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部运动轨迹揭示了库尔特·勒温关于趋近-趋近与回避-回避动机冲突区别的机制
经典动机冲突理论(Lewin, 1931)区分了两类冲突:趋近-趋近冲突和回避-回避冲突。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验证理论的预测,即回避-回避冲突比趋近-趋近冲突更难解决,这些研究通常通过决策时间和自我报告等结果指标来评估冲突解决的难易程度。然而,理论中还提出了一个“力场机制”,用以解释回避-回避冲突比趋近-趋近冲突更难解决的原因。该机制指出,回避-回避冲突比趋近-趋近冲突会引发更多的(1)摇摆不定的行为和(2)返回到选项之间的中间点。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研究工具,这一力场机制一直未被实证检验。通过五项研究(共534名英国居民参与),我们利用鼠标轨迹追踪技术对这一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力场机制的特征(摇摆和返回中间点)能够区分这两类冲突,并且能独立于传统的冲突强度指标,解释冲突解决的难度。此外,我们通过理论驱动的假设进行创新预测,结果显示,随着决策者接近选项,摇摆行为明显增加。最后,我们还测试了影响冲突类型对力场机制及冲突解决难度影响的边界条件。
Enisman, M., Levy, A., & Kleiman, T. (2024). Hand movement trajectories illustrate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Kurt Lewin’s distinction between approach–approach and avoidance–avoidance motivational conflic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239–258.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392
预期情感预测道德赞美与品格判断
在四项预注册研究中(总计5,067名参与者),我们探讨了人们是否会根据自己预期的情感反应来评估帮助行为的赞誉度以及帮助者的道德品质。研究发现,在情感激发更强的场景中,帮助者被认为更具有道德动机,获得了更多的赞扬,也被认为具有更正面的道德品质,即便我们控制了帮助行为带来的实际收益这一因素。当帮助者被描述为情感冷漠时,观察者对其道德品质的评价会减少。这些结果表明,人们在做出对帮助行为的赞誉和对帮助者道德品质的判断时,不仅会考虑帮助行为的后果,还会依据帮助者在帮助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甚至是根据自己预期的情感体验来做出这些判断。
Amormino, P., Mercier, B., & Inbar, Y. (2024). Anticipated affect predicts moral praise and character judgm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259–276.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377
通过美国大学随机分配室友的自然实验检验群际接触理论
许多高校通过随机分配一年级学生宿舍,以增加不同群体之间的接触,尝试运用“群际接触理论”。但目前尚不清楚,随机分配宿舍是否真的增加了跨种族接触,以及这种(可能是非自愿的,但得到校方批准的)接触是否改善了种族态度或行为,尤其是对于种族主流群体和少数群体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本研究利用随机分配室友的自然实验,直接测试了室友关系、态度和行为如何随室友种族变化。在两届学生的三个样本中,随机分配政策增加了学生拥有跨种族室友的可能性,因为如果没有该政策,学生通常会按照种族自我分组。此外,研究1显示,选择了跨种族室友的学生,研究2中随机分配跨种族室友的学生,与更多的种族外群体成员成为朋友,并且在一项全新跨种族互动中表现出更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研究3)。在室友关系质量上,种族相同与跨种族室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且这些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参与者种族的影响。研究表明,随机分配室友是高校在种族隔离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促进跨种族接触的一个有前景的途径,并且对室友关系质量几乎没有负面影响。
Albuja, A. F., Gaither, S. E., Sanchez, D. T., & Nixon, J. (2024). Testing intergroup contact theory through a natural experiment of randomized college roommate assign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277–290.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393
评估本质上是比较性的,但与什么进行比较?
