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工银投行
中国工商银行投资银行部主办。关注工银投行,通晓业界动态,掌握宏观经济趋势、资本市场波动、行业发展前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工银投行

深度 | 职教改革映射国家战略演变

工银投行  · 公众号  ·  · 2024-01-11 17:0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1


核心要点

职教改革已超越教育本身、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布局的起点,是科技和人才强国最直接的基础支撑。政府正从教学模式、学历层次、就业环境、职业发展等全方位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角色。


建议关注2个重点:(1)制造业产业升级、其他产业信息化和智造化升级领域中产学研融合衍生的生产项目;(2)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托育服务和银发经济这两大领域政府背景实训基地承载的产业项目。


1. 新阶段的广义职业教育
(1)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2)高等教育概况
(3)职业培训概况
2. 职教改革的制度构建和政策设计
(1)2018年职教改革前奏
(2)2019年职教改革揭幕
(3)2020年职教改革谋变
(4)2021年职教改革时间线确立
(5)2022年职教改革立新法
3. 2023年启动改革“两翼”
(1)城市维度的产教融合探索
(2)行业维度的产教融合探索


正文


“教育强国”建设聚焦两大改革:(1)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技能型社会。国际环境变化加剧了科技实力和供应链自主可控的需求,产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对人才层次高移需求激化了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人口年龄结构改变加重了“一老一小”的家庭负担——职教改革已超越教育本身、成为国家战略产业布局的起点,是科技和人才强国最直接的基础支撑。改革中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必须企业成为重要办学主体,中等职业教育更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生源,优先在高端产业亟需领域、新技术革命领域布局的职业本科教育已起步,高等教育正积极响应国家对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培训力求对接紧缺需求,甚至基础教育也开启了职业启蒙教育。由教育部、中车集团、西南交通大学牵头,包括9所高校和30多所职业院校的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正是新阶段职业教育架构的一个缩影。政府正从教学模式、学历层次、就业环境、职业发展等全方位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角色。参与职教改革,一方面能够顺应国家产业战略布局演变,另一方面能够踏准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到位带来的产业加速增长点。建议关注2个重点:(1)制造业产业升级、其他产业信息化和智造化升级领域中产学研融合衍生的生产项目;(2)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托育服务和银发经济这两大领域政府背景实训基地承载的产业项目。

1

新阶段的广义职业教育



进入深水区的职教改革,要重塑的不仅是高中阶段的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机构,还有响应产业发展对人才层次高移需求的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从“以就业为导向”转变为“就业与升学并重”,更注重为高等职业教育输送具有扎实技术技能基础和合格文化基础的生源;高等教育除了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处在起步关键阶段的职业本科教育,将优先在高端产业亟需领域、新技术革命领域布局;民间力量在政策的鼓励和市场的吸引下,正积极投入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


1.1 中等职业教育概况

中等职业学校数呈趋势性下滑,2012年跌破1万所。2022年,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7201所,比上年减少93所。然而,尽管2009年开始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也一直在减少,但近两年却在增加。2022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073所,比上年增加95所,2021年的增幅是25所。目前,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总数的比例为28.8%。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010年起呈趋势性下滑,2011年跌破700万,2012年跌破600万,2014年跌破500万,2019年开始连续增长3年,2022年再度减少4.2万人,招生总数为484.8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2016年开始就恢复了增长,2020年突破100万。2021年,民办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总数的比例为21.6%。


民办力量在中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增长,可能因其对市场人才需求有更敏锐的觉察和更及时的教学调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政策号召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投入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因。


1.2 高等教育概况



高等教育学校持续增加,2008年突破2000所,2021年突破3000所,2022年全国共有高等学校3013所。具体来看:


l 普通本科学校2021年是唯一出现减少的年份,减少了32所,原因是一直在减少的民办独立学院被大幅砍掉了77所。2022年普通本科学校增加1所,为1239所。


l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这一分类2020年才进入教育部的统计公报里,当年有21所,2021年为32所,2022年保持不变。


l 高职(专科)学校2004年突破1000所,2022年为1489所,增加3所。


l 成人高等学校则在持续减少,已从2002年的607所降至2022年的253所。


l 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机构2011年和2014年骤降了42所和65所,2017年又增加了20所,近几年基本保持稳定,2022年增加了1所,为234所。


