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选自《“TV地标”(2024)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综合实力大型调研报告》
媒体融合早已成为广电发展的元命题。2024年,广电媒体在融合转型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区域协同等多种方案,广电媒体不断提升自身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2024年是媒体融合战略向第二个十年迈进的开端。十余年来,媒体融合从行业探索上升为国家部署,从“相加”走向“相融”,再挺进“深融”。
随着媒体融合战略的深入推进,广电媒体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发展机遇——
国家层面,
2024年7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
“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中央财政亦下达了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在《关于下达2024年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预算的通知》中,补助资金涵盖了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融媒体中心建设等多个与广电媒体融合相关的领域。
行业层面,
在10月举行的首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报告(2024)》显示,
广电视听行业发展正步入“品质飞跃”和“结构优化”双重驱动期,亟需加快推动大融合、大聚合、大整合,实现高质量集约化发展。
11月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大会亦指出,“要推进融合传播,大力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而“要拓展业务边界,全面提升服务人民的能力水平;要强化科技赋能,培育广电视听新质生产力”等,亦与媒体融合互为因果——可以说,媒体融合早已成为广电发展的元命题。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潮中,2024年,广电媒体积极探索创新路径,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内容创新、区域协同等多维度举措,不断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
▍
技术创新:融合前沿科技,提升生产能力
2024年,广电媒体积极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并走向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和质量。通过智能化的内容创作、生产、分发流程,广电媒体不仅显著提升内容生产的效率,还为用户带来了更加丰富、精准、个性化的视听体验。
1.推动“云”化
通过混合云模式优化视频内容生产,
芒果融创建立AI Lab
,为芒果大模型训练、推理等提供集群算力,为智能虚拟人和动态漫剧等提供关键AI算力,实现了全AI制作机构宣传片、大屏包装视频等,助力文化和媒体产业“云化”,提升内容生产分发效率并降低成本。
2.赋能流程
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
通过引入大语言模型、智能剪辑等,不仅加快了视频制作流程,还提高了内容质量和创新性。
江西广播电视台今视频成立全省首个人工智能实验室,
并自主研发了AI大模型内容智能创作中心、新闻生产智能助手等智能产品,不仅提升了内容生产效率,还意在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
吉林广播电视台
以AI等新技术赋能平台生产、传播、审核全链条,部署用户画像分析、智能推荐等技术系统,为内容创新、经营服务、用户运营赋能。
四川观察
打造AIGC智能创作平台,研发
“如意”人工智能
交互平台,打造AI新闻智能陪护体,聚焦移动化、轻量化、智能化、可视化,进一步提高了内容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
积极探索
“人工智能+新闻传播”
,建设多功能AIGC工具箱,日产1000多篇原创内容,多个AI短片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布。
3.助力内容
芒果超媒
在内容生产中积极引入AIGC技术,如使用AI编剧助手、AI剧本评估助手等工具,将一部120万字的小说评估报告生成时间从5—7天缩短到15—30分钟,极大提升了内容创作的效率和质量。
芒果MCN成立AI内容生产工作室,
集成了基于AIGC创作生产的智能化工具,如大语言模型AI小灿、AI剪辑、AI影像、AI配音等,广泛应用于脚本创作、视频制作、图片生成等全链路内容生产运营中。上海广播电视台积极探索AIGC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应用,推出首部AIGC公益广告片《因AI向善》等作品。
浙江卫视Z视介
上线AI文化科幻微短剧《玉琮传说》,创新展现良渚文化魅力;《奔跑吧》成功运用AI作曲、AI驱动照片唱歌、AI克隆声音等技术。
视听海南客户端
推出MV《爱在自贸港》,是海南首个主流媒体运用AI技术创作的MV歌曲。
运用AI工具,
四川观察
打造了《苏东坡的瞬息全宇宙》《川渝侠影录》《问月》等多个精品传播案例。
广电媒体在引入新技术的同时,还积极拓展其应用场景,不断探索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
通过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广电媒体在多个场景和环节实现创新,推动媒体融合转型向纵深发展,为构建智慧媒体生态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1.文博场景
湖南广电
开展“广电+文博”数字化探索,
山海APP
平台通过汇聚全球数字馆藏,进行文物资源的数字化;平台利用AIGC技术进行文物表面建模、文物数据化处理等工作,大幅提高了文物数字化的效率和精度;同时,平台采取区块链技术进行文物数据的确权和保护,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
2.超高清视频场景
上海广播电视台