理解客观数量如何转化为主观评价一直是社会科学家、医疗专业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探讨人们如何处理和行动于定量信息时。“通过采样决策理论”提出了一种比较过程:某一数值看起来较大或较小,取决于它在一个比较集合(决策样本)中的排名。但这个决策样本中包含哪些数值呢?我们识别并测试了四种机制性解释,认为此前接触到的属性值如何被处理,决定了它们是否会在样本中保留下来,从而影响新接触数值的主观解读。我们通过对损失规避、延迟折扣和疫苗犹豫的研究,发现最有力的支持来自于一个解释:数值必须经过主观评估——而不仅仅是被接触到——才能进入决策样本,改变其他数值的主观解读并指导决策。讨论部分重点阐述了这些发现如何增进对决策样本性质的理解,并为研究比较标准如何影响决策制定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
Jung, M. H., Critcher, C. R., & Nelson, L. D. (2024). Evaluations are inherently comparative, but are compared to wha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291–311.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394
不尽如人意的享乐:走向享乐补偿与过度消费的自我调节理论
享乐过度消费(例如过度饮食、过度游戏等)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且往往带来问题,凸显了建立适当行为模型的必要性。本文提出了一个自我调节框架,认为当实际消费体验未达到享乐预期时(如受到分心影响),人们会想要更多消费来弥补这一差距。在一项初步元分析、一项关于午餐时分心及随后下午加餐的田野实验(研究1)以及一项预注册的体验抽样研究(研究2,涵盖了多个消费领域的超过6000个消费事件)中,我们验证了享乐补偿模型的预测。研究结果清晰一致地表明,消费时的分心会损害消费体验的实际享受。两个实证研究一致表明,实际享受与消费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有关实际享受与预期享受差异的部分证据较为不一致且较弱。此外,研究还发现消费满意度与进一步享乐需求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最终,在研究1(下午加餐的频率和数量)和研究2(距离下一次消费的时间)中,进一步享乐需求与后续消费之间的联系得到了中等且不一致的支持。总的来说,该框架为关联消费环境受损、消费享受与后续享乐补偿的理论提供了初步支持。
Murphy, S. L., van Meer, F., van Dillen, L., van Steenbergen, H., & Hofmann, W. (2024). Underwhelming pleasures: Toward a self-regulatory account of hedonic compensation and overconsump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312–334. https://doi.org/10.1037/pspa0000389
身为胖人:肥胖微侵犯量表的开发与验证
肥胖微侵犯是指日常生活中侮辱肥胖者的微小社会行为,常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已通过轶事和定性研究有所记录。然而,尽管微侵犯的研究已有数十年并证实了其对健康的负面影响,尚没有一个经过心理计量验证的量表来衡量肥胖微侵犯。本研究描述了“肥胖微侵犯量表”的开发及构建效度的验证过程。研究1通过系统回顾、对推特#fatmicroaggressions标签的定性分析以及Delphi审查法进行了项目开发。研究2(N = 343)在一个在线肥胖成人样本中确定了四因素结构。研究3(N = 410)在另一个肥胖成人样本中确认了这一因素结构,并提供了初步的构建效度证据。研究4(N = 197)发现了该量表的测量重测信度,并进一步证明了其构建效度。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经过验证的肥胖微侵犯量表,并为命名和分类这些体验提供了初步框架,可用于推进肥胖微侵犯的研究。
Lindloff, M. R., Meadows, A., & Calogero, R. M. (2024). Living while fat: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Fat Microaggressions Scal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335–362.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450
危险且不负责任:支配性与道德风险行为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道德风险指的是决策者在做出决策时,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而将相关风险主要转嫁给他人的情境。这种决策行为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例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部分对冲基金经理将客户资金无差别地投资于次级抵押贷款。本研究探讨了哪些决策者最有可能进行道德风险决策,以及推动此类行为的心理机制。基于社会影响的双重模型,我们提出,具有支配性特征的个体(而非声望性个体)更倾向于进行道德风险行为。我们进一步主张,这些行为是由于支配性决策者更关注目标结果,而非达成目标的过程所驱动。通过13项研究(观测次数为26,880,其中8项是预注册研究,6项研究在补充材料中报告),我们采用相关和实验设计,验证了我们的假设。此外,我们还在不同的道德风险情境中(如金融、健康与安全等)进行测试,捕捉了决策者的行为意图与实际行为,同时排除了几种替代解释。研究结果表明,支配性决策者更容易进行道德风险行为,因为他们倾向于优先考虑结果,而忽视过程。
