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高分子科学前沿
高分子界新媒体:海内外从事高分子行业及研究的小分子聚合起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北京大学马丁/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合作,最新N ... ·  15 小时前  
高分子科技  ·  东华大学史向阳教授团队 Nano ... ·  2 天前  
高分子科技  ·  四川大学宋飞教授《ACS ... ·  昨天  
艾邦高分子  ·  光照下即刻变色!eSUN易生推出PLA光变3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高分子科学前沿

上海交大马卓晨、韩冰:4D纳米打印新突破——自主逆向编码设计技术引领高度可编程形变

高分子科学前沿  · 公众号  · 化学  · 2025-02-12 07:50

正文

引言
在机器人和智能系统领域,4D打印技术正逐渐成为一项革命性的制造工艺。通过4D打印,微纳米结构能够在外部刺激下实现可预测的形变,从而在微流体、微机器人、微创手术和组织工程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如何实现高度可编程定制化的形变一直是该领域的重大挑战。近日, 上海交通大学的 马卓晨副教授 韩冰助理教授 以及吉林大学的 张永来教授 合作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utonomous inverse encoding guides 4D nanoprinting for highly programmable shape morphing”的研究论文, 提出了一种自主逆向编码策略,用于4D纳米打印逆向设计,实现了高度可编程的形状变形。 文章第一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 任帅旗
研究背景
4D打印的核心在于纳米级的3D结构设计和材料属性的可编程分布。传统的4D打印依赖于研究人员的手动设计,但随着目标形状复杂度的增加,人为设计的难度也急剧上升。特别是对于具有连续变化曲率的形状,人为设计几乎变得不可能。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自主逆向编码策略,通过结合遗传算法(GA)和神经网络(NN),实现了从目标形状到材料分布的编码自动求解,从而大大降低了4D打印的设计难度。图1展现了逆向编码设计4D纳米打印的整体框架。
图1. 逆向编码设计4D纳米打印的整体框架
技术亮点
1. 自主逆向编码策略: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形状预测网络(SPN),能够快速预测特定材料编码下的形变行为。结合遗传算法,SPN能够从海量设计空间中高效解码出最优的材料分布编码,从而实现任意形状的形变。图2阐明了基于形状预测神经网络辅助的遗传算法求解编码过程。
图2.基于形状预测神经网络辅助的遗传算法求解编码过程
2. 飞秒激光编码:
通过飞秒激光双光子聚合(TPP)技术,研究团队能够在纳米尺度上调控每个体素的激光功率,从而实现对材料属性的空间编程。这种编码方式使得打印结构能够在外部刺激下实现精确的形变。
3. 高度可编程的形变:
研究团队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他们使用手绘线条作为目标形状,经过逆编码后,4D打印的结构能够在刺激下准确变形为目标形状。此外,他们还设计了一种柔性纤维微操纵器,能够通过预编程的形变接近目标区域,展示了该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潜在应用(图3)。
图3.微型介入器械末端柔性微操作器形变的定制化设计
应用前景
这项技术的突破为4D打印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大门:
- 微流体:通过精确控制微流道结构的形变,实现更高效的流体操控。
- 微机器人:设计出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自主变形的微型机器人,执行复杂任务。
- 微创手术:开发出能够在体内自主变形的微创手术工具,减少手术创伤。
- 组织工程:构建能够随生物环境变化而调整形状的组织支架,促进组织再生。
未来展望
随着更多高效算法的引入,这项技术有望进一步扩展到三维空间的设计。未来,研究人员将继续探索在三维空间中的形变设计,实现更复杂的定制化形状变化,如不同螺距和半径的螺旋结构。这将为4D打印技术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提供无限可能。
结语
自主逆向编码辅助的4D纳米打印技术不仅大大简化了复杂形状的设计过程,还为微纳米结构的形变控制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这项技术的成功应用,将推动4D打印在微机器人、微操纵工具和组织工程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开启智能设计制造的新篇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