过2000万



网络的多元空间为类型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网络反而会救了电影。


不可否认,影院确实能够提供一种无可取代的仪式感,但互联网的观影模式却能营造专属的个人空间


尤其考虑到影院内其他观众的观影素质,那些熊孩子、剧透党、大惊小怪玻璃心,真的很容易干扰情绪的代入。



这也是当下私人影院越来越多的原因。


而随着家庭影院设备的不断升级,影院级的观影体验也正在「落入寻常百姓家」。


像小米刚推出的全球首款影院水平的150英寸米家激光投影电视,超短焦免安装,画质已媲美激光影院,足以满足一个电影发烧友的观影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性价比极高,目前众筹价9999元,相当于日系品牌产品1/5的价格。



这种技术和价格的更新,令现在喜欢宅在家里的年轻人,有了更加足不出户的绝佳理由。



炎炎夏日,捧个冰西瓜,用一部电影打法整个下午。


或是约上三五好友,找部星爷的片子重温经典。



可以放声大哭,也可以哈哈大笑,随心所欲,感受人情冷暖,喜怒哀乐。



技术革新电影,但非革命。


有人说电影死了,但死的只是载体。今天死的是胶片,明天死的是院线。


但载体本就是装载内容的工具,是无罪的,也是可代替的。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是不会死的。


就像舞台剧到现在也没有消亡。


电影的历史,是一部叙事和技术革新的历史。


胶片,院线电影,都不是电影的代言人。他们的没落,不能代表电影的死亡。


什么是电影?就是能发出光的影像


它会一直存在。

喜欢这篇文章的人也喜欢 · · · · · ·

谁再问你有freestyle吗,就把这部电影狠狠甩给他

2017迄今为止裸露镜头最多的电影,把我看哭了

日本拍片最多的男人,够狠!

我要给这部「最新国产剧」打五星,不怕它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