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
圆桌第一问
Q1:在Bitfinex事件背后,Crypto Capital成了最大的黑天鹅。据了解,Crypto Capital并不是一家银行,而是一家银行服务提供商。一方面正是这种第三方服务的“伪银行”造就了加密货币的欣欣向荣,但是“伪银行”也面临很多监管问题,主要是哪些问题?短期内,交易所是不是还是得需要它们的帮助?
孙航:“伪银行”的监管痛点在于责任主体模糊
目前来看,“伪银行”的监管痛点主要是由于责任主体模糊而造成的责任追究难的问题。
在传统金融领域,银行在取得相关的经营牌照、提供银行服务之前,需要提交详细的资料,向监管部门证明自己的资金储备和从业资质,都满足需求之后,才能挂牌营业。
而数字资产领域的“伪银行”进出相当宽松,只要获得业内客户的共识,就可以持续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看到了Crypto Capital这种完全匿名、创始团队身份不明,却还堂而皇之在业内生存的怪胎。
如此一来,即便是发生了类似于本次Bitfinex资金遭到冻结的意外事件,也很难对其进行责任追究。
至于第二个问题,交易所是不是还要继续需要“伪银行”,我们要分情况讨论。
第一种:如果他们坚持要以交易所的身份进行活动,在现有的金融政策框架下,就只能继续与这些数字影子银行合作。
第二,如果他们能够对自己的身份进行适当洗白。比如,把交易所作为母公司下的一个业务板块,同时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可能还存在与传统银行合作的空间。毕竟,现在的区块链法规其实是相对比较模糊的。
- 02 -
圆桌第二问
Q2:一直以来,Bitfinex都是USDT的大本营,而USDT又是第一稳定币,Bitfinex的丑闻发生以后,很多人开始唱衰USDT,不过USDT仅在短时间内出现小幅下滑,依然处在正常波动的区间内,为什么即使发生丑闻,也难以动摇USDT的地位?
沈陶磊:USDT不出现重大经营性问题,其地位是无法动摇的
USDT自出生以来,一直在被黑。在这些被黑里面,既有一大批本身USDT的持有者对于资产贬值的恐惧,俗称有钱人的烦恼。也有一批后起之秀,出于商业目的故意黑。
但是在数字资产界,略懂传统金融的人士,会出于对资产安全性的考虑,质疑质押资产的质量,而发出对资产安全关注的呼吁。
不过数字资产的基础是建立在共识之上,这个共识可以是数学公式,也可以是社区共识。
USDT出台的目的虽不是最好,师出未有好名,可是出台的时机很好。
当时正值国内9·4,国外银行封堵法币通道,所以一下子成为了当时唯一的稳定币。又通过债转币的形式,成为了币圈最多用户的稳定币。
即使后面怎么黑,Bitfinex不出现重大经营性问题,例如破产、查封等,USDT的地位是无法动摇的。
梓岑:USDT已经是币圈命脉,“大而不倒”
中心化发行的稳定币是需要强信任的,与区块链世界的“去中心化”理念相悖,更难形成一致共识。没有9·4的“机缘巧合”和“阴差阳错”,几乎不存在某个交易所的入金通道一统天下的可能。
USDT的应用得以爆发式增长,迅速占领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稳定币项目很难再有同样的时间窗口和机遇窗口,同样也很难复制USDT的发展路径。
USDT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庞大的生态网络,而这样的信任一旦建立,规模效应一旦形成,很难打破。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大家看法大多相似。
不管从流通量、交易量还是市值占比来看,USDT都已经说得上是币圈命脉,“大而不倒”。
另外,USDT市场认可度之高、流动性之强,承兑网络之发达,已经让这个“中心化发行承兑的稳定币”成为一个实质意义上的“去中心化承兑稳定币”。
另一个角度,USDT如果,我说如果崩掉,给整个币圈带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倾巢之下,对其他稳定币来讲也将是灭顶之灾。所以USDT只能被黑,不能倒下。在我看来,USDT永远不会崩掉,但是会持续被爆利空,成为其他稳定币竞争对手们的PR素材。和沈陶磊大佬的看法一样,除非Bitfinex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经营风险。
代代:稳定币的最高需求是流动性,USDT至少做到了
这个问题其实可以反向思考:什么情况下USDT会彻底出局?答案是USDT失去网络效应的时候。也就是前两位大大所说的【共识】,网络效应是稳定币最大壁垒。
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USDT失去网络效应了呢?是当各个主流交易所都下架USDT的时候。
也就是说,交易所是这套共识中最有话语权的节点。
而发生这种集体下架USDT情况的前提是:1、我们有了比USDT更好的替代品;2、交易所担心库存风险,担心大量的USDT无法兑付。
对于第1点,目前没有任何其他稳定币,在网络效应上能够媲美具有先发优势的USDT。对于第2点,USDT背后绑定的tether、bitfinex和ifinex整体利益,其实恰恰说明了USDT至少有ifinex股权的这张牌,没有到我们以为的空口铸币这么恶劣的情况。
另外 从法律层面讲,USDT自我保护很好,始终没说自己底层是美金,也没保证一定能够1:1赎回。
这是坏事吗?从稳定币的流动性角度,这不是完全的坏事。因为整个数字货币市场,需要一个能扛住监管的稳定币。像USDC这样走合规路线,带来的问题是供应量有局限。所以像USDT这样和监管玩弄猫鼠游戏,也算是一种游击生存的路线。
一个完美的稳定币是不可求的。显然,目前的市场,对稳定币的最高需求是流动性,USDT至少做到了。
- 03 -
圆桌三问
Q3:5月8日,Bitfinex正式公布了LEO的官方白皮书。事实上,这不是Bitfinex第一次通过发币来化解危机了。2016年,Bitfinex被盗12万枚比特币时,Bitfinex就通过发行BFX的方式度过了破产难关,你们觉得两次募资有哪些不同?
