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最具权威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级教育新闻媒体。教师自己的报纸,学生喜爱的报纸,教育部门离不开的报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老俞闲话  ·  老俞闲话丨行走在历史变幻的土地上 ·  3 天前  
中国教育报  ·  视频 | 以国之名,缅怀英烈!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教育报

孩子到底要经历什么,才能懂学习的重要、父母的不易?|国庆伴读

中国教育报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10-02 20:00

正文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播音 | 武冰洁 
视觉设计 | 王荣佳、樊薇
栏目主持 | 杜润楠



前几天,表姐半夜打电话向我吐槽。


她说,为了让儿子知道读书的重要性,她在假期时,特意请假带儿子去老家体验生活。


儿子每天天不亮下地干活,二十多天下来,瘦了五斤,却仍不想回校读书。还向她放狠话说:“有本事就让我留在这儿!”


这下可把表姐愁坏了,她本以为儿子吃点苦就能懂点事,没想到孩子早看明白了:家长不过是吓唬吓唬自己,根本不会把自己扔下不管。


为了安抚表姐,我给她发了一段视频,视频里一位家长说:“用苦难倒逼孩子学习,远不如引导他看见自己的梦想,用内在驱动力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


想让孩子爱读书,体谅父母的不易,需要我们转变思维,改变教育方式。



别再拿“吃苦”吓唬孩子


记得一位妈妈带孩子捡垃圾的新闻上过热搜。为了让10岁的儿子戒掉手机,这位妈妈让孩子背着麻袋,沿路翻找垃圾箱,捡空瓶子卖。

起初,效果立竿见影,可仅仅几天后,剧情就来了个180度大反转。这个儿子回家休息了两天后,又像从前那样抱起手机玩个不停。

在当今社会,孩子们适应能力强,他们完全能判断出父母设计的“苦肉计”。

短暂的刺激,发挥不了长期效用;表面的阵痛,无法触及孩子内心深处。时代变了,教育理念也需应时而动,别再拿“吃苦”吓唬孩子。

读书最好的动力

是孩子的内在驱动力


网上有位爸爸分享说,儿子读高一后,忽然偷偷逃课去泡网吧。

他打也打过,骂也骂过,后来,他和妻子在一位心理医生的建议下,试着与孩子对话。

起初,儿子赌气说要打一辈子游戏,之后又说想成为游戏开发员,过了几天,儿子又说想成为自由职业者,写写小说,画画漫画。

这位父亲耐心引导,他对儿子说:“你想开发游戏,就得学习编程;你想写小说,就得有文学功底;不管做什么,都得从掌握基础知识开始。

没想到,这次谈话后,儿子竟收了心,还和爸妈选定了将来的大学和专业。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引导孩子看清梦想,调动他们的内在驱动力。

想要孩子体谅自己

先让孩子靠近自己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母:

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他们埋头苦干,生怕孩子因为操心自己而分心学习。
他们的口头禅是:“小孩子懂什么,他们只要好好学习就可以。”
如果总是把孩子挡在生活之外,那就别指望孩子体谅父母的不易。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组故事。


第一个故事里,身为环卫工的妈妈接儿子放学后,让儿子陪自己扫了一会地。


然后他们有说有笑地讨论着怎么去超市买打折的蔬菜,怎么去跳蚤市场买二手习题集,儿子从小跟着妈妈体验生活,乖巧懂事,学习刻苦。


另一个故事里,同是环卫工的妈妈,正值青春期的女儿想买一部新手机,被拒绝后,便当众对妈妈口出恶言,拳脚相加。


为什么相似的家庭,养出截然不同的孩子?


就是因为女孩的妈妈从未主动让女儿参与自己的工作,平常只知道给钱,缺乏陪伴与交流。


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比起体谅和感恩,让孩子了解自己更重要。


想让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就得让他们了解并参与父母的生活。当亲子关系变得融洽,当父母子女真正看到彼此的不易,“教育”这件事才有可能发生。



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责任编辑|王佳实 杜润楠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