的超高清与AIGC技术初步建成4K/8K超高清视频制作与分发应用创新平台,并成功制作了多部8K全景声影视作品。
吉林广播电视台吉祥新闻客户端
发布国内首部融合“8K超高清视频、虚拟数字人和AIGC技术”的主题宣传片《瞬间·非凡,博物馆之城》,通过AI数字人李杰的视角,引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工艺美术的精湛技艺。
3.数字人场景
北京广播电视台
通过建设
“时间小妮”AI数字
人项目
,探索虚拟主播在新闻播报、政务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提升了媒体的智能化水平和用户体验。
此外,依托该AI数字人平台,
北京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还打造了“5G+AI+北京市级融媒体平台”文化数字化服务体系,
推出AI数字人共性问题未诉先办和优秀案例宣传服务。
山东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闪电新闻客户端
运用3D、AI、MG、AR、虚拟主播、文生视频等新技术,赋能主题报道——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客户端搭建元宇宙演播室,集数字人体验、虚拟播报等功能于一体,实现清新叙事和硬核内容的柔性传播。
浙江卫视
于2022年成立
数字人工作室
,推出宋韵文化数字推广人“谷小雨”,频繁“现身”浙江卫视节目,并出现在与浙江博物馆合作等各个推广宋韵文化的场景之中。
长沙市广播电视台(集团)
推出的
人工智能手语播报系统
已经在全国480多家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安装应用,目前上线的第三代手语数字人“心语”全面拓展政府网站、政务大厅、医院、银行、社区等公共服务场景,提供全方位的无障碍信息服务。
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
建成苏州地区首个
XR星梦演播室
,自主研发设计侧屏平移旋转结构,在国内首创实景舞台和XR舞台相结合的
双模式演播室
,实现数字人与XR场景融合应用,已拍摄制作《奥运冠军访谈》《2024科创大会宣传片》等31期XR节目及宣传片。
4.版权保护场景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自主研发的
天权区块链内容溯源平台
,实现了数字版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为内容创作者提供了有力的版权保护。
长沙广播电视台(集团)
持续优化
“中国V链”数字版权交易平台
,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数字版权,为媒体内容的商业化运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微短剧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新文化业态,“中国V链”依托AI技术和专家资源,推出微短剧在线审核服务平台,实现剧片预审把关、全链路溯源流转保护,大幅缩短网络剧片的审核周期,目前已完成300多部网络剧片的线上报批审核。
▍
机制创新:优化组织架构,激发团队活力
广电媒体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力求打破传统束缚。
通过深入剖析自身运营模式,广电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这类举措不仅增强了广电媒体的竞争力,更为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构建现代体系
无锡广播电视台
通过成立融媒体新闻中心、网络传媒中心等五大中心,构建了适应互联网传媒组织发展需要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
通过构筑“五大链条”,即供给链、渠道链、数据链、价值链、产业链,进行机制创新;同时,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即打造一个现代传媒集团,做强做优“4+6”媒体和产业平台,打造五个百万粉丝新媒体账号,培育十个过千万元产值的传媒产业。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
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运行模式,并构建“大文化”“微治理”两大产业体系;同时,中心与集团实行事企并轨,按照三线管理模式推进架构调整升级,设立了多家子公司,实现了经营业务多元发展。
2.资源重整利用
北京广播电视台
通过实施“一套班子、三个打破、三个重塑、三个保障”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了原有的组织壁垒和条块分割,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
攀枝花市融媒体中心
通过实施“一套班子、三个打破、三个重塑、三个保障”的“一三三三”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单位属性、组织架构、人员身份等瓶颈,实现了机构精简、人员控制数管理和内设机构的压缩。
鄂尔多斯市融媒体中心
按照机构一体化运行、内容一体化生产、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和全域一体化融通等“五个一体化”目标进行改革,优化内部机构、人员配置及绩效分配,整合媒体资源。
3.搭建实验区域
沈阳广播电视台设立“原创基地”
,作为内部“实验区”,为实施融媒体改革“打个样”。
赋能音频内容生产,基地打破传统媒体部门界限,用大项目制实现管理进阶——以项目制为牵引组织创作生产,鼓励台内业务骨干跨部门兼职,由跨行业、跨层级、跨地域的专业人员组成主创团队,构建财务资金池,自主统筹创收资金用于运营支出和绩效分配,最大限度降低媒体内部运行成本,实现实时动态管理;对外扩大合作圈层,实现社会资源深融。
广电媒体融合还注重激发团队活力,提升创新能力: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培育计划、搭建开放式的交流平台,不断激发团队成员的创造热情与潜能;同时,鼓励团队勇于尝试新技术、新形式,积极参与新项目、开拓新路径,以创新驱动内容生产与传播方式的革新。
1.“计划”开展
通过实施“芒果青年说”计划,湖南广播电视台挖掘、培养、激励青年人才,
