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叶檀财经
聪明人,在一起说人话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红包界的“劳斯*斯”!把「118国118张外 ... ·  2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服气!卖到1000多的蓝牙耳机,竟然有几万人 ... ·  3 天前  
田俊国讲坛  ·  【2月26日】第32期《10天非凡心力训练营 ... ·  3 天前  
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  被网暴的钟睒睒后续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叶檀财经

打破内卷最关键的一环,如此重要的信息,竟然被所有人忽视

叶檀财经  · 公众号  ·  · 2024-08-09 10:34

主要观点总结

本文讨论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内卷现象和如何防止内卷的问题。文中提到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策略以及从政策优惠到产业基金的转变。文章还提到了生产规模和需求下降的冲突以及税收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最后,文章呼吁建立规则,让利于市场以寻找破局之道。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内卷现象与防内卷的策略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内卷问题,防内卷成为重要任务。《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施行是防内卷的重要一步。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从政策优惠转向产业基金招商。

关键观点2: 生产规模与需求下降的矛盾

尽管需求下降,但生产指数依然高企,导致企业面临困境。行业间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价格战、消耗战持续,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关键观点3: 税收改革与地方财政问题

消费税改革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的重要途径。重新划分税收盘子,有助于调整经济结构,解决强生产弱消费的问题。

关键观点4: 产业基金与市场化风险投资

政府引导基金逐渐成主流,但可能挤压市场化风险投资空间。如何平衡政府引导和市场行为,避免资源错配和产能过剩,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观点5: 建立规则与让利于市场

建立规则,让利于市场可能是破局思路。透过现象看本质,需要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正文

长期征集

日子很难,生活不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有苦说不出的感觉,受苦的人最懂。

和吃苦相比,有苦难言,无人问津,可能比苦本身还难受。
重生之后,叶檀老师变了很多,变得能吃苦,吃自己的苦,吃别人的苦。
她说,有苦我们一起分担。
每周六,叶檀老师都会亲自回复,并在公众号上发出,有苦难言的朋友,如果你也想和叶檀老师倾诉,把你的故事,发送到邮箱[email protected]叶檀老师看到,一定会回复。
记住,这世界还有人,关心你,在乎你,理解你。


文/青城桢楠

破内卷,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重中之重,百业俱兴的命门所在。

过度内卷造成的伤害众所周知,可身处在漩涡之中,继续卷容易,不卷反而难,可能被淘汰出市场。想要中断整个中国的内卷链条,无疑需要顶层设计,从源头着手。

(图源:pixabay)

2024年8月1日,《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正式施行,可以看成中国防内卷大棋局的第一步棋。

作为起手式,《公平竞争审查条例》非常重要。

地方不能用税收优惠招商
一些企业面临生死考验

重要在哪?

《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是2024年5月1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的“国字号”条例,级别之高,可见一斑。

该条例的第十条中明确规定,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含有下列影响生产经营成本的内容。

这些内容包括:

(一)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

(二)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

(三)给予特定经营者要素获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险费等方面的优惠

其他影响生产经营成本的内容。

上述内容意味着,从8月1日开始,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时候,不得再使用税收优惠、非税奖励政策,土地优惠政策等过去地方政府最常用的招商工具

(图源:pixabay)

实际上,在8月1日之前,各方面就已经在“落地”公平竞争,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2024年1月11日,在全国审计工作会上,就曾经明确表态,未来审计工作的重点方向就是,深入揭示一些地方招商引资中违规出台“小政策”、形成“税收洼地”等问题。审计的作用在这些年明显放大,审计工作大会之后,各地不断传出追回补贴或者奖励的事情。

2024年1月30日,上市公司博迁新材发布的公告,让几乎所有的上市企业都开始审视事关生死的一件大事,自己过去获得的奖励有退回的可能

据博迁新材公告,公司收到宿迁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退回奖励通知书》,因不符合相关政策,为规范财政支出行为,公司应于2024年2月29日前将上述两笔奖励资金汇入其指定账户。本次政府补助退回事项,将减少公司2023年度净利润2040万元。

