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推荐曾奇峰老师做的第一门大众心理课程《
深入潜意识
》(参见本篇二条),想写个一两百字的推荐语。写到潜意识这个话题,觉得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干脆写成一篇独立的文章。
曾奇峰,在心理咨询界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圈外人也许不了解,但是国内从事心理咨询行业的人,无论做不做精神分析,恐怕没有不知道他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曾老师很早开始做专业上的培训,影响力极大(江湖人称精神分析「播种机」)。另一部分原因是讲课确实好。有的精神分析师讲课很严谨,无一字无来历,但听久了容易走神。曾老师不是。讲多久都是掌声笑声不断,满堂喝彩。
精神分析师有不同的个性。同样一套精神分析的思想,配上不同个性的分析师,最终会与各人的工作风格水乳交融,呈现出独特的光彩。这样说来,曾老师的个性可以直接概括为一个字:
疯
。
真的很疯。比如一个妈妈说,她担心孩子将来不学好。曾老师就一本正经地说,担心是潜意识里的期待,
妈妈潜意识里期待她的孩子不学好。
????
你不知道这个人是开玩笑呢,还是真的疯了。这么说吧,我在公号上回答的那些问题,脑洞稍微清奇一点,有些人就受不了,觉得我在故意气人。这些人要是直接听曾老师讲话,估计就气炸了。
但可能也不会。因为曾老师又有一种恰到好处的幽默感,中和了他的犀利。他看着你越瞪越大的眼睛,会邪魅一笑。意思是:「我知道你看我像疯子,只有疯子才这么说,哈,你就随便听听吧。」
他不是非要你接受什么。这份洒脱,在我看来是更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曾经被无数次问过这样的问题
:某个人靠不靠谱?某个说法
是不是
胡说八道
?某个主张怎么跟主流心理学完全不一样?——好像要代表真理消灭一切「异端」的样子。搞得我很紧张,有些好玩的想法也不敢说出来。太较真了也不好,会失去很多乐趣。
具体到
精神分析
,很多人关心
的是
:
潜
意
识
真的
存
在吗?
它在
科学
上明明是无
法
证明
的
概念
,有人还
用它来
解
释各种现象,这不就是在胡扯吗
?
趁
这
个
机会,我想谈谈
我对
这一类问题
的看
法。
潜意识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它是你的一种想法,又是你从来没想过的想法。想过了,它就不是潜意识了。你迟到了,说是因为堵车,我就说是你的潜意识想迟到。你不同意也没用。理论上,我可以把任何你不同意的想法都说成潜意识。你越不同意,我越有信心。反正潜意识嘛。
创造这个概念的人,简直是天才。
「潜意识真的存在吗?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就不该问。
因为潜意识是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概念,本来就不是实体的存在。
就像几何题里的辅助线,原来没有这条线,解题者人为地画出这条线,用来实现简化题目,另辟蹊径的目的。
所以与其争论它是不是存在,更重要的问题是:
「
潜意识这个概念为什么会被创造出来呢?
有什么特别的用处?
」
当然了,用处是为了
让人活得更好。
那它是不是能达到这个用处?这才是关键:「
潜意识这个概念,是不是真的能让人活得更好?
」
答案是看谁来用,看怎么用。
关键在这个字:
用。
曾奇峰老师是我见过的最擅于「用」潜意识的人。他知道怎么灵活使用这套理论,飞花摘叶之间,就让人产生立竿见影的变化。举个例子,一对夫妻,每个周末家里的气氛都非常沉闷无聊。丈夫一到周末就说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话都懒得说,更不用说起来活动了。妻子有很多怨言,但是怎么抱怨丈夫都不改。跟曾老师聊起这个情况,曾老师说:
「在你丈夫的
潜意识里
,他需要被照顾
。
」
这个解释对不对呢?
你要让这个丈夫说,他觉得是鬼扯。
事实上,丈夫就在现场,相当不屑一顾。
他觉得自己就是累呀,哪来的什么潜意识。
但是妻子半信半疑。曾老师一本正经地说:以后他躺在沙发上你就知道,他潜意识里想要你照顾了。你就满足他,固定做三件事:帮他调好他想看的电视频道,给他盖上被子,再倒上一杯绿茶。
大家猜结果怎么样?
两个月以后,这个妻子打电话给曾老师,佩服得不得了
。
原来她真的这么做了几回以后,
丈夫再回到家就不好意思躺到沙发上
了。
几周
下
来,丈夫越来越多地主动做家务。
再后来
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主动
带家人出去逛街或者爬山。
他们的生活真的,变,好,了。
现在要问这个丈夫,你相信潜意识这个说法了吗?我估计他还是不信,打死都不信。但是不信又怎么样?反正生活变好了,这个解释就是有用的。
同样的道理,换到开头的例子,
妈妈担心孩子将来不学好,
曾老师说担心就是潜意识的期待。妈妈可能并不同意。但她之后的担心确实变少了。她看到孩子打游戏,本来脱口而出想说「我看你迟早要被游戏给毁掉」,但一下子想起曾老师笑嘻嘻的脸:「担心是潜意识的期待」,这个妈妈就说不下去了,把惯性的说法咽了回去,换成一种更正面的表达。这样妈妈和孩子的关系就有了改善。
关于这个说法我有切身体会。我女儿两岁的时候迷上了剪纸,我很担心她用剪刀划伤自己,始终不敢放手让她练习。我的师叔刘丹老师——她是曾老师的至交好友——就用了潜意识的解释。她是这么说的:「曾奇峰说:担心就是潜意识的期待,爸爸在潜意识里希望女儿永远需要父母的保护。如果有一天你女儿真的受伤了,曾奇峰可能会说,她是在响应你潜意识里对她的期待。」她把这些疯话全算在曾老师的账上,最后说:「当然你也可以不听曾奇峰这一套。」气得我无话可说。
为了表示我一点都不「期待」女儿永远需要我的保护,我只好停止了担心。我女儿娴熟地掌握了剪刀,水果刀,菜刀。她现在切菜的刀工比我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