活动已成功孵化出多个优秀项目和创新产品,如《婚前21天》《名侦笔记》等,为公司带来了多元化的创收渠道,为广电事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通过活动,芒果超媒不仅激发了青年人才的创造力,还促进了公司内部部门的协同合作,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上海广播通过实施“融媒体产品主理人计划”,
激发广播“人才”发展,该计划选拔产生中心产品主理人,并给予全年主理人津贴及商业化运营助推,不仅成功孵化了多个融媒体产品,而且培养了懂市场、善策划、能协作的经营管理人才。
2.项目竞先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
全媒体新闻中心
通过项目式管理激发团队活力,围绕AI数字人项目,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采用扁平化管理模式,并搭建“培训+调研+评选+交流+合作”的人才培养体系。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
通过实施“五个着力”来加强全媒体人才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精品内容、着力构建新媒体矩阵、着力构建全媒体智能化技术体系、着力重构机制再造流程以及着力培养全媒体人才队伍;台内还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特别是在新业务领域、特殊岗位和重点项目中,运用揭榜挂帅、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优秀人才。
3.公司培养
四川观察
坚持高度专业化人才培养,通过对骨干团队进行“一专多能”的培养,以及自有平台建设,打造了一支既懂媒体又擅长互联网运营的新媒体团队;与此同时,四川观察还通过扁平化管理、项目负责人制和工作室制等方式,提升工作效率和人均效能,为公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
成立了南京广电小微网络传媒有限责任公司,以“融改先锋队”为目标,紧紧围绕主营业务设置岗位,以“90后”“95后”为中坚力量,并采用了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创新管理、强化激励,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瑞安市融媒体中心
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冲破人员身份、编制待遇等限制,优化组织架构,建强人才队伍,完善绩效分配,构建“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工作机制。
4.正向激发
华数传媒成立了专职部门负责智慧广电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工作,
以应对外部市场的挑战;创设专业发展通道,统一专业资格标准,开展专业资格认证,以检验员工的专业实践能力,这一体系不仅畅通了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还通过定期组织广泛覆盖的认证活动,提升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
此外,公司还积极响应政府人才工作号召,与浙江省内外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工作,推动区域人才资源的协同发展。
瑞安市融媒体中心实施中层干部竞岗、OKR绩效法等措施,
并鼓励员工走专业化、专家型道路,成功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三明市融媒体中心实施“首席制”,并开展“融媒特种兵”选拔培育,强化正向激励,构建实战型人才培养模式。
▍
模式创新:探索多元运营,拓宽盈利渠道
通过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广电媒体发力打造跨平台、多终端的传播网络,广电媒体实现了内容、用户与商业价值的深度链接。
从广告植入、内容付费到电商带货、IP衍生开发,广电正不断拓展盈利渠道,在融媒体时代找到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
1.内容电商
通过整合媒体广告、达人营销、媒体内容服务、品牌整合营销等业务板块,
芒果MCN
成功转型为生活方式新媒体品牌,与知名品牌合作,涵盖家居家电、3C数码等多个行业,实现了新媒体业务的快速增长。
通过成立内容电商部,重庆卫视对其优势节目进行“试点+整体”推进方式,
为其品牌节目《谢谢你来了》量身打造了“故事带货”融媒服务电商模式,通过“大屏(电视节目)+小屏(新媒体短视频、直播)”“故事+电商”新形式对节目进行全媒体商业化改造,取得优异成绩——前三季度电商带货销售额超7500万元,营收约1500万元,全年销售额预计破亿元。
2.文化运营
浙江卫视(中国蓝新平台)
围绕省域文化、乡村文化、城市文旅、文博非遗,以传播力助推政务合作业务拓展,把文旅赋能服务广泛植入到了内容创作之中。
其中,衢州“趣乡村”乡村文化品牌活动覆盖超3亿人次,联合全省11地市委宣传部、文旅局高水准打造的多支爆款文旅宣传片带动相关活动合计曝光量超2亿人次。
作为
芜湖传媒中心
大江看看客户端旗下的观影垂直应用,
“大江院线”
提供一站式观影服务,覆盖全国400多个城市,13000多家影院,通过营销合作和会员服务实现经济收益。温岭市融媒体中心成功打造了网络IP“曙光狮”,并通过IP产业化逐渐成熟,联合本地企业授权开发文创产品,进一步拓宽了创收渠道。
瑞安市融媒体中心
深入实施全国化战略,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落地30多个项目,如与浙江传播大脑(科技)有限公司组建全省唯一一家县级合资公司,探索媒体技术平台销售全国化;与平阳县融媒体中心合资成立平阳兴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接相关文化空间运营和媒体经营业务。
3.搭建平台
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
推出《深圳产业会客厅》,帮助企业对接市场、资金等资源,同时实现媒体自身的多元变现;依托抖音等平台创建直播品牌,《第一现场》推出“现场壹直播”融媒体直播项目,已累计开启直播超1000场,通过直播带货、广告合作等方式实现多元变现。
无锡广电打造“锡企·潮立太湖湾”品牌,
以全区域采访、全景式报道、全媒体传播的方式,聚焦无锡经济“主战场”,展现无锡企业新风采;此外,无锡广电还通过专班服务制度,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宣传策略和服务。
