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一教育
“第一教育”是《上海教育》杂志公众微信号,并联合了《现代教学》《成才与就业》《教育参考》、上海教育电视台“教育新闻”栏目等媒体,致力于成为专业的教育资讯服务者,与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实时互动,提供最前沿、有用的教育资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北方  ·  寒意从早到晚!省内最高温仅零上1℃ ·  22 小时前  
新北方  ·  立功了!它才1岁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第一教育

首届“当AI遇见非遗……” 学生主题活动来啦!

第一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1-28 18:54

正文


春节

庆贺乙巳新春




首届 “当AI遇见非遗 ••••••

学生主题活动来啦!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民族记忆的生动载体与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契机。


在中国春节成功申遗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之际,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发起 “首届‘当AI遇见非遗……’ 学生主题活动” (以下简称“活动”),将人工智能的先进理念和技术融入非遗深厚底蕴之中,激发师生和公众对非遗的兴趣与热爱,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推动非遗数字化保护与智能化传承迈向新台阶,提升广大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和传承使命,探索创新思政育人新路径。


活动主题


首届“当AI遇见非遗……”

学生主题活动


组织机构


指导单位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江苏省教育厅

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

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


协办单位

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艺术教育协会

东华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上海锦江城市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


支持单位

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


活动时间

2025年1月—2025年12月


参加对象

以上海市、北京市、安徽省等地在校学生为主体,欢迎其他省份学生参与。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传承感兴趣且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个人和团队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参加,开展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与创新,共同为非遗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原则上团队人数不超过5人(组长须为学生)。


活动内容


一、

作品征集及展评


分“AI赋能非遗创意讲述”和“AI赋能非遗传承传播”两大版块。设“手工技艺组(含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声影表演组(含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等)”“游艺民俗组(含民间文学、传统体育、民俗等)”“自然认知组(含传统医药、二十四节气等)”四个组别。



版块一:

“AI赋能非遗创意讲述”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1.作品内容: 借助AI技术,从非遗十大门类的代表性项目出发,创作以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传统医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俗等非遗代表性项目为核心内容的图片、短视频等数字化作品。以AI赋能的新颖方式讲述非遗的经典故事、文化内涵、创意生成,让传统非遗活态呈现,更生动、更直观、更有美感、更易于理解,激发公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尊重,提升非遗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2.参加对象: 大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分小学组、中学(含中职)组和高校(含高职)组。


3.作品形式:

(1)创意组图。 原创作品,组图不少于5幅,需为完整主题。JPG、PNG或GIF格式,尺寸不小于1024 × 768,图像分辨率300dpi以上,高清原图。

(2)创意短视频。 原创作品,视频时长不超过3分钟。横屏,需配备合成的音乐或画外音,并嵌入字幕,导出格式为 MP4或MOV ,视频分辨率需满足高清播放标准,建议720P以上,视频容量≤1GB。


创意组图和创意短视频均需提交500字左右文字说明,介绍作品选取的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名称、设计理念、创新之处以及作品创作过程。



版块二:

“AI赋能非遗传承传播”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内容


1.作品内容:


主题一:“AI+非遗技艺传承”

聚焦非遗传承中实际需求与瓶颈问题,在确保非遗原真性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寻求人工智能创新赋能方案,通过智能辅助、创意迭代,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如通过数据采集、存储、记录和再现等数字技术高精度捕捉非遗的内容,揭示非遗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利用AI加深虚实空间的连接,通过3D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重现非遗技艺制作过程,开发相关的非遗数字课程、元宇宙数字空间,重塑非遗技艺从“在线”到“到场”的传承感知力等。


主题二:“AI+非遗匠心传播”


借助AI大数据分析,准确分析公众对非遗的兴趣和需求,深度挖掘非遗的核心内涵和文化精神,建立AI加持下非遗创新思维,通过非遗的科技创新表达,探索非遗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助力和推动非遗数字产业化发展,扩大、增强非遗的传播范围、社会认可和国际影响。如利用AI实现互动化和游戏化,通过游戏体验的真实感、互动感和沉浸感让参与者对非遗产生更强的情感联系;利用AI智能体形式达成“一物一人”,在学习非遗知识时实现即时问答、多轮交互、AI生成式体验、长期记忆等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把有限的知识延伸为无限,实现非遗创新表达和传播。


2.参加对象: 在校高中学生(含中职)、高校学生(含高职),以及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传承感兴趣且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个人和团队。鼓励社会机构和企业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参加,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与创新,共同为非遗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原则上团队组长1人,组员不超过4人,组长须为学生。设高中(含中职)组、高校(含高职)组和校企联合组。


3.作品形式:


需提交完整作品包,包含:


(1)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传承传播的创新解决方案。 阐述如何借助AI技术攻克某项非遗传承传播中面临的难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内容需包含非遗传承传播中实际需求或痛点分析、AI技术应用及其分析、预期效果及评估、结论等内容,需确保方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字数2000字以内,格式为docx,排版清晰,文件大小≤200MB。


(2)作品展示视频。 清晰展示作品的创意、功能及实际应用场景,以真实反映作品情况。视频时长 不超过5分钟 ,导出格式为 MP4或MOV ,横屏,视频分辨率需满足高清播放标准,建议720P以上,视频容量≤1GB。


注:复选需以实物进行现场展示。



二、

作品指导交流


专家指导: 组织专家团队对入围作品进行指导,旨在进一步提升作品质量和创意。

交流研讨: 举办非遗传承研学营,鼓励不同背景、不同专业作者相互交流借鉴,提升作品质量,共同探索AI与非遗融合的创新路径。



三、

优秀作品展示与转化


颁奖活动: 集中展示活动优秀作品,并举办颁奖活动,颁发奖项和证书。

AI与非遗讲座: 邀请专家学者,围绕AI 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利用AI进行非遗创作等主题开展讲座,提升参与者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作品转化: 入围作品在条件成熟后,由组委会组织对接相应企业和产业等,协助入围者进行转化,推动AI与非遗的深度融合。


作品要求

1.征集作品内容应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不得包含违反法律法规的内容,不得含有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不得侵犯他人隐私,由此引起的相关法律后果均由报送者承担。

2.征集作品应选择相应主题,围绕“当AI遇见非遗……”主题,结合非遗项目(参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https://www.ihchina.cn/#page2)的特点进行创新尝试,不限定所使用的智能工具和平台。

3.征集作品形式需符合主题要求,兼具艺术性和技术性,要体现学生的创意和对“AI+非遗”结合的理解。

4.每个参与主体在同一版块和主题仅可提交1件作品,团队参加作者不超5人,指导教师不超1人。

5.征集作品必须为参与者原创,不得抄袭或与现有AI作品雷同,否则将取消参加资格并追究责任。

6.征集作品的知识产权归参与个人或团队所有。主办方有权用于展示、宣传等用途。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