梓岑:比起2016年那次被盗,这次甚至算不上太大的挑战
先声明一点,我是站Bitfinex的。因为这个团队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服。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Bitfinex更强大了,抗打击能力更强。另外,白皮书里披露的经营数据不会说谎。当然这个市场也更加成熟。
单从募资的角度,在我看来2016年那次被盗是真正的难关,这一次甚至算不上太大的挑战。
经历了2016年的那次事件,不论是产品和技术硬实力,还是危机应对、责任担当的软实力,这个团队都已经证明了自己值得信任。
这是币安和Bitfinex作为整个币圈两大头部交易所最大的区别所在,就是处理好生死危机的经历。
当然这也是USDT能够获得如此大范围市场认可的潜在因素之一。所以LEO的这次募资,几乎没有太大悬念的迅速完成了。
当然并不是说币安不够好或者不值得信任,而是币安团队还没有经历过这种级别的危机。交易所格局几年一次剧变,只有经历危机才能展示团队真正的硬实力和底蕴。
- 04 -
圆桌四问
Q4:事后证明,尽管10亿美金是一笔不小的数字,但是Bitfinex的私募似乎进行得很顺利。5月10日,赵东称,完全没必要通过交易所进行IEO,你们参与Bitfinex这次的私募了吗?为什么那么多投资人愿意为Bitfinex买单?
梓岑:我带着跟我定投的大表弟们在renrenbit的LEO代投,算是哄抢
我带着跟我定投的大表弟们在renrenbit的LEO代投,亲历了整个过程,基本算是哄抢。
2017年,Bitfinex团队成员35~60人,净利3.26亿;2018年60~90人,净利4.04亿。
数据不会说谎,这个团队的盈利能力简直堪比“印钞机”,你很难再找到如此优质的投资标的了。
没有这次LEO的发行,普通投资者根本没有机会参与这种独角兽级别交易所的投资。
BNB是另外一个例子,但是BNB早期其实并没有现在这么乐观,BNB同样借了9·4国内交易所大范围关闭的空窗期。
所以,LEO是一个看得见的,看得懂的,算得明白的,优质的投资标的。当然,投交易所和投公链项目是不一样的。
投区块链项目看的是想象空间,涨一百倍一千倍觉得挺玄乎,但是真涨上去了也不觉得意外的项目才是好项目。但是投交易所,看的就是数字。数字,就是市场愿意为Bitfinex买单的理由。
- 05 -
圆桌五问
Q5:新版白皮书公布了iFinex的营收情况,这也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尽管团队人数捉襟见肘,但是Bitfinex的营收确实相当可观的,不到100人的团队,一年净利4亿美金。Bitfinex为何能如此高效?有哪些可以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代代:Bitfinex值得学习的地方,产品硬,路子野
Bitfinex值得学习的地方,产品硬,路子野。我比较关注的是bitfinex一直有布局的战略思想。
比如 bitfinex、tether和bitfinex之前合作的储备银行以及提供服务的律所,都是一个利益团体。可以看我之前文章里整理的这张图。
利益关系生态图
在利益关系网产品上,bitfinex也有布局ethfinex trustless作为dex,给自己留一条后路。
孙航:Bitfinex的高效在于专注于交易业务
代代的资料非常好,我做一点小小的补充。
Bitfinex除了比较强的能力之外,它的生态布局主要也专注围绕交易所方面,而没有在主营业务之外进行冗余的扩张。
其实交易所如果专注于交易主营业务的话,并不需要太过庞大的团队,像去年币安和火币盈利状况比较好的时候,团队人数也不过200人左右。
之所以它们后来给人一种效率下降的印象,是因为一些交易所除了主营业务之外,还参与了大量的其他无关业务,比如说矿池、资讯、生态投资、公链、研究院、培训等。
这些业务花费了大量的成本,短期内却又未能创造什么价值,使得他们的净利润出现了下滑,在一定程度上陪衬出了Bitfinex的高效。
所以,对于交易所来说,如果只是想要保持一个高效的运转状态,可以考虑将主营业务之外、与交易无关的边缘项目砍掉一些。
- 06 -
圆桌六问
Q6:LEO对于Bitfinex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它更像是Bitfinex的平台币,在Bitfinex系统中流通和运转。你们预判一下,LEO会给投资者带来盈利吗?另外,对于投资者而言,LEO的风险点主要有哪些?
