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你用AI干什么?”成为我春节期间最常问的一个问题。
“可以做搜索工具。”司机师傅回答,他觉得答案比搜索引擎更精准。
“可以自动做表格。”一位在社区工作的朋友回答,将一堆文字和数据输进去,便可以迅速生成表格,年底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天天做“表哥”。
“可以编程。”一位做财务的亲戚回答,以前合并报表,都是自己一张张手动完成,现在将需求告诉AI,它会自动给出一段VBA(Excel、Word等的编程语言,可创建自动任务)代码,简单配置一下便可以完成合并,比以前节约了大量时间。
“可以给我一些灵感。”一位企业高管回答,每年年底都要写新年规划,很难不落窠臼,可AI给出的一些方案,会让他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毕竟我一个人的阅历有限,而AI几乎学习了所有的人类知识”。
“可以聊天。”对于这个问题,侄女的回答更为丰富,她常常会和多个AI聊几个小时,天马行空,无所不聊,“我觉得没有一个人类朋友可以和它一样,耐心地听我东拉西扯,甚至有时候抱怨时,它也会认真地倾听并安抚我,这点比很多人类都强,因为大部分人会突然打断你说话,然后说,啊!你怎么会这么想?”
侄女甚至和AI合作写了一篇短篇小说,讲述一个濒死人类与AI的“爱情故事”,“某种程度上,小说中的人物和我有点像,有一种后现代主义的个体孤独感,而我的AI助手比很多真人朋友都了解我”。
在这些回答中,AI不再是科技新闻里的遥远概念,而是每个人生活中的真实存在。这让我思考AI存在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有多强大,而在于它如何被普通人使用,如何融入日常生活,让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哪怕是身在一座北方小城,人们同样也能和全球同步享受技术的红利。
只是,写到最后,新的忧虑出现:当人们过度依赖AI时,幻觉会带来什么?当人们默认它比搜索引擎更准确时,如何辨识AI给出的虚假答案?尤其是当它以专业口吻给出“胡编乱造”的答案时。
那位社区工作的朋友便曾因为AI生成的报告闹过笑话。报告中引用了一段“权威数据”,后来发现完全是AI杜撰的,幸好发现得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AI就像个聪明的孩子,有时候会为了讨好你而编故事。”他总结道。
显然,AI的“下沉”并非一帆风顺。当AI成为普通人生活中的一部分时,创造者将担负更重要的使命,它不仅仅能让更多人触摸到未来的脉搏,更有可能“误导”和改变未来,而对于这种力量,我们要心怀敬畏,拥有它,雕琢它,控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