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芝能汽车
本公众号是博主和汽车电子的行业的工程师们一起交流、探讨、思考的小结,以作为技术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汽车琰究  ·  长安汽车丨1月:销量开门红 ... ·  昨天  
汽车商业评论  ·  日·本没了? ·  3 天前  
汽车之家  ·  新7系停在你车后,是种什么体验?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芝能汽车

展望2025汽车行业:AI、智驾的两大战役打响

芝能汽车  · 公众号  · 汽车  · 2024-12-30 08:26

正文

芝能科技出品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快速迭代, 2025年将成为AI智驾技术发展的关键年份。 在这个被定义为“AI智驾元年”的新时代,两大核心战役——“体验之战”和“规模之战”将全面展开。


我们将从技术路径、市场竞争和未来趋势三个维度,深入解析AI智驾的行业发展。



01

AI智驾的起点:

端到端架构的全面升级


智能驾驶的发展已历经多个阶段,从早期的硬件堆砌,单纯比拼单车感知硬件与智驾芯片算力,到人海战术阶段对开城数量的竞争,如今已迈入数据驱动的全新时期。


特斯拉凭借 FSD V12 率先引领端到端智驾潮流,其采用 “视觉输入、控制输出” 模式,大幅削减人工编写代码量,通过海量数据训练实现全场景智能驾驶,使智驾行为更拟人化。


国内车企如理想、小鹏、华为等也积极跟进,不断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革新。



从规则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跨越


传统智能驾驶主要依赖规则编码,但复杂场景中规则的适配性和扩展性较低。2024年开始,端到端模型的普及使智能驾驶从规则驱动迈入数据驱动的新纪元。


端到端模型的特点


感知、决策、控制一体化训练;


减少人工规则干预,基于海量数据优化决策逻辑;


提升拟人度和流畅度,降低复杂场景中的错误率 。


● 案例:特斯拉FSD的引领, 特斯拉通过端到端模型的V12版本,实现了车位到车位的无断点驾驶;数据量的不断累积 (超过20亿英里) 让系统表现更加接近人类驾驶 。



● 中国玩家的快速跟进, 国内车企在端到端架构领域的探索进展迅速:


理想 :从高速到城区智驾的全面覆盖,通过多源数据训练模型,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应对能力;


小鹏 :以AI鹰眼视觉方案为核心,将高阶智驾下沉至15万元级别车型 。



02

体验之战:

场景适配与拟人化的比拼


智能驾驶的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从封闭园区的初步尝试,逐步延伸至高速路段的稳定应用,进而进军复杂城区环境。如今,车企正朝着门到门、甚至全球无差别驾驶的目标迈进,需要智驾系统能够精准应对不同地理环境、时空条件与天气变化。


例如,在城市狭窄街道中准确识别行人和非机动车,在复杂路口实现安全高效的通行决策;在高速公路上,面对不同车速的车流,自如完成超车、并道等操作;在恶劣天气下,如暴雨、浓雾中,依然保持可靠的感知与决策能力,确保行车安全。


在 AI 智驾初期,由于训练数据相对有限,部分场景下的表现不及传统规则驱动的智驾方案。但随着训练里程的指数级增长,智驾系统的迭代速度显著加快。


以特斯拉为例,其 FSD 行驶里程截至 2024 年 9 月已超 20 亿英里,这使得其系统在处理各类路况时愈发得心应手,单次接管或事故间隔里程数不断拉长,智驾系统有望实现全程高效通行,极大减少驾驶员的干预需求,如在拥堵路段实现智能跟车与路径规划,在长途驾驶中保持稳定车速与安全车距,提升整体交通流畅性。


智驾系统的拟人度是提升用户信任与接受度的关键。 一个高度拟人化的系统,在驾驶决策上会更贴近人类思维,如在面对突发状况时的应急反应,在路口的礼让行为,以及在弯道行驶时的速度控制等方面。


通过深度学习大量人类驾驶数据,智驾系统不断优化自身决策逻辑,使驾乘者在心理上感到安全舒适,从而促使更多用户主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推动技术的优化发展。


● 智能驾驶 核心评判维度


体验之战的关键在于用户感知,其核心评判维度包括:


场景适配性 :从高速到城区、从普通道路到复杂场景的全面覆盖;


安全性 :减少接管次数,提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


拟人度 :更自然的控制和更平滑的行驶轨迹 。


2025 年成为车位到车位功能的重要发展节点。


● 从技术演进来看, 2024 下半年端到端模型上车奠定基础,随后车位到车位功能在各车企中逐步落地。


华为 ADS 于 2024 年 8 月在享界 S9 交付相关功能;理想汽车在 2024 年 11 月 28 日全量推送;


小米汽车 12 月推送先锋版;


小鹏汽车也积极推进测试与部署。


这一功能的实现标志着智能驾驶从点到点的简单辅助迈向全场景无缝衔接的新阶段,极大提升了日常驾驶的便利性,减少驾驶员在停车环节的操作负担,是智能驾驶普及的关键一步。


一句话: 2025年,各大品牌将围绕“车位到车位”功能展开竞争。谁能实现更高覆盖率的全场景驾驶,谁将在体验之战中占据上风。


03

规模之战:

保有量的扩张与数据池效应


数据在智能驾驶领域的重要性无与伦比。 其规模与质量直接决定模型性能,特斯拉 FSD 超 32 亿公里的累计行驶里程和理想汽车 2024 年底达 30 亿公里的智能驾驶训练里程,为系统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数据管理上,有效筛选高质量司机驾驶数据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小部分数据符合训练要求。同时,数据的多样性也不可或缺,来自不同地域、环境和用户的真实驾驶数据,有助于解决长尾场景问题,提升系统的泛化能力,确保智驾系统在各种极端或罕见情况下仍能安全可靠运行。


提升高阶智驾车保有量成为车企竞争焦点。 智驾硬件降本成效显著,符合摩尔定律趋势,如智驾 SOC 芯片成本约 2 年降一半,传感器数量也逐渐减少。


特斯拉通过车端高阶智驾硬件统一预埋,实现大规模保有量,降低 BOM 成本;


小鹏汽车将高阶智驾下沉至 15 万级车型,AI 鹰眼视觉硬件成本减半;


华为 ADS 也在不断优化硬件架构,降低成本并拓展适配车型价格带。


这些举措使得更多消费者能够享受到智能驾驶技术,加速其市场普及。


● 提高保有量的三大策略


规模之战的核心在于抢占市场份额,通过保有量的快速扩张实现数据池的规模效应:


硬件降本 :预计2025年高阶智驾硬件成本将减半,进一步降低普及门槛;


价格带下沉 :理想、小鹏等品牌已将高阶智驾推向20万元级以下车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