(图源:pixabay)

6月11日,恒大汽车被要求退回19亿元奖励及补贴,原因是未能履行此前与地方签署协议中规定的合同义务

如果恒大汽车无法退回19亿元奖励及补贴,将面临相关工厂土地被强制收回、地上建筑及设备被用于偿还奖励及补贴等结局。

有钱的退现金,没钱的用资产,这是目前追退补贴的主要方式。

2024年8月5日,深圳兆驰股份发布半年度报告,在利润总额增长45%的情况下,所得税暴增584%。据交流纪要透露的消息,所得税增长和过去两免三减半的税收优惠要部分退回有关

随着年内最重要会议的临近,更多重磅消息或者传闻在坊间流传。

7月初,不少自媒体报道上海市发布招商整改任务清单“二十条”。我们查阅了官方网站等公开渠道,并没有看到这个所谓的二十条。不过根据过往的经验,结合目前的背景,后续各地出台招商整改方案,是非常有可能的。

7月底,重要会议召开之后相关学习资料《辅导百问》上市发行,书中在提到地方招商引资时明确说到,强化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引导,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规范招商、良性招商,将工作重点从拼财税、土地等政策优惠,转移到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来,提升地方财政可持续性。

也就是说,招商和税改体系改革,是一盘棋的不同结构,彼此之间互为表里

(图源:pixabay)

2024年8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文章,几乎第一次明确提到,规范地方招商就是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文中说,要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明确并严格执行财政奖补、税收返还、出让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实施界限,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推动各地招商引资从比拼优惠政策搞“政策洼地”向比拼营商环境创“改革高地”转变,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

8月1日的文章表述,让人联想起黄奇帆在《重组与突破》等书中对税收优惠等招商方式描述:过去“砍胳膊 砍腿”式招商引资通常在税收、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上进行大规模让利,靠土地、税收、资源等优惠政策,说到底,这是原始的“自 残式”招商,造成各地区恶性竞争,互挖“墙角”。

作为顶层的普遍共识,且政策已经推进到如此地步,目前各界的关注度显然不够。

业务量下降 生产规模却在扩张 
比拼谁先倒下

我们在8月3日的檀几条里面,曾经写过这么一段分析:据财新PMI公告,需求弱,订单下滑是PMI跌破荣枯线的主要原因。

新订单指数在7月份表现弱势,自2023年8月份以来,首次落入收缩区间,投资品类和中间品类的新订单量都在下降。根据财新的调研,终端客户削减预算,导致国内企业新接业务总量下降

在财新公布PMI前一天,国家统计局率先公布了PMI情况。7月份的数字是49.4,比上个月降低了0.1%,连续三个月在荣枯线以下了。

(图源:pixabay)

尽管需求不好,但非常“奇怪”,无论财新还是国家统计局的PMI,都显示在生产指数上,企业依然在扩张

财新的生产指数连续九个月维持在扩张区间,7月仍在荣枯线以上,国家统计局口径的生产指数,7月份数字为50.1%,也在荣枯线以上。

没需求,还生产?让人联想到730会议特别提出的一点: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强化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畅通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渠道。

各行各业出现的怪象是,需求一般、生产继续,甚至扩大生产。似乎大家都在挺着,比的不是谁过得好,而是等着别人先倒下。

从光伏、汽车等行业的现状来看,背后都是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在支持,这样的竞争不知何时是个头,哪里是止境。宁可不赚钱也要扩大生产,无异于互相递刀子。目前汽车领域层出不穷的压着成本拼价格,产业链上谁也别想活得好。

不可否认,新能源等诸多产业的成功,政策扶持功不可没,取得的成就让人敬佩。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只要产业有前景,一窝蜂上马,几乎成惯例,从过去的“朝阳行业”水泥钢铁化工,到如今的新能源、半导体,无一例外。

为了吸引这些行业到本地投资,盖厂,土地税收能给的全都给。方正证券统计了一份表格,列出头部城市为了发展新能源产业给出的各种优惠政策:

这只是冰山一角,就全国各地各种配套措施,优惠政策汗牛充栋,数不胜数。

这会带来什么后果?

