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太空与网络
卫星与网络专注军民融合的报道,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依靠社会力量,为推动我国航天技术民用和卫星网络通信的规划、建设、应用以及研发、生产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
51好读  ›  专栏  ›  太空与网络

看上海“航天硅谷”如何突破技术转移瓶颈,10多名员工做到年产值上亿

太空与网络  · 公众号  · 民航  · 2017-09-15 18:56

正文

“月兔号”已完成巡视月球的使命,永远留守广寒宫,但它的“兄弟”、一台外观相近的四轮小车又开启新的旅程———巡视变电站。这两台带轮子的机器人,都出自上海航天系统的一家工厂,这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上海航天科技走向民用的潜力。


军民融合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在上海,军民融合产业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新热点。在军工企业集聚、军民融合有相当基础的闵行区,各界正努力优化环境,希望更充分地释放“双创”活力,推动航空、航天、船舶、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技术向外辐射。打造“航天硅谷”,这是闵行区乃至上海市的新目标。


“双创”升温,航天技术“溢出”提速

闵行区是上海航天与军工企业最集聚的区域之一,军民融合产业占全市半壁江山。隶属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坐落于此。这家企业是“玉兔号”月球车的总装厂,也是智能巡检机器人的家。巡检机器人有四个轮子,可以按设定路线,自动巡视大片场地。它背驮的摄像机,相当于双眼,能甄别各种异常状况。有了它,超高压变电站能够在无人值守的情况下,做到更可靠、更安全。


这台机器人,是由上海设备制造总厂科瑞工业研究所去年底研制成功的,目前已在部分变电站上岗,客户反响不错。虽然“地球车”的技术要求和复杂度不及月球车,比如轮子就少了两个,但两者设计理念相近,技术重合度在20%到30%之间。


在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庞大的技术储备中,可用于军民融合的专利总量超过1000项。过去一年多,社会的“双创”热潮也加速了上海航天技术向民用延伸的节奏。据介绍,“十三五”时期,该院已为民用市场提供了近100项孵化成果,不少项目得到国内各类“双创”竞赛大奖。


在航天设备制造总厂,除了月球车,还有更多航天技术“溢出”。比如能经受住超低温的阀门,原本用在新一代运载火箭上,现已装入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突破了此类船舶的中高端阀门国产化瓶颈。同是该厂开发的可制造卫星部件的金属3D打印机,现在也开始服务模具加工业。


事实上,虽然闵行区提出了打造“航天硅谷”的目标,但军民融合产业不仅限于航天。不久前举行的军民融合项目集中签约,亮相的既有航天系统的卫星大数据、小卫星平台等,在船舶、智能装备、芯片等领域,外界也看到了诸多优秀成果。


从全市角度看,“双创”背景下的军民融合正成为上海经济的亮点。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虽然上海工业在去年一度遭遇困难,但军民融合产业产值的同比增幅高达12%;在高端产业方面,军工技术的带动越来越明显。可以说,军民融合有力地助推着上海产业升级和科创中心建设。


看准短板,完善创新生态环境

虽然本地军民融合的创新成果在加速涌现,但受制于一些瓶颈,其潜力仍有待进一步挖掘。正是看到了趋势和问题,闵行区决心代表上海在体制机制层面作探索,以突破障碍,创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目前,示范区方案已上报国务院、中央军委。


知情人士表示,“双创”视角下的军民融合,最需要跨越的并非技术难题,而是体制机制关。一方面,军工企业由于身份特殊,在人才激励、研发协同、信息共享等方面受诸多制约;同时,军工技术虽说极具含金量,但要向市场“溢出”,仍需要加强研发,走通“最后一公里”。着眼于这些方面,过去一段时间以来,闵行区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为突破、以人才育用为支撑”的军民融合发展思路,希望调动创新、产业、金融、人才四方面资源,打造更完善的创新生态。


比如:为突破军工信息共享难关,闵行区正在打造涉密信息查询平台;为助力军工技术转化,闵行区与上海交大、上海航天等合作,合力打造一批共性技术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促进军民融合的创新创业团队落地生长,闵行区给予他们租金补贴和项目落地支持;为强化相关金融支撑体系,闵行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社会资本为主体,设立了一支20亿元的基金,并正与市级部门合作,再组建一支军民融合产业基金,首期规模预计为30亿元。


此外,在土地减量化背景下,闵行区还想方设法,积极为军民融合“双创”项目提供空间。按照“一体两翼多基地”的布局,年内预计有20多万平方米的厂房、孵化器、技术中心等投入使用。


