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气象学家
【气象学家】公众号平台为您解读最新气象科研进展、分享气象实用编程技巧、追踪气象即时资讯。欢迎加入气象AI和Python交流群以及气象博士群!与5W+的专业人士一起交流互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91运营网  ·  DeepSeek保姆级教程 ·  14 小时前  
运营研究社  ·  DeepSeek如何赋能职场应用(清华大学) ·  16 小时前  
91运营网  ·  91运营网vip会员早鸟票抢座ing!!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气象学家

炸裂!首届大气科学拔尖班,95%升学,37%直博!

气象学家  · 公众号  ·  · 2024-06-01 18:32

正文

第一时间获取气象科研资讯

气象学家 公众号 交流群

加入

作为首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高校中唯一的地方高校
南信大在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

这个六月
首届 大气科学专业拔尖班即将毕业
班上 20名 学生中

19人 读研深造, 1人 选择就业

升学率 95% ,升学学生中 直博率 37%
全班 14人 成功获得推免资格

7名 同学获得直博资格!


20名同学共获国家级奖项 15人次
省级奖项 50余人次 ,校级奖 项200余人次
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共计 18项
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3项、校级13项
发表论文 5篇 ,专利 10项
团结协作,全面发展
让我们走进这个“搭子团”!


导师三对一
“量身定制”助推个性化成长



“大气科学拔尖班坚持个性化科研志趣培养导航, 由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陈海山教授担任学术班主任 ,并按照‘三对一’的方式,为每位同学组建 ‘1名学术导师+1名生涯导师+1名生活导师’ 的导师团队,由导师为其量身定做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培养方案。”班主任李青青介绍道, “四化三制两融合” 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拔尖班同学的学习与科研道路开通了绿色通道。

“名师讲坛”是拔尖班的特色学术活动。 班级同学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曾庆存院士、戴永久院士、王会军院士、中国气象局原副局长许小峰研究员 等大咖,在人工智能、气象科普、全球变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拔尖班学生高章杰说,“与院士近距离交流,使我们能够接触校内外老师在大气科学专业的前沿知识,再加上同学们的自身兴趣和辩证思考,很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除此之外,班级还定期开展“ 拔尖班学术报告会” ,轮流开设不同主题的讲座进行分享,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兴趣和潜力。

院士面对面交流活动


可爱的外表与严谨的“科研达人”称号形成反差,这是拔尖班学生 霍芊伊 给人的第一印象。 她的导师是王会军院士, “导师不会告诉我们具体哪一步怎么做,而是指出问题、授予方法,培养我们进行独立科研的能力。”她从“臭氧短期暴露的健康效应”这一科研训练出发,逐渐找到了自己喜爱和擅长的研究方向,致力于研究华北沙尘天气气候机理。目前她已发表 1篇SCI论文、1篇核心期刊论文 。从鼓起勇气出发到独当一面, 如今的霍芊伊已推免至本校直博,继续跟随王会军院士学习, “探秘着变幻莫测的气象风云,实现小时候的梦想。”


霍芊伊在大气科学学术论坛发言


拔尖班同学发表的部分论文


“一开始,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擅长哪一块。”大家直言,科研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在导师的帮助和学院的指导下,不 断摸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当时的李嘉欣对自己细分的专业