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黎明
我喜欢《天空之眼》(Eye in the Sky),一是因为它不大,二是因为它不站队。
我们的传统审美观是以大为美的,四大文学名著均以浩瀚著称。如果有一部长篇小说讲几个人的故事,即便写得再好,评家也会说“好是好,就是格局还不够”。电影也是如此,史诗巨片总比家庭伦理剧更受重视。可是,羊大为美乃是食不果腹的产物。我们追求更大、更远、更高,根子上都是因为我们未尝忘记贫弱的往事。拿影史来说,《霸王别姬》跟《小城之春》是两个极端,前者很大,后者很小,但两部均为经典中的经典。当年《拯救大兵瑞恩》输给《莎翁情史》,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撇开对大小规模的成见,两部都是佳作,都完全有实力拿奥斯卡大奖。就个人感受而言,这两部给我的审美体验极为不同,前者刺激感官、涤荡灵魂;后者妙趣横生,给我高层次的愉悦。我曾反复质问自己:为什么我两部都喜欢,但若有权评奖我会毫不犹豫投给《瑞恩》?想来想去,我的逻辑基点是:大的故事比较难。
不出意外的话,今年的奥斯卡会复制当年的情形,即宏达叙事输给风雅小品。《血战钢锯岭》震撼心灵,导演和演员均有超水准发挥,但是,《爱乐之城》《海边的曼彻斯特》等片呼声更高。除了梅尔·吉布森得罪好莱坞当权者这一因素,评委们对于战争题材的眷顾似乎早已走到了尽头。一个晚上拯救70多人的场景再感人,对于评委来说,可能比不上洛杉矶高速公路上塞车导致载歌载舞的那个长镜头。两者孰优孰劣,恐怕已经不是技艺的高下,而是审美标准的异趣。
从空间跨度来说,《天空之眼》不算小,涉及肯尼亚、英国和美国三个国家,中间还一笔带到新加坡和中国;人物也不少,上至总统和首相,下到街头小贩,涵盖很广。但剧情非常集中,简言之(本片不怕剧透),一个以英国为首的反恐行动,找到了几个恐怖集团的大佬,在确认攻击对象无误后,出现一连串问题,这个无人机的精准攻击是否得到授权,有没有法律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障碍,最终面临一个道德难题,即这项行动会伤及一个无辜女童,但如果不及时行动,该恐怖集团很快要采取的自杀行动预计将导致七八十人的伤亡。
主要情节发生在箭在弦上的那十几分钟。这一段,故事的讲述时间其实要远远长于事件本身的进程。影片没有什么动作场景,但极其紧凑,英文称之为taut。Taut的戏或许有三一律的痕迹,但处理得当,确实没有尿点。我们老说我们拍不出优秀的史诗片、战争片、魔幻大片,其实,这些类型我们是有的,只是水平有待提高罢了。散文式的佳作我们也数得出一些,比如《城南旧事》。但叙事紧凑而格局又不大的影片,我印象里真还不多。三年前看《地心引力》,91分钟就结束了,观众连呼不过瘾。其实,该片空间跨度更大,但骨子里就是一个紧凑的小故事,我当时把它比作小剧场话剧,细想起来,其结构和节奏都是完美的,加一堆无关紧要的情节,反而会拖泥带水。
我们缺乏紧凑而细密的叙事传统,大概跟我们偏爱跟着感觉走的文艺风格或者抱持史诗情结有关。如果故事讲得像瑞士手表,恐怕评论界不会有太多赞美声。
▍道德拷问
诚然,如果《天空之眼》只是结构精巧,节奏快捷,依然不能算是好电影。作为一部群戏,它利用有限的篇幅让主要人物立了起来,这才是更见功力的地方。
作为一部英国影片,《天空之眼》对英美两国领导人的描写颇为有趣。英国官员多半不愿承担责任,而把决策权推给美方,你可以视为官僚主义,也可以看做人性未泯。美国官员刚好相反,他们都说这事早就决定了,按章办事即可;换一个角度,你也可以认为老美比较暴力,缺乏同情心。当然,最关键的主角恰好反过来,海伦·米伦和艾伦·里克曼扮演的英国官员是好战派,而亚伦·保尔扮演的美国士兵却是一个软心肠的人。除了恐怖分子沦为模糊的影子,其他几组人物均堪称立体。因《菲利普船长》而荣获奥斯卡提名的非职业演员巴哈德·阿布迪在本片中再度贡献了抢眼的表演,这回他扮演一个肯尼亚当地的谍报人员,原本是整架反恐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而已,但恐惧自身安全以及救人的小细节处理得十分细腻,大大增添了人物的厚度。