第23届长春农博会期间,
吉祥新闻客户端“千名主播进农博”品牌营销活动
通过每天10小时的直播,组织各类主播3400余人,推出热点话题、助力农产品销售,打造“业界广交会”“不落幕的农博会”。
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打造“花花嗨购”市级媒体线上商城,
承办第十八届英雄联盟城市英雄争霸赛总决赛等,形成了经营创收的新增长点。
广电媒体在不断探索中,进一步深化“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提升媒体服务能力。
通过这一模式,广电不仅传递权威资讯,还积极拓展合作领域。
此举有效提升了广电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促进信息的高效流通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1.以小见大,打深打透
广州广播电视台
通过
“花城+”客户端,
聚焦“小而美”内容生态,探索“新闻+教育服务”的运营模式;同时,中心还计划以“花城+”客户端为基础,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闻+智慧教育”综合平台,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和提升影响力。
而
读嘉新闻客户端“点点钱包”
智慧消费平台则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职工餐补资金数字化管理,吸引商家和用户参与,构建综合生态系统,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2.接入数据,整合功能
广西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融媒体中心
将前沿技术融入到医保、社保和人社服务中,与相关部门紧密合作,推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显著增长。
南通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
推出
掌上南通APP平台
接入多种相关数据,如狼山旅游度假区数据、餐饮明厨亮灶直播、停车场信息等,并实现和“惠企通”“违法查询”等政务服务平台的一键链接;此外,平台还开设“人社”专栏,集纳政策、就业信息、社保服务等多项功能,提供“一站式”查询和了解人社部门所有资讯的服务。
3.发力综合,搭建底座
芜湖传媒中心大江看看客户端
与华为合作,利用盘古大模型、云算力和AI智能技术,以智慧家庭、智慧校园、智慧交通为试点,通过整合新闻资讯、数字政务、生活服务、电子商务等功能,打造城市智慧生活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资阳市融媒体中心推出资阳观察APP,
发力打造“新闻+政务大数据+先进算法”智媒底座,在政务数据资源赋能下,接入了100余项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事项,由传统新闻平台向互联网综合应用平台转型。
4.服务基层,构筑社区
邳州市融媒体中心
的《搭把手》定位帮忙类节目,以关注民生、服务群众为立足点,利用热线电话、“邳州银杏甲天下”APP等渠道收集求助线索,记者现场调查采访,帮忙解决、及时回应。
温岭市融媒体中心
以
“掌上温岭”
为平台,
推进“100米村社服务圈”建设,打造邻里和谐交互、信息精准触达、服务高效便捷、舆情有效引导的社区信息枢纽,助力打通基层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
海淀区融媒体中心打造掌上海淀客户端,
依托“数字孪生社区”深度融入社会治理,将线下的社区完整地映射到线上,同时把线下的服务也转移到线上,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还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
▍
内容创新:打造特色品牌,提升传播量级
广电媒体还积极聚焦重大主题报道,创新报道形式,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它们或通过采用多样化的叙事手法,或引入先进的视听技术,或结合新媒体平台的互动特性,力求使报道内容更加生动鲜活,从而有效提升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党史思政主题报道
在“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大思政课上,
四川观察短视频《黑人中医博士迪亚拉的中国求学行医路》
全网播放量超过1亿,成功实现了主流内容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出圈”。
围绕“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东北的实践”等专题,
吉林广播电视台吉祥新闻客户端
通过全媒体矩阵延长活动曝光周期,提升传播效果。
襄阳市融媒体中心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而精心策划的《薪火“襄”传——襄阳党史故事》系列节目,通过深入挖掘和讲述襄阳地区的党史故事,展现了襄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
2.特殊区位主题报道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
积极策划并推出系列纪录片《和合澜湄——金色向未来》《问道澜湄》《发现澜湄》《郑和与丝路》等品牌节目;此外,中心还启动了《我和云南有个约会——总领事音乐故事会》、澜湄流域媒体研修班等活动,进一步深化了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交往。
在中央对口支援西藏决策30周年之际,
青岛广电蓝睛融媒体中心
策划推出了《山海相望——援藏青岛情》大型融媒体活动,通过物资捐赠、志愿服务、融媒体传播等形式,全方位展现青岛援藏工作实绩。
3.文化行动主题报道
24小时文旅行动《2024“最美家乡味·最美家乡人”》由北京时间牵头、联合16家主流媒体平台推出,以“南北方小年文化+新春文旅攻略”为主题,带领观众探索北京5区的新文旅地标和全国13个春节旅游胜地,不仅让观众体验了各地的非遗文化和南北美食,还创造了多元化的文旅体验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