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拔尖班坚持个性化科研志趣培养导航,
由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陈海山教授担任学术班主任
,并按照‘三对一’的方式,为每位同学组建
‘1名学术导师+1名生涯导师+1名生活导师’
的导师团队,由导师为其量身定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培养方案。”班主任李青青介绍道,
“四化三制两融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拔尖班同学的学习与科研道路开通了绿色通道。
“名师讲坛”是拔尖班的特色学术活动。
班级同学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曾庆存院士、戴永久院士、王会军院士、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研究员
等大咖,在人工智能、气象科普、全球变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拔尖班学生高章杰说,“与院士近距离交流,使我们能够接触校内外老师在大气科学专业的前沿知识,再加上同学们的自身兴趣和辩证思考,很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班级还定期开展“
拔尖班学术报告会”
,轮流开设不同主题的讲座进行分享,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兴趣和潜力。
院士面对面交流活动
可爱的外表与严谨的“科研达人”称号形成反差,这是拔尖班学生
霍芊伊
给人的第一印象。
她的导师是王会军院士,
“导师不会告诉我们具体哪一步怎么做,而是指出问题、授予方法,培养我们进行独立科研的能力。”她从“臭氧短期暴露的健康效应”这一科研训练出发,逐渐找到了自己喜爱和擅长的研究方向,致力于研究华北沙尘天气气候机理。目前她已发表
1篇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
。从鼓起勇气出发到独当一面,
如今的霍芊伊已推免至本校直博,继续跟随王会军院士学习,
“探秘着变幻莫测的气象风云,实现小时候的梦想。”
霍芊伊在大气科学学术论坛发言
“一开始,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哪一块。”大家直言,科研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导师的帮助和学院的指导下,不
断摸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当时的李嘉欣对自己细分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知识储备也难以及时跟上实践活动。但是她遇上了影响一生的良师——郝璐老师提供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听不懂的概念郝老师会专门跟我讲解,帮我找到优秀学长学姐带着我做大创项目,还
经常发一些我研究方向上的最新文献,让我研读,带我参加了国际科研项目的组会,提前适应全英文交流……
”在
郝璐老师指导下,
她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勇敢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
拔尖班同学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
名师引路,大咖“带飞”,拔尖班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就早早接触科研训练和各类科研活动,培养了较高的科研素养。
目前,包括霍芊伊、韩立鑫在内的多名同学共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批专利10项。
成绩的取得是对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基础科研素质培养的充分肯定,基于“四化三制两融合”的大气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彰显。
部分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