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达叔天演论
让我们一起慢慢变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株洲  ·  今年,株洲境内将有2条新高速全线通车! ·  3 天前  
湖南日报  ·  凌晨四点的长沙,被这一幕暖哭了 ·  3 天前  
潇湘晨报  ·  周深四首歌曲被纳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 ·  3 天前  
湖南日报  ·  胡劲军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  4 天前  
潇湘晨报  ·  王旭任长沙市教育局局长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达叔天演论

合肥模式存疑,城市战争即将结束。。

达叔天演论  · 公众号  ·  · 2024-12-22 21:52

正文

城市排行榜系列

大家好,我是达叔。

一个想 和大家一起慢慢变富的家伙。

每一次危机来临的时候,总有人会掉队。

2015 年去库存之后,全国房价普涨。

那时人口结构和居民杠杆率都很健康,能够支撑全国规模的一次涨幅。

结合上面这张图,可以发现:

一线城市领涨 6-12 个月后,二三线才将将企稳,随后开始上涨

2008 年和 2015 年,都有人来回踏中周期,一线涨了半年,卖掉去二线。

从而吃到了完整的红利,实现财富自由。

2020 年后,内外冲击之下,普涨的前提条件都没有了。

中国用 40 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 200 年才达到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

这句话换一个说法就是:

中国用 40 年的时间,接近了西方 200 年才达到的杠杆率。

这样的条件下,只有结构性机会。

中国前 10 大城市,市值目前大概 150-200 万亿左右。

如果再极端一点,只救一些头部城市:

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南京,苏州,成都。

就像美国股市,主要靠美股七姐妹。

七大巨头一路飙升,其他股票半死不活,但不影响美股整体趋势。

这些城市,是中国楼市最坚硬的堡垒,就算舍弃所有三四线,也必须要拉起来。

今天的文章,一共探讨两个问题:

过去 20 年,地方政府之间是如何竞争的?

目前地方之间的竞争格局如何,未来是否还会有城市能够崛起?

地方竞争,首先 争产业

目前中国的产业分布,遵循着一个最大的逻辑:

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1 ,距离港口的距离,距离大城市的距离;

2 ,本地形成的产业链优势

先说港口

1978 年改开之后,中国进入 外向型经济 ,主要客户是欧美。

东南沿海距离外国市场近,而且海运的成本更低。

为了节约成本,企业纷纷聚集在港口附近,逐渐在周围形成了产业链。

曾经有人做过研究,发现距离大港口越远,人均 GDP 和工资水平,都在下降。

直到 500-1000km 之外,下降速度才缓解,随后在 1500km 之外形成次中心。

而川渝地区,距离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距离,都在 1000km 以上。

这就是川渝成为第四个城市群的逻辑。

再说产业链

有的地方距离港口远,但因为本地形成了特色产业链,有价格优势,从而能够站稳脚跟。

其他地方也不会轻易过来竞争。

如果完全从经济规律的角度来讲,中国的产业会慢慢聚集在四大城市圈附近。

但是在中国,国有经济占 70% 的体量,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很多,最后形成的产业格局,与理想状态偏差很多。

一方面,区域平衡的观念深入人心。

觉得应该减少区域差距,而且是总量上的差距。

于是从 2003 年开始,政策逐渐向中西部倾斜。

土地方面,中西部人口持续流出,但给的土地指标多,最后盖的房子没人住。

产业方面, 2003 年关停了一批开发区,其中东部中枪严重,影响了发展速度。

2008 4 万亿之后,各个地方开始修建新城。

东部沿海城市通过人口流入,可以慢慢消化泡沫,把新城填满。

中西部则更多是空城,马路非常宽, 6-8 车道,但路上没几辆车。

如果地方政府花的是自己的钱,那只能算是败家。

可要花的都是借来的钱,那都能说是犯罪了。

因为人家是冲着地方政府隐性担保来的,最后落后地方形成了:

高利息、低回报、刚性兑付的死亡螺旋

上面这张图可以看到,每年的土地出让金几万亿,看似很多。

但大量的钱都用到了拆迁和平整土地上,最后的净收入不多。

2009 年之前还有 40% 2011 年之后卖地成本快速上升。

等到 2018 年,卖地的净收入,甚至只有土地出让金的 12%

大部分人统计各个地方土地财政依赖度的时候,算的都是毛收入。

如果把卖这块土地的成本扣除之后,对本地财政的贡献只有 10%

2008 年之后,卖地净收入已经不高了,但为什么地方政府依然疯狂卖地?

因为这时候逻辑变了。

从过去的土地财政时代,进入了土地金融时代

中国整个社会融资规模里面,贷款占到了 60-70%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抵押贷款。

而抵押贷款中,最重要的抵押物就是房子和土地。

所以在创业故事里面,你经常能够听到, 某某 把房子都抵押了,去创业了。

比如吴京、王宝强,拍电影都是抵押房子。

下图中可以看到,从 2010 年开始,土地抵押融资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卖地收入。

卖地净收入下降,但高地价可以进行抵押融资,这才是大钱,是各个地方发展的最大动能。

在这个过程中,东西部谁借的钱更多呢?

曾经有学者统计过 2014 年的情况。

可以发现,东部地区卖地收入是中西部的 1.5 倍,但抵押贷款是中西部的 2.25 倍。

如果只看一线城市,发现 借钱能力独步全国

东部地区靠更少的指标,土地可以卖更多钱,融更多资,这么多年下来,已经形成巨大优势。

产业、土地、信用是巨大的杠杆,再结合地方保护主义,给了所有人一次大飞跃的机会。

之前的文章提到过,上海和深圳对新能源汽车的扶持。

深圳反超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第一城。。

大疆再被制裁,美国对珠三角的敌意与敬意

各个地方政府借了这么多钱,怎么还?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产品卖到国外去。

像苹果、特斯拉一样,成为许多人信仰的产品。

因为信仰,所以外国人愿意支付高溢价,国内公司就能收割全世界。

把这些债务,都转移给国外

在这个过程中,靠着产业政策和土地金融,有的城市发展起来了,实现逆天改命。

但大多数,最后一地鸡毛,留下了一堆烂账。

以前有人嘲讽过这样的产业政策,说本来 1 个女人 9 个月生出 1 个孩子。

现在你让 9 个女人 1 个月给我生出个孩子来。

这种调侃固然对,但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战点,技术研发周期短,中国资金相对不匮乏,有弯道超车的机会。

凯恩斯的经济学流派认为, 产业政策,就是提升国运最好的办法

林毅夫说:

为什么很多人批评产业政策,因为大部分产业政策都失败了。

但从来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不靠产业政策就能进入发达国家。

也从来没有一个发达国家,不靠产业政策还能维持发达

这么多产业政策,甚至是现在说的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风投。

失败了 9 个,只要成 1 个,就是值得的。

这么想的人多了,就很容易出事。

因为,都觉得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当年贵州独山县,那个县长就是贵州从江苏请过来的人才。

县长在江苏干的就是土地金融,过来之后有路径依赖。

别人质疑他,他直接说你不懂。

最后玩砸了,欠账 400 亿。

这么多年累积下来,中国出现大量空城,大量没有比较优势,靠着行政垄断,地方输血的产业。

但学界批评了这么多,是想要否定产业政策,否定地方政府锦标赛的模式么?

并不是。

批评产业政策,只是为了总结经验,让以后的产业政策成功率更高而已。

目前地方发展模式正逐步改善,无效投资在减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