骗补等算是比较长得快但不致命的肿瘤,切除之后,可绝后患,但各地支持的产能持续释放,造成的价格战,消耗战,就不容易解决了,好像慢性病,是真正的老大难问题。

以锂电池行业为例,据高工锂电统计,2022 年我国锂电池行业整体产能利用率约为 76%。到了2023 年,利用率已经降到 50%左右。2024 年产能利用率还在进一步降低,35%—45%成了新常态。

几乎所有和新能源相关的产品价格,都成了正态分布走势,朝着发生概率越来越小的不可思议走去。

方形三元电芯的价格已经跌破0.5元/Wh,方形磷酸铁锂电芯马上就要进入0.4时代。

过去被人们看作是白色石油的碳酸锂,如今的价格早已跌破9万每吨,是高峰期的20%不到。

如果放在过去,基于常识,全行业重度亏损的行业,相关产品价格应该处于底部,可如今,这话真不敢说,因为亏损是可以抗的,没人知道企业+地方支持的组合还能扛多久

以前地方竞争拼政策
现在拼什么

今天的局面,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狼狈。

一穷二白的时候,调动各方积极性,让资源(土地)货币化创造发展的条件,这是资本、人才不足、无法获得太多外部资源的情况下,能想出的高招。

(图源:pixabay)

90年代,两件事情奠定了后续地方招商锦标赛的基础。一件事是,1993年,分税制改革后,地方逐步获得了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税收收益;另一件事是1998年,住房商品化以及“招拍挂”的土地转让机制,给地方在土地这种核心资源要素上变现的条件。

获得了上述条件,地方官员的积极性被动员了起来。“环境创新是基础,项目支撑是保障,招商引资是手段,财税增长是目的”,这句看似口号的标语,其实是一种共识。

在《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一书中,周黎安写到:

中国地方官员对于招商引资、谋求区域经济发展的热情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罕见的。为了吸引外部投资,促进企业成长,地方官员投入巨资修建基础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不断优化招商环境……

地方官员为了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潜能,实际上是将地区经济开发、招商引资和土地财政综合在一起,形成了非常有趣的、独具中国特色、又非常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用资源换资源,用税收换税收,就结果而言,从招商开始的流程好像一套高速运转的机器。

中国的制造业因此高速发展。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中,制造业是第一大来源。

制造业是第一大税收,背后是中国制造,中国出口的繁荣。

此前我们曾经专门分析过消费税,站在地方的角度来说,消费税属于中央独有的税种,地方无法染指,因此也没有动力在地方层面,搞好消费,刺激消费。

在生产端,把制造业做大做强,有利于KPI和税收,但在消费端,缺少激励,动力不足。结果,整个中国几乎所有地区都存在强生产,弱消费的局面。

2024年,消费税改革被广泛关注,重新划分税收盘子,既是解决地方财政问题,也是在重新梳理中国经济的结构

税收改革、土地变现,这两件事如今和招商一起,重新被调整。

以往的招商模式告一段落
现在的产业基金可能挤压市场风投

这个世界上没有万全之策,权衡利弊之后,能做的只是让利益更大,让损失更小

2022年4月26日,黄奇帆在清华的一个研讨会上,讲过这么一段话:地区间的相互竞争比拼经济增速和规模,驱动地方政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出台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等做法,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但也有负面效应

(图源:pixabay)

各地为了本地GDP和税收拼命上项目,加上产业总体上处于低端环节,出现了较大范围的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大量产能过剩。地方政府还倾向于保护本地的企业,甚至保护落后产能,阻碍了市场优胜劣汰功能的发挥。

在供给匮乏的时代,项目多,好项目也不少,但随着中国从供给时代过渡到需求时代,好项目越来越少,争抢项目造成的过度竞争越来越明显。

2024年7月,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在专题调研报告《我国政府引导基金发展现状及困局探析》中写道,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调研,多数地区国有企业表示当前融资渠道收紧,资金来源受限,但近年来招商引资任务越来越重,各地纷纷“内卷”,优质项目遭疯抢,需拿出更多资源吸引优质项目落地

