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17日,龙商网&超市周刊主办、河北惠友集团协办的首届中国县域零售创新峰会成功举办。此文是在
8
月
15
日,中购联购物中心发展委员会主任郭增利的演讲分享。
以下为演讲精选——
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龙商网&超市周刊高总主办的县域零售创新峰会。
我记得在今年
3
、
4
月份,高总
说有想法开一个县域零售业创新发展峰会,里面会涉及到购物中心。我觉得这对于整个零售行业来说,值得进行深度思考。
在与高总编探讨这个会议的同时,山东有一家非常大的零售集团做了一本《县域购物中心研究报告》发给了我,说让我参谋参谋。参谋之后真的不是给我答疑解惑,而让我产生很多困惑。因为这本报告当中绝大部分的结论、案例引用的是中购联社区购物中心研究报告。所以我觉得这里边有一个巨大的误区,是不是县域的购物中心、县域零售就要比照一二线城市的社区购物中心做法?我觉得答案是,坚决不能这样做。
第二,在这个报告中我也看到很多来自对所谓中国百强县的消费习惯、商业
定位等各方面的思考。坦率讲中国百强县
7
个省份拥有县域城市
85
个,
TOP7
占
85%
。
如果某一个县用百强县的商业操作思路购物中心的开发思想去做自己的购物中心,还是错的。所以从这个角度看,
2800
多个县每个县的城市都是不一样的
。对于县域零售来说,无论是购物中心、百货店和超市,属地生活、属地人群是不变的法则。
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一个新的观点,购物中心难道就等于高端商业的代名词吗?答案又是否定的。从
1920
年全世界诞生第一个购物中心开始,购物中心从来没有跟高端商业划等号,它是一个典型的生活配套服务的平台
。
所以这样一个特点是不是可以说在县域市场,在
2800
多个县同样可以有购物中心的机会和空间?
所以从现在整个市场发展角度讲,包括大的经济的背景,包括城镇化,
58%
是我们所说的常住人口城镇化,当我们户籍人口城镇化是多少?
42%
。假定按照我们户籍的人口城镇化
60%
这样的平均水平,未来城镇化重心突破点在哪里?一定是县域城市。
如果说购物中心从诞生那天开始它就是非常强调组合、强调黏性、强调亲民、强调人文关怀这样的商业形态,我看购物中心跟县域商业未来结合点是非常多的。坦白说,我对县域商业的研究并不多,但做零售也好、购物中心也好,它的逻辑一定是相通的。但是我希望借助这样一个机会让大家了解,我做的是不是购物中心?我应该怎样做?我相信每个人在判断今年的经济形势,行业形势一系列重大问题时,都发生很多困惑,比如说现在看购物中心开发商难度非常大。
坦率说,过往十几年时间所谓的超市购物中心化、百货购物中心化走到今天,真的奉劝一句,做购物中心化是从软性服务角度、内容组合角度去做购物中心
,资金的高周转不是零售商的强项,精细化的经营才是我们的优势。
如果购物中心做品质,做零售服务,今天的逻辑是不是有问题?诚恳地讲,可能我们做购物中心开发的时候不得不思考我们跟社会之间是不是建立起有效的连接?我们企业的商品、服务投入是不是给这个城市带来了真正的福祉和配套的价值,我们要反思一下。
我今天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谈逻辑,所以看怎么跟城市发展跟社会进步建立起联系。因为现在社会主要矛盾是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我们做购物中心也好,零售经营也好,我们的社会使命可能要放在非常突出的位置。
购物中心的发展模式,最好的不是美式,不是澳式,也不是日本,中国的购物中心要有中国的特点,
到了保定就是保定式购物中心,因为你要服务保定消费者必须要知道保定人民需要什么。
另外是城市配套,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同的,那么这个城市真正需要的配套设施是什么?你做的产品和服务是不是和你应该具备的城市配套的地位相吻合。
当然破解这个题目,真的不是靠企业自身能解决的。因为我们是一个大的社会系统,在这个社会系统中,每一个成员都应该各司其职,现在我们没有办法追求这么一个完美的结果。
举一个例子,所谓的生活配套,比如我们衣服的缝缝补补、配钥匙,你会发现在很多城市这种细小的需求是没有地方得到满足的。
尤其北京现在功能疏解过程中,你想配一把钥匙真的不知道要走多远,但坦白说这就是购物中心应该干的。如果在购物中心把这些日常当中所有点点滴滴的服务集合到一起,这一部分消费的、服务的黏性是非常大的。
今天我们站在企业的角度看,意味着一个企业要发展,就要有可持续经营产业的支撑。
开发商到今天为什么会遇到瓶颈?
你会发现万科、绿地这样的企业都在喊城市运营,也有很多企业做产商融合的模式。大家会发现如果很好地选择了一个主打的产业,又有很好的持续经营的能力,再融合进去商业配套的服务,围绕新消费、新服务,围绕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会有很多市场的贡献。
这时就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出现,金融机构资本方会主动找你
。
所以在今天,我们判断金融机构对这样的业务越来越感兴趣,热情越来越高的时候,对零售业经营者来说,对做零售的公司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信号,因为未来的稳定的持续经营能力、运营能力会变成资本方非常关注的合作条件。
那么,购物中心如何通过高质量的供给去迎合社会发展:
第一是生存,强调物质消费,注重生存;第二是强调体验,要有品质,注重品质;第三是强调享受,注重品牌;第四是强调精神生活,注重品位,到了最高阶段是强调幸福,展现品格,生活方式的变化规律,恰恰是社会基本矛盾的逐渐演进的规律。
在大家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时,大家一定对享受生活方式充满很多的期待。到了个性化时代,一定希望购物中心里提供的品牌越个性越好,所以发现购物中心跳开了过去从品牌引进购物中心自己经营到现在的购物中心很多是塑造多个主题区,按照购物中心对消费者的分析把大家各自不同的品牌装进不同的主题区,形成软件和硬件环境都是最佳的状态。
到了更高的阶段,你发现购物中心有大量的创新业态,包括文创类的作品这样的店铺都会成为购物中心的内容来源。总之在购物中心的供应上、购物中心的附属上,的确在很好地迎和生活方式的演变规律。
所谓互联网时代到共享经济时代会不会还有新的思路,这个时候我觉得购物中心的空间价值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们做超市可能坦白地说,用最小的面积摆最丰富的品类,货品越多越好、越丰满越好。大家看日本唐吉诃德,满满的
SKU
,巨额的销售数字。但你会发现购物中心不完全这么做,因为它是要通过空间展现适合的内容,把会把和这个商圈吻合的内容组合在一起
。所以这个时候选择购物中心的作用,已经从过去的商业经营跳开了,它已经进入到社会连接的关系。所以这个时候你发现原来零售的内容、服务的内容在购物中心当中比重非常高。而今天很多优秀的购物中心它的健康内容、科技内容、文化内容逐渐变成主力,这个时候是让购物中心很好地契合了所谓的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变化。
而在空间上,过去的空间基本上是以场景体现为主,我要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安全、开心、漂亮,视觉冲击力强。但是今天的空间不同了,今天的购物中心空间可能有更强大的连接意义,它是一个社交的空间,它可能是展现你兴趣爱好的空间,所以你会发现有大量的市集出现在购物中心的时候,它会把精神上的一种渴望和购物中心的空间进行一个很好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