除了独立学院大幅减少的2021年,民办高校也保持了增长。2022年,民办高校764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25.36%。民办高校从2021年开始有了较为详细的分类。2022年,各类民办高校情况为:


l 普通本科学校390所,占全国的比例为31.5%;


l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2所,占全国的比例为68.8%;


l 高职(专科)学校350所,占全国的比例为25.5%;


l 成人高等学校2所,占全国的比例不到1%。


高等教育招生同样呈上升趋势。具体来看:


l 普通本科招生2004年突破200万人,2009年突破300万人,2016年突破400万人,2022年招生467.9万人,比上年增加23.3万人,增长5.3%。另有专科起点本科招生86.6万人,比上年增加14.9万人。


l 职业本科招生从2021年开始有统计数据,2022年招生7.6万人,比上年增加3.5万人,增长84.4%。另有专科起点本科招生3.3万人,增长119.2%。


l 高职(专科)招生从2019年开始单列统计五年制高职转入专科招生情况。2021年,不含五年制高职转入的招生数突破500万人,2022年增长6.2%,为539.0万人。2022年,五年制高职转入的专科招生增长20.1%,突破50万人,为54.3万人。


l 成人本专科招生从2017年开始恢复增长,从增长人数和比例来看,本科层次是增长的主力。2022年,成人本专科招生440.0万人,比上年增加61.5万人,增长16.2%。


l 网络专科招生在萎缩,但本科招生仍在持续增加。2018年,网络本科招生突破100万人;2019年,网络专科招生跌破200万人。2022年,网络本专科招生总数280.9万人,比上年减少3.0万人。


l 研究生招生持续增加,2019年博士生招生突破10万人,2021年硕士生招生突破100万人。2022年,研究生招生总数124.3万人,比上年增加6.6万人。


202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59.6%,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普通本科学校校均规模1.7万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校均规模1.9万人,高职(专科)学校校均规模1.0万人。


高等教育统计数据结构的变化突出反映了国家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其中应用型教育的期许,反映了国家希望通过提升职业教育的学历层次和打通普职两类教育之间的通道、进而构建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部署:(1)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作为高等学校中的新类型,目前民办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预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力量投入到该类学校的建设中,尽管未必会以成立新校的方式出现;(2)专科起点本科招生、五年制高职转专科、成人本科招生的明显增长,反映了升学政策对在校生、社会人员学历提升的鼓励;(3)网络本科招生的增长,反映了互联网在社会人员学历提升模式灵活性中所起的作用。高等教育领域,研究型教育部分规模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肩负着通过提升基础研究实力增强国家科技战略实力的重要任务;应用型教育部分规模仍会持续扩大,国家经济转型升级所需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都主要仰赖这个领域教学质量和教学模式的提升。


1.3 职业培训概况


职业培训的数据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进行统计,分为学校和社会机构两大类:


l 学校方面,技工学校在学校教育之外还面向社会开展培训,因此,2021年开始教育部不再计入统计。技工学校近3年恢复增长,2022年有2551所,比上年增加59所。学校招生2019年开始连续增长了3年,2022年减少1.2万人,招生总数为166万人;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同样从2019年开始逐年增加,2021年从不到500万人次直接突破600万人次。2022年,技工学校在校生445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培训616万人次。


l 进行职业培训的社会机构包括就业训练中心和民办培训机构两大类。就业训练中心2021年从2600多所锐减至不到1000所,2022年降至623所;民办培训机构则逐年增加,2017年突破2万所,2022年突破3万所,达到了31765所。


技工学校、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在职业培训中的占比仍将进一步扩大。


2

职教改革的制度构建和政策设计



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教育强国更是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基础。2018-2022年这5年间,政府在推动职教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完善适应新阶段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以及足以推动改革深入落实的政策设计。


2.1  2018年职教改革前奏


本轮职教改革可以追溯到2018年,以2017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为起点,文件覆盖范围遍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培训机构。2个月后,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定义“校企合作”为“职业学校和企业通过共同育人、合作研究、共建机构、共享资源等方式实施的合作活动”,遵循“校企主导、政府推动、行业指导、学校企业双主体实施”。


2.2  2019年职教改革揭幕


2019年春节后,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了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施工图,宣告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职教20条”要求中国职业教育在中长期内实现三大转变:


l 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


l 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


l 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


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明确了职业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11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四部门联合印发《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 促进就业创业行动计划》。


2.3 2020年职教改革谋变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反而彰显了职业教育谋变的紧迫性。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9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个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从“怎么看”转向“怎么干”的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新时代,意味着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的期待开始转向“大有作为”的实践阶段。


2.4  2021年职教改革时间线确立


2021年,就业优先政策连续第三年被置于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宏观政策层面,职业教育被作为支持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强调职业培训;报告还提到了职业教育对于“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的重要作用,“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被放在了该部分的首位。

4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大会的重要指示中,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中“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要求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正式公布,明确体现了政府对民办职业教育的鼓励;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集中支持一批优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一批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还特别提到要“重点储备纳入一批具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家政、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


7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未来5年新增技能人才4000万人以上,技能人才占就业人员比例达到30%,东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达到35%,中西部省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比例在现有基础上提高2-3个百分点。


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到2035年,技能型社会基本建成。


2.5  2022年职教改革立新法


2022年5月,26年来首次修订的职业教育法正式施行,明确定义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至此,职业教育发展新阶段的最高法律准绳确立。