(图源:pixabay)

黄奇帆曾经提出过“三不招”“五不搞”原则。

“三不招”,即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不招、过剩产能和产出强度不达标的企业不招、环保不过关的企业不招;“五不搞”,即不搞血拼优惠政策的“自残式”招商、不搞众筹招商、不搞P2P招商、不搞“空麻袋背米式”招商(比如有的地方为了一个好项目,不惜为招商企业提供全部的无担保质押融资借款)、不搞炒地皮式招商(为一个仅有好概念的项目配置了三倍、五倍的低价土地)。

可问题来了,传统的招商方式不能用,靠什么招商呢?

地方要发展,官员要业绩,黄奇帆曾给出产业链招商,牌照资源补缺式招商、收购兼并招商、资源要素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等药方。

上述招商方式,对于地方来说,挑战颇多,对招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也高。

目前看,产业基金或者引导基金这种方式,有日趋主流的发展态势

图为2023年新设立基金区域分布

这带来了新问题。政府基金渐成主流,据清科中信、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的统计,引导基金明显的东南地区多,西北地区少。

东部省份由于投资环境更为市场化、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优质项目较为充足等,引导基金发展较为领先。根据清科数据,截至 2022 年上半年,江苏、浙江、山东政 府引导基金居于全国前列,分别为 237 支、182 支、160 支。

根据清科数据,2023 年新设基金数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安徽、广东、江苏和江西(并列),已认缴规模排名前三的省份依次为广东、江西、河南。

我们在万斯那本《乡下人的悲歌》中看到过产业被淘汰后的地方命运,这在过去的东北,似曾相识。在中国,相信没有一个地方愿意自己成为铁锈地带,被时代抛弃。

为了追赶时代的浪潮,越来越多的地方在引导基金领域快马加鞭。

(图源:pixabay)

据中诚信国际研究院的统计,2023 年区县级新设立占比提高幅度最大,同比大幅上升 18.6 个百分点,反而是省级和地市级占比在下滑。另外,中西部地区也在抓紧成立产业基金、引导基金,希望在新招商时代不被落下。

另外一个问题是,产业基金或许会挤压市场化的风险投资,从而会对市场行为造成新的扭曲。

《财新周刊》在2024年7月2日的文章《耐心资本从何来》中,写道:

地方国资最核心的诉求不是投资回报,更不是科技创新,而是通过招商引资支持和盘活地方经济,为地方经济注入新的增长动能,并为当地就业和税收带来直接拉动。把市场化GP当成帮助它们撬动外部资金投资本地经济的融资工具,形形色色的市场化GP正蜕变为地方政府驻投资圈招商办。

(图源:pixabay)

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引导基金的招商思路,和过去靠优惠政策一脉相承,这可能只是一种资源置换方式的改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源优化配置

据中诚信的报告,从投向领域看,目前政府引导基金大多支持热门产业,盲目设立、重复投资等现象较为严重。这和旧招商时代,似乎并没有太多区别。

如何让落后地区有安全感,又不造成循环往复的产能过剩,如何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取得均衡,确实是任何国家都不得不面对的历史性难题。

到底如何破局?

《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这本书的结尾,有句话,供大家参考:

孔子说:“放于利而行,多怨。”

曾子说:“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孟子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建立规则,让利于市场,也许,就存在着破局的思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叶檀财经据公开资料做出的客观分析,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勿以此作为投资依据。)

-- END --


叶檀财经矩阵号


声明:由叶檀财经运营并管理的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有且仅有叶檀财经、叶檀暖人生、叶檀聊人生、半间白云、叶檀说、檀谈人生,请用户认准上述账号。但凡与上述微信账号不一致的公众号均非叶檀财经负责运营管理,叶檀财经对其任何行为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请檀香们小心识别,谢谢!


作者:青城桢楠 编辑椰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叶檀财经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咨询合作,请联系微信
13818756019(商务微信)

喜欢请您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