这些政策措施虽然发布不久,但政策效应已开始显现。由上海交大一批博士创建、为航空航天领域提供高端生产装备的拓璞公司,目前已入驻由闵行区为其代建、并低价出租的新厂房。这种服务让拓璞公司能把精力和资金用于培育上下游产业链———目前,为该公司配套的智能制造和软件企业,正不断向闵行区集聚,年产值超亿元。


机制创新,激发人才创新热情

为“双创”以及军民融合发力的,也包括上海航天系统本身。就在与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本部一街之隔的地方,一座外观看似太空船的大型建筑正在建设,这里将成为航天系统创新创业的物理中心,更是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


目前,上海航天已把军民融合、“双创”发展视作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和重大机遇,为此专门发布指导意见。这份文件借鉴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相关政策,从完善组织架构、健全管理制度入手,突出对创新创业、产业发展、企业管理等的支持以及“松绑”。文件提出,要逐步建立骨干持股的激励机制,并且,要向内部“双创”团队更充分授权。


这份文件从制度上为航天“双创”定下基调,而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的“太空船”就是“航天硅谷”最重要的孵化器和加速器之一。今年年底落成后,预计将有大量可与社会对接的创新资源迅速进驻,包括科研仪器、专家人才、专利成果等。据透露,之所以要将“太空船”建在距离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咫尺之遥的地方,就是因为要让航天人才能以最低成本往来于院墙两侧,从而以更开放姿态参与外部创新。


类似的探索已在上海航天系统内开展小范围试点。曾将月球车、3D打印等技术引入民用行业的科瑞工业研究所,就受益于“松绑尝试”。所长杨洋告诉记者,作为航天老厂为促进“双创”成立的新机构,研究所取代了之前的研发部,使命也从服务航天型号研制,转变为持续将技术孵化为产品和公司。


此前,在研究所框架内,“虚拟持股”等机制已经落地,显著激发了科研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创业热情。其最早孵化的一家高端装备企业,在仅有10多名员工的情况下,就已把产值做到上亿元。



本文转载自“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原标题《上海“航天硅谷”释放“双创”活力

为分享前沿资讯及有价值的观点,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转载此文,并经过编辑。

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

如文中图片或文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卫星与网络微信公众号(ID:satnetdy)团队

   负责人:农燕

   主笔记者:贺鹏梓、李刚、空天松鼠、黑法丝

   编辑:杨艳、朝晖、林紫、娜娜

   设计:郑慧

   原创文章转载授权、转载文章侵权、投稿、媒体合作等事宜,请加微信号:nongyan258766






【猜你想读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请输入标题     abcde



推/荐/阅/读

社论:

苏联N-1F火箭历史事件的背后……

非洲:中国商业航天的勃兴之地

请为中国航天献出耐心和坚守

创新是一种态度 ——国外国防航天领域的成功创新案例与机制探讨

刘雨菲:我为什么给“商业航天”泼冷水

一个可能比马斯克更厉害的家伙:OneWeb和它的老板格里格·维勒

中国的商业航天创业者与马斯克的不同

小卫星大跃进局面高烧不退 冲动背后深层原因剖析!

中国的商业航天怎么玩?软银+“一网”模式分析

混改,为商业航天和航天商业化打开的一扇窗

重磅!70亿的商业用户,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否存在或可行?

伟大事业面前,唯年轻与狂热不可错过!

为航天设立远大目标!

产业观察:航天云网 荆棘路

浅谈军品、民品市场打法的异同

融入人民生活,推动文明进步

——谈“航天+”的理念与实践设想:

航天技术民用的新发展、新机遇

新的社会形态将如何发生?

浅结合、深结合与融合

新常态下的“航天+”

鼓励创新,也包容失败

中国航天产业突围正逢时

商业航天与航天商业化:

商业航天倒逼航天商业化

浅谈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概念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忧心

中国航天商业化与商业航天的前景

大航天时代: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上)

迎接大航天时代的到来(下)

跳出航天: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上)

跳出航天来思考和谋略商业航天(下)

北斗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

独家: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白皮书的产业化解读:北斗的未来在世界

航天技术民用及二次开发:

民用航天:航天梦想与现实的交汇

航天技术民用转化机制的两个范本:基于NASA和ESA的分析

构建中国航天技术转让机制的思考

航天技术改变人类生活:从肌肤保养到太空育



分享最前瞻性话题,

传递最正能量声音。


卫星应用领域第一刊

卫星与网络


联系我们

内容、营销合作请联系:

微信号:nongyan258766

投稿邮箱

Emil:[email protected]

杂志订阅请联系:

Emil:dingyue@yinhexi.la


卫星与网络satnetdy

关注微信号,每天收看我们的消息

卫星与网络为您推送精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