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北方
辽宁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王牌栏目《新北方》官方公众平台,百万粉丝聚合能量,致力打造“传递真善美、关注城市发展”的媒体公众号,为人心尽善社会尽美不断努力。
目录
51好读  ›  专栏  ›  新北方

荐读|如何卓有成效地安慰一个人?

新北方  · 公众号  · 沈阳  · 2017-02-15 21:04

正文

点击上方“新北方”可以订阅哦!


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亲近的、在乎的人,

在你面前伤心、沮丧、难过、失望……

 

你太想安慰她了,

除了要给TA一个大大的拥抱,

你还想说点什么——

 “别伤心了”“别合计这事儿了”……

可这些话自己听来都觉得好无力,

更别提安慰人了。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如何才能有效地安慰一个人呢?

 

错误的安慰,会变成更大的伤害

 

共情能力指的是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的感受的能力。

错误的安慰,有时候是因为没有共情。

 

一种是不以为然。

一种是比惨。

一种是轻易下判断。

 


也许你是对的,可是作为被安慰的那一方,情绪不佳之余,还要替自己申诉辩解。本来简单的事情,反而更复杂了,只会烦恼更甚。

 

错误的安慰,有时候还因为错误的共情。

 

一种是谈论自己。

一种是自以为是的建议。

 

错误的安慰,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安慰,还会造成新的伤害,甚至让安慰者和倾诉者之间生出嫌隙。

 

错误的安慰来自错误的情绪观念。


而错误的情绪观念,常常来自原生家庭。

 

回想自己小时候,我发现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处理,常常是简单粗暴的。无非是以下四种方式:

 


交换:拿孩子平常喜欢的东西,去交换这种情绪。如果“交换”变成这个孩子处理情绪的单一办法,他以后处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无法从内部消解,只能从外部寻求转移。这种方法会奏效,也提供支持,但不能真正地走进别人的内心。

 

惩罚: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就是孩子认为负面情绪是不该有的,是错误的。所以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觉得无根据、不恰当、不应该。对于别人情绪,自然也认为不应该出现,容易否定别人的感受。

 

冷漠:认为情绪是个人问题,其他人难以帮助。遇到孩子有情绪,家长的反应是“回自己房间,气消了再出来”。这种情绪处理办法,是一种孤立,这种孤立带来的孤单和无力,比情绪本身更难以承受。

 

说教:对有情绪的人说大量的道理,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你不应该……。”大量的说教让人烦不胜烦,却没有真正的理解。长期被这样对待的孩子,长大后不仅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共情。

 

正确的安慰,大多遵从这样的步骤

 


李中莹在《爱上双人舞》这本书里,介绍了一个处理他人情绪的方法,非常有参考价值。

 

第一步是“接受”。一方面告知对方你注意到了对方有情绪。另一方面,要告知对方你接受这个有情绪的她。

 

正确的做法是:“我注意到你有点不开心,想和我谈谈吗?”“你的状态跟之前有点不一样,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

 


第二步是“分享”。一定要先分享情绪感受,然后再分享事情本身。 当他说出大约6个关于感受的词语,你就会发觉他的声调降低了、身体的动作减少了。这个时候再问引起情绪的缘由,就不致于两个人被困在情绪的沼泽里出不来。

 

第三步“设范”。为对方的行为设立规范,即划出一个明确的范围,你拿出同理心。

 

沟通中的同理心,它包括三个层面。

 一是观点上,你先把自己的意见放到一边,你试着去理解别人的观点。

 二是情感上,你去体验别人的感受,他们的恐惧、悲伤、失望。

 三是关心对方的福祉,进一步真诚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

 

设范,首先要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并进行言语上的肯定。 接下来你向对方指出他需要改变的地方, 你应该关心对方的福祉,真诚地为他们利益着想,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四步,“策划”。主要是为了引导对方,让他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不再沉溺于无助益的负面情绪。同时对未来行动的策划以引导为主,不要贸然给出建议或替对方拿主意。

 

第五步,“行动支持”。有些情绪,我们只能用陪伴、用语言宽慰来安抚,但有些情况,却可以用具体的行动来支持。

 

朋友的手臂划破了皮,语言的安慰让人心宽:“天呐,我看着都觉得疼,千万别沾了水”,但如果为她买来一个创可贴,就更加贴心。

 

只靠一厢情愿、一腔真诚,

不一定能真正地安慰人,

还需要一颗七窍玲珑的心。

 

作者:李小墨 

来源:深夜书桌



这里是新北方,用新闻力量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