10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技能中国行动”目标上新增了“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的比例达到1/3”的要求。随后,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


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体、两翼、五重点”:


l 一体:教育部和有关省份共同探索省域现代职业教育建设新模式。


l 两翼:一是聚焦区域,以产业园区为基础,打造市域产教融合体;二是聚焦行业,企业牵头,整合上下游资源,联合学校、科研机构共同建设跨区域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l 五重点:一是提升职业学校的关键办学能力;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四是拓展学生成长成才通道;五是职业教育要创新国际交流合作新机制。


2022年底的这份文件为接下来的职教改革明确了重点突破方向,也开启了由政府主导推动的改革深化阶段。


3

2023年启动改革“两翼”



按照2022年底中办、国办文件,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从产教融合载体建设、教学资源建设、信息化和国际化建设等4个方面列出了2023-2025年11项重点任务。其中,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两翼建设是重中之重。


3.1  城市维度的产教融合探索


沿区域维度开展产教融合的探索一直在进行。2019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要求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试点布局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型城市,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初步考虑力争每个试点城市建设培育100家左右产教融合型企业,带动其他地区建设培育5000家以上企业)。2021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发布了21个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63家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名单。2022年底,各地已培育4600多家产教融合型企业。


“市域产教联合体”进一步扩大了区域维度的探索范围。2023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明确2023-2025年每年将建设50家左右的“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个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牵头单位包括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牵头学校和企业,拥有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对园区的筛选要求是,园区总产值在本省份位于前列,每个省份推荐不超过3家。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按照每年50个左右的发展计划,2023年首批联合体中,大概有16个区域会有2个园区入选,其余都是1个。


同时,前期产教融合试点仍继续推进。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启动第二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遴选。未来3年,“提升行动”将打造100个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先考虑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以及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领域。符合条件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可以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发改委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用于基地项目建设,发改委还将加大向金融机构推荐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长期贷款项目的力度,引导保险机构开发产教融合相关保险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上市融资。


3.2  行业维度的产教融合探索


针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2023年7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明确将在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兵器工业5个领域进行首批布局。首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已在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启动。教育部印发通知成立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领导小组,教育部分管副部长担任组长,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中国中车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车)董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担任副组长。首批参与的企业和学校包括:


l 企:中车及其40多家所属制造类子公司。


l 校:9所普通高校(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常州大学、西安交通工程学院)、30多所职业院校(包括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


该共同体设定了长春、青岛、株洲、大连、常州等5个产业集聚地区,将优先在高速铁路动车组制造与维护、轨道交通智能控制装备技术、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护等紧缺专业进行布局。未来3年,共同体建设将有重点推进:


l 2023年:以中车所属企业、5—10所高水平大学、20—30所行业相关职业院校、行业组织为核心,建立一套行业共同体管理制度体系。


l 2024年:积极发展20家左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所左右高水平大学、50所左右行业相关职业院校以及部分科研院所、行业组织,打造一批新专业、新课程、新教材、新标准,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育一批新时代工匠人才。


l 2025年:广泛发展国内外产业链相关重点企业、20所左右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全国相关专业职业院校,产出一批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成果,建立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评价评估体系。


除了5个国家级首发领域,教育部还将有计划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高端仪器、能源电子、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指导建设一批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同时,教育部推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管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针对11项任务列出了13个板块,之后,相关的项目落实情况都会在板块里有详细的跟进,这必然大大推动改革的执行力度。


根据教育部最新文件,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及通过制造业对其他产业进行信息化和智造化升级的领域,将是政府力量和国有力量强势介入、以职教改革带动产业变革的领域,建议可以首先关注“两翼”建设中的校企合作生产实践项目,一方面顺应国家产业战略布局演变,另一方面则可以尽早抓住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到位带来的产业加速增长窗口。另外,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托育服务和银发经济这两大领域同样是国家战略布局重点,民间机构、互联网企业等正在政策的鼓励下积极进入,建议可以重点关注有政府背景的项目,例如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将重点储备的家政、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等。




近期重点研究报告链接

深度 | 教育消费面面观

详解 | 职教改革实施方案点评

详解 | 国务院拉开新一年幼儿园治理大幕

详解 | 线上教育监管新年第一弹

详解 | 9部门给中小学生“送年礼”

详解 | 高校将全面支持乡村振兴

重 要 说 明



本报告所涉及资料、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披露资料,但不保证所载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本报告中的信息或观点并不代表工商银行的观点,所构成具体的操作建议,仅供参考。本报告阅读者据此所进行的相关操作,风险自担。本报告仅供参阅,不得用于盈利性商业目的。未经许可,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将报告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进行复制、翻印或将其向其他人分发。





工银投行



业务动态+研究观点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