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品内容:
主题一:“AI+非遗技艺传承”
聚焦非遗传承中实际需求与瓶颈问题,在确保非遗原真性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寻求人工智能创新赋能方案,通过智能辅助、创意迭代,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如通过数据采集、存储、记录和再现等数字技术高精度捕捉非遗的内容,揭示非遗演变的规律与趋势;利用AI加深虚实空间的连接,通过3D扫描、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全息影像等数字技术重现非遗技艺制作过程,开发相关的非遗数字课程、元宇宙数字空间,重塑非遗技艺从“在线”到“到场”的传承感知力等。
主题二:“AI+非遗匠心传播”
借助AI大数据分析,准确分析公众对非遗的兴趣和需求,深度挖掘非遗的核心内涵和文化精神,建立AI加持下非遗创新思维,通过非遗的科技创新表达,探索非遗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助力和推动非遗数字产业化发展,扩大、增强非遗的传播范围、社会认可和国际影响。如利用AI实现互动化和游戏化,通过游戏体验的真实感、互动感和沉浸感让参与者对非遗产生更强的情感联系;利用AI智能体形式达成“一物一人”,在学习非遗知识时实现即时问答、多轮交互、AI生成式体验、长期记忆等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把有限的知识延伸为无限,实现非遗创新表达和传播。
2.参加对象:
在校高中学生(含中职)、高校学生(含高职),以及社会各界对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传承感兴趣且有一定实践基础的个人和团队。鼓励社会机构和企业以校企联合的形式参加,跨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与创新,共同为非遗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原则上团队组长1人,组员不超过4人,组长须为学生。设高中(含中职)组、高校(含高职)组和校企联合组。
3.作品形式:
需提交完整作品包,包含:
(1)人工智能赋能非遗传承传播的创新解决方案。
阐述如何借助AI技术攻克某项非遗传承传播中面临的难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有创新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内容需包含非遗传承传播中实际需求或痛点分析、AI技术应用及其分析、预期效果及评估、结论等内容,需确保方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字数2000字以内,格式为docx,排版清晰,文件大小≤200MB。
(2)作品展示视频。
清晰展示作品的创意、功能及实际应用场景,以真实反映作品情况。视频时长
不超过5分钟
,导出格式为
MP4或MOV
,横屏,视频分辨率需满足高清播放标准,建议720P以上,视频容量≤1GB。
注:复选需以实物进行现场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