影片剧情的推进,是靠这场反恐袭击的一系列问题以及必须找到的回答。这里有军事能力的问题,包括情报的收集。看完本片,相信以后看到飞鸟或老鼠从你房间掠过,你会多一个心眼。本片中恐怖集团没有展示实力,所以军事矛盾其实没有进入戏剧冲突。政治议题略有涉及,主要是肯尼亚属于友邦,这跟当年美国在巴基斯坦击毙本拉登是一个性质,就是会不会让对方国家太没面子。当然,如果肯尼亚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大国,那就不仅是国际政治问题了,而是触犯国际法的问题,即英美有没有权利跨国捉拿或击毙恐怖分子。理论上讲,只有肯尼亚邀请他们,他们才可以那么做,否则是侵犯主权的。影片中鸽派反复确认每一招是否合法,鹰派每每答案是“合法”,不知是没有展开背景,还是搪塞之词。
故事最大的困境是道德。如果反恐会伤及无辜,你该怎么办?无人机高空发射导弹,杀人比踩死蚂蚁还抽象,只是一个数据。影片让你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让你对红衣女孩提前获得较深的印象和好感。这样,角色的纠结也成了观众的纠结。从理论上讲,误杀一个无辜者总比眼睁睁看着恐怖分子杀害上百个平民更能被人接受,但那上百个人只是一个数字,而且是推理的数字,而这一个人却已经让你心颤,让你牵挂。于是,这不再是一个政治的选择,而是一个道德的选择。就好像,成千上万的难民不幸遇难,你最多也就是哀叹一声;但一个三岁男孩尸体的照片,却足以让人行动起来,最终改变了多个国家接纳难民的政策。人是感性动物,偏偏政治和军事是理性到冷酷的抉择。
绝大多数西方影片会把鹰派描写成坏人,比如他们会为了自己邀功而无视平民的死活,而鸽派则显得无比崇高。《天空之眼》的可贵之处,是它拒绝站队,而是让双方都做出强有力的道德陈述。从这个角度看,救一个人还是救八十个人,跟《拯救大兵瑞恩》中一条命和八条命的拷问是相似的。如果你不是一个坚强的鸽派或鹰派,你会被《天空之眼》不断撕扯,一会儿觉得必须马上行动,一会儿又想方设法给小女孩最后的生还机会。
在我看来,高级的文艺作品多半不会采用黑白二分法。在莎士比亚剧作中,坏人会义正辞严,说出全剧最打动人的台词,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而正面人物却会说出很残忍的话,如亨利五世。正是这些道德模糊的地方,让议题进入缺乏正确答案的两难境地,从而促使受众去深入思考。《天空之眼》原本可以给你一个标准答案,但现实生活往往没有标准答案,它给出了一个更接近现实、拒绝温暖人心的问号。因此,看完本片不知所措的观众,很可能会不满足并抱怨。
这是“斯内普教授” 艾伦·里克曼的遗作,他和海伦·米伦都是英国老戏骨,一招一式全是戏,他最后那句台词“永远不要告诉一个士兵,说他不知道战争的代价”,堪称大音希声。这么好的台词,由这么好的演员说出来,真正做到了余音绕梁。而对于战争本身,影片中每个人都是好人(除了恐怖分子),每个环节都反复验证,但最终可爱的女孩还是遭殃了。除了可恶的恐怖分子,我们还可以怪谁呢?
在不称职的人手里,这部影片可能很矫情很刻意,但本片却很真实很紧张。曾因《黑帮暴徒》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南非导演加文·胡德,以及四次荣获BAFTA的英国剧作家盖·希伯特,以及这批优秀演员,让我们看到了瑞士手表似的工艺。
【注】本文原标题为《原来英美是这样反恐的》。
·END·
大家 ∣ 思想流经之地
微信ID:ipress
洞见 · 价值 · 美感
※本微信号内容均为腾讯《大家》独家稿件,未经授权转载将追究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联系[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