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吴文辉的电影小站
梳理剧本、分镜节奏剖析、电影剧作深度分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浙江大学  ·  86年前,“ASIA”杂志怎么评价浙大? ·  昨天  
苏州新闻  ·  正在公示!恭喜苏州这些高校! ·  昨天  
苏州新闻  ·  正在公示!恭喜苏州这些高校! ·  昨天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新学期,昂扬起航! ·  2 天前  
四川大学本科招生  ·  川大新学期,昂扬起航! ·  2 天前  
兰州大学萃英在线  ·  成绩焦虑?学业迷茫?别担心!“向学”学业咨询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吴文辉的电影小站

2018年最后一晚给了《地球最后的夜晚》

吴文辉的电影小站  · 知乎专栏  ·  · 2019-01-01 02:03

正文

乘着脑子里还有对《地球最后的夜晚》的余热,赶制这篇文章。如果说前70分钟看懵逼,简直就是那种惨无人道的懵逼。故事几乎被打得稀碎,让你像抓了一把沙在手上,一用劲儿就没了。后面个把小时一镜到底的长镜头,到是从物理空间、表演空间上较为连贯,像是在空中飘了半天,这会儿着了地一样。着地的反而是非现实的梦境,这大概是一个大反差了。当全片结束,画面消失,很多观众表现出相当的差异“什么鬼?就这样吗?“不仅如此中途也有很多观众有些焦躁不安,进进出出的。注意片名是出现在7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点,也就是最后一个3D长镜头之前。

注定这将是一部饱受争议的作品。从评分看,严重的两级分化。相信绝对大部分观众是持有严重的怀疑态度的。

正好这两天在看《建构电影的意义》和重读《千面英雄》,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情绪被电影所以激荡。我分别从叙事和影像角度简单表达一下个人感受。

如果说这还是一个完整的故事,那绝对不是前70分钟就想说明白,甚至不能让观众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到底要表达什么?在这70分钟里都是极其的零散,甚至无聊,后半段又极其连贯的讲述一个梦境中的现实,空间连续、表演连续,好像又唤起了观众对一部正常电影的叙事期待。当然整个故事也并不复杂。但,那种走一步停三步的节奏也着实让人受不了。完全打破了观众对一般电影叙事的期待。也因此,无法满足观众的惯性思维,对这种叙事模式太不熟悉了,看得令人费解。即便如此,电影仍然在讨论着一个主题,记忆(现实)与梦(假定性影像,也包括电影本身的意义。)只不过这不是关于故事的部分,应该是心理学层面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故事只是一个表象,感受到的情绪也只是个表象。真正起作用的是,关于情感背后,影响我们感知的心理层面的东西。那些关于心理的暗示、隐喻、揭露和加强感知的东西存在。比如故事创作中,在人物设定时通常需要给一些原型,我说的原型不是参照人物,而是作为人物功能的原型。是哪些在东方或才西方神话、古老传说故事里存在的某种类型的原型。

关于影像,这正是这部片真正作为导演最得意的地方。全片中充斥着大量的看似无关的画面信息,包括声音在内,各种跳切,让你观众情绪并不能在某一组画面中得到很连续的感知,导演有意将影像如此编排,达到某种情绪上的不安。电影前半部分,故事通过一张照片为线索,在多个场景中交替进行着,湿冷的天气和那并没有在画面中展现的泥石流,给人极度的不安,现实反而感觉让人无所依靠。甚至有些画面对强迫症是极为摧残的,铁路边的民居,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眼看着玻璃杯要掉了,却切走了镜头;给漏水的吊灯装灯炮,这些都给人极其不安的感觉。故事从70分钟左右进入下一段,但这不是电影里面的真实,而是电影里面的梦境。观众和主人公一样,都需要戴上立体眼镜(电影里是红蓝的那种立体眼镜),也是让观众如同主人公一样进入他的梦里面。从现实到梦境其实就是一种穿越,通过一个隧道,来到了梦开始的地方,一个矿洞里遇到一个少年,这应该是主人公小时候的伙伴。也是从梦境开始全程近60多分钟的画面全是一镜完成,后面间说一下这个一镜到底的拍摄。山洞其实象征着母体,这里孕育了主人公,也孕育了与之相关的人物,还暗示了启程。经过一段下坡再过索道,压缩时间也压缩了空间,这是出生与成长的漫长过程,但多数记忆是没有的或者无效的,仅仅留下的是那么几个关键节点。如同我们活到20多岁一样,前面20多年能记得的事儿并不多,更不能把时间轴放在以天为单位来看。冒险是从下了索道开始,主人公找回了似曾相识的爱人,这是电影的情感线之一。他一直追寻关于母亲的记忆,对于母亲主人公的记忆大概还停留在母亲为他偷蜂蜜这件事儿上,至此我们也大概弄明白,母亲当年突然消失的原因。主人公要回了最重要的东西”手表“手表在爱情里代表永恒,在人的一生中也代表记忆,这些都跟时间有关,之所以最重要,对主人公来说就是关于他和他母亲的记忆。长镜头穿过的那些门、山洞、走过的台阶,这些都是跟时空有关的东西,上上下下的台阶也代表的主人公的挣扎与选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