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7次大出血的时候,家属执意带孩子回家,我说"不能走"。
作者丨丹萌
来源丨“医学界”微信号
医学纪录片《人间世》播出之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下称瑞金医院)急诊科主任毛恩强火了。
一个24岁的小伙子,生日那天吃到了变质海鲜,多脏器衰竭,送到瑞金医院的时候,奄奄一息。
纪录片中,毛恩强主任不断央求血库再多给一点血,语气令人动容:“给4个单位吧,怎么样?”“他才24岁,24岁啊!”
这个年轻人最终还是没能救过来。
在瑞金医院第六季医学体验营的现场,毛恩强与灼伤整形科主任医师张勤、血液内科主任医师赵维莅、放射科副主任医师柴维敏、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刘俊、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郑民华等6位专家一起,向30名来自社会各界的体验者谈起真实的医学故事。
30多名体验者里有20多名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
这次医学体验营的主题是“体验医学的力量”,医学,都有哪些力量呢?
下面是3位医生的口述故事。
9次手术,8次大出血
家属都放弃了,我们不放弃
总有很多人不知道,急诊科会看什么病。看什么病?我们是第一手救命,时间就是生命。
而如果你只是把病人救回来,而不能治愈,也还是不够。我们要让病人回归社会,所以永不放弃,是我们第二个信念。
有个16岁的男孩子,重症胰腺炎,经历了9次大手术,8次大出血。
在第7次大出血的时候,家属希望孩子在家里离开,执意要回舟山。我们找家属谈话,我说,不能走,有可能有奇迹发生,但没有留住。
他们把孩子带回舟山,孩子一直活着,又在家待了20多个小时。第二天家属给我打电话,说要把孩子带回来,我说你不是都带走了吗,怎么又要回来呢?还在电话里批评了他们一下。
说是这么说,我们还是让他们赶紧从舟山回来再次接受治疗,孩子后来又大出血,我们都竭尽全力控制住了。
经过近9个月的治疗,孩子康复出院。
作为急救医生,我始终相信,永不放弃,才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你得的不是胰腺癌”:
说这句话,需要勇气,也需要底气
如果我们把机器设备比作一把宝剑,放射科团队就是一群“剑客”。
在瑞金医院胰腺病房,手术前的患者都需要做一个术前分期的特殊检查,包括CT和磁共振,除非患者提供的之前的检查能够满足我们的要求。
我们的检查是根据外科医生想要知道的重点量身定制的,检查结果可以告诉外科医生胰管、胆管和肿瘤的关系,患者的肿瘤有没有侵犯血管、能不能切除,等等。外科医生再根据我们的信息来制定方案。
我记得有一位老太太,多年来反复晕厥,查不出原因,家人都认为她是脑部或者心脏有问题。
来到瑞金医院,她告诉我,你们这的医生真厉害,会诊完就说,你晕倒的时候测个血糖吧,结果就发现她有严重的低血糖。
当时,所有的临床证据都指向她患有胰岛素瘤,但是经过外院多次的CT和磁共振,都没有发现这一肿瘤的存在。我们给她做了一个特殊的术前分析检查,最终发现了肿瘤,非常隐蔽,在胰体下方。
这个肿瘤被找到以后,我们的外科医生行复杂、精细的机器人手术,并在术中发现肿块,和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部位。肿瘤切除后,病人得到了痊愈。
诊断疾病是工作需要,但有时候,我们也要排除疾病,要跟病人说,你没有问题,可以出院,这样的勇气也来之不易。
有一个中年女性,她到我们医院是来看胰头癌的。她之前上腹部不适,跑到外院去做了CT,报告出来,医生跟她说你得了胰腺癌,这可把她吓坏了,全家都乱套了。
她到我们这做检查,我们磁共振有一个检查,可以清晰地区分什么是肿瘤,什么是正常胰腺组织。通过这个检查,我们发现这个女性患者根本不是胰腺癌,就是一个胰腺组织的脂肪浸润,我们就通知她说,你可以出院随访了,你得的不是胰腺癌。
她长长舒了一口气。
我们放射科医生的职责就是充分利用设备,把人的智慧和技术的力量融合起来,为疾病的诊断贡献力量。
刚毕业时他教我做气管切开
20年后,我用在了他身上……
30年前,也是这个时间,我刚刚毕业。当时来了一位病人,病情危重,需要立刻做气管切开,如果不做,很可能马上发生窒息。
但我才刚刚大学毕业,不敢独立做这样的手术,那天,我边上站着的是史济湘教授,也是中国烧伤学科的奠基人。他说,今天由我带着年轻医生来做这个手术。
那天,史教授做得很仔细,过程也解释得很清楚,他那天的行为传达给了我担当的力量。
那件事是1987年发生的。20年后,发生另一件事,那天病房里紧急呼叫,病床上躺的正是敬爱的史济湘教授,他呼吸非常困难,心率也开始由快转慢,病房里站满了前辈教授,气氛非常紧张。
这时候,两名教授要给他做气管切开,我配合。我很紧张,甚至给了我的老师一副手套,并问他,关键时刻,如果我遇到困难,你能不能过来帮一把?
老师非常清晰地跟我说,你不用叫我,你肯定能做好。
在那一刻,我真的觉得,我应该承担,更重要的,我们应该有担当。
那一天的气管切开很顺利,10分钟,我到今天还能清晰地记得,史教授气管被打开,那“哗”的一声……
考上大学前,我觉得自己就是个无知的少年,是医学教会我担当,赋予了我完整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