梓岑:LEO大概率是横盘再加突发式的暴涨
LEO能不能盈利,当然就看Bitfinex的表现。
第一,看他们的流量效应和盈利能力,未来的数据是否能比2017年和2018年更漂亮,这一点上我觉得问题不大,牛市一来怎么都不会差的。Bitfinex的地位还没有受到足够强劲的挑战,这个市场也足够大。
第二,赌被冻结的8.5亿美金能不能解冻以及什么时候解冻,这一点上我对结果持乐观态度,毕竟是用户资金。但是对时间周期持保留意见,不可预估的因素太多。
第三,之前被盗的比特币能不能拿回来,以及什么时候拿回来。这一点我对结果其实都持保留意见,这么多年了,也就找回来几十个BTC而已。
学会跟时间做朋友。赌对了就赚,逻辑很简单。这三点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所以LEO大概率也是横盘再加突发式的暴涨,结果出来就飞,结果没出来就磨着。
孙航:平台币之所以能一枝独秀,因为做着给区块链行业卖水的工作
感谢奶王。既然咱们这个问题很直白,那我也就回答的直白一些。
我们都知道,目前包括平台币在内的绝大部分项目,他们的价格主要都是由市值管理来驱动的。市值管理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软市值管理,也就是在合适的时间点释放利好消息;二是硬市值管理,也就是利用做市基金对项目价格进行驱动。
要做到前一点,项目方需要懂得如何创造愿景、并实现这些愿景,为市场充值信仰。而要做到后一点,则需要有充足的资金储备和强烈的驱动意向。
目前看来,限制绝大部分项目方增加代币市值的瓶颈主要在于后者,毕竟区块链是一个没有稳定商业模式的领域。
而主流平台币之所以能够走出一枝独秀的行情,就是因为他们其实并不是区块链项目,而是给区块链行业卖水的项目,有着比较稳定的增量资金流入,做市基金比较充裕。
所以,对于LEO会不会给投资者带来盈利这件事情。我们要注意两点:
一是Bitfinex在客观条件上有没有足够的市值管理能力,
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营收情况必须真实,如果资金实力不够,肯定不行。
二是在主观印象上有强烈的市值管理意愿,愿意在释放利好消息的同时,利用资金对项目的市值进行驱动,如果项目赚钱,但这点不具备,也不行。
毕竟平台币的概念不是万金油,就算是主流交易所,彼此间平台币的表现也是差别很大的。
- 07 -
圆桌七问
Q7:在与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的“对抗”中,Bitfinex最开始显得很有底气,为何Bitfinex能如此有底气?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的调查还在继续,似乎要对这件事情一查到底,已经有法官指出,Bitfinex 和Tether有超过 50% 的可能从事了“证券欺诈”,假设判决生效讲对Bitfinex产生哪些影响?
孙航:可能会引发USDT的公信力下降,但不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何Bitfinex能如此有底气?Bitfinex最初之所以态度强硬,除了一点官方化的应对之外,
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官方的指控不成立。
按照纽约总检察长办公室提交给法庭的文件,Bitfinex存放在Crypto Capital的8.5亿美元是永久性地“损失”掉了。
但在Bitfinex看来,这笔资产被查封只是暂时的情况,未来仍然存在解冻的可能,而且短期内也可以通过其他手段来弥补亏空。
第二个问题:假设判决生效,对Bitfinex产生哪些影响?至于具体的影响嘛,从以往证券欺诈的案例来看,根据情节轻重的不同,相关企业受到的冲击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针对证券欺诈的处罚,一般是对企业或者企业高管进行一定数量的罚款,至于欺诈行为比较严重的,比如在一级市场募资后卷款跑路,则要面临牢狱之灾。
从目前透露出的情况来看,如果bitfinex被认为指控成立,并最终判决生效,面临的处罚比较可能是企业层面的罚款。
对于有较强造血能力的交易所来说,这并不会造成实质上的影响。但是,这很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发USDT公信力的下降,进而对其在稳定币市场上的市场份额造成一定冲击。
沈陶磊:Bitfinex不仅和监管的交道打的多,而且打的很深
Bitfinex的底气,我认为是源自于他们多年与监管打交道的经验。
大家都知道数字货币或者说现在更大概念的数字资产,整个行业都是在质疑和打击中成长的。无论是交易所又或者是各项目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