Brady, G. L., Kakkar, H., & Sivanathan, N. (2024). Perilous and unaccountable: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inance and moral hazard behavi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363–383. https://doi.org/10.1037/pspi0000448
斯瓦希里文化中的人格:一种以心理词汇法研究缺乏典型特质描述形容词的语言中的特质结构
本研究旨在描绘斯瓦希里语的人格特质结构,以便开发适用于东非本土的个性评估工具。我们采用了心理词汇学方法,不仅从斯瓦希里语词典中提取了特质词汇,还收集了斯瓦希里语母语者的自由描述。这两种方法结合,形成了一个包含3,732个与人格相关的词汇库,经过多次筛选,最终保留了948个最相关的特质描述词汇,其中包括26个形容词、531个名词和391个动词。随后,这948个词汇被进一步缩减为661个最有用的词汇,并被转换为简短的可理解句子,涵盖了439个名词(包括250个类型名词和189个属性名词)、199个动词和23个形容词。研究人员使用这661个词汇,从480名大学生和高中生那里收集了自评和同伴评价数据。对这些评分进行分析后,揭示出斯瓦希里语的人格特质结构包括六个因素:美德、轻率、负面价值、自负、欺骗性和专注的对话。研究还分别对类型名词、属性名词和动词进行了分析,以评估这些词类对斯瓦希里六大人格因素的不同贡献。
Garrashi, H. H., De Raad, B., & Barelds, D. P. H. (2024). Personality in Swahili culture: A psycho-lexical approach to trait structure in a language deprived of typical trait-descriptive adjectiv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384–403.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514
成长为成熟与自信的人?青少年时期大五人格与自尊的纵向相互作用
青少年时期是个性特征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以往研究表明,大五人格特质和自尊是成功发展的指标,但它们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尚不明确。我们通过整合三项纵向研究的数据(初次样本人数=1,088,平均年龄=16.02岁,72%为女性),使用连续时间建模方法,探讨大五人格特质与自尊之间长达一年的纵向关联。研究结果表明四个主要发现:首先,所有人格特质的秩序稳定性总体较高。其次,外向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与自尊之间的纵向关联是双向的,而宜人性和尽责性对自尊的影响则是单向的。这些影响在第一个月达到峰值,且大多在两个月后消退。第三,虽然大多数交叉效应的大小相似,但神经质对后续自尊的影响比反过来更强。第四,大多数效应对性别、年龄和研究特征的影响具有鲁棒性。基于熟人报告的分析支持这些结果,但表明效应更强且持续时间更长。我们得出结论,个性特征的发展可能互为彼此发展的来源。总体而言,大五人格特质与自尊的发展相互作用,某些特质表现为双向作用,但更多时候是由大五人格特质主导的。我们将研究结果融入三种对立的理论视角,并讨论了时间在理解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Bien, K., Wagner, J., & Brandt, N. D. (2024). Growing up to be mature and confident? The longitudinal interplay between the Big Five and self-esteem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404–431.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518
特定领域自尊的排名稳定性:一项元分析
这项元分析综合了关于特定领域自尊的排名稳定性证据,涵盖了八个自尊领域(即学术、外貌、运动、道德、浪漫、社交、数学和语言能力)。分析基于118个独立样本的纵向数据,包含107,550名年龄在4至24岁之间的参与者,评估时间间隔从6个月到20年不等。我们使用校正后的重测相关性作为效应量,校正了因测量误差导致的衰减。结果表明,特定领域自尊的个体差异随着时间相对稳定,平均效应量在不同领域之间从0.65到0.84不等。排名稳定性随着年龄增长系统性增加,从幼儿期的低稳定性发展到成年早期的高稳定性。此外,排名稳定性随着评估时间间隔的增加而系统性下降,当时间间隔非常长时,趋于中等大小的稳定性(在各领域中介于0.36到0.62之间)。调节分析表明,性别和测量方法的差异不会显著影响结果。总的来说,研究结果表明,特定领域自尊的排名稳定性较高,甚至在较长时间内也是如此,说明这八个自尊领域应被视为具有特质般的构念。
Dapp, L. C., & Orth, U. (2024). Rank-order stability of domain-specific self-esteem: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27(2), 432–454. https://doi.org/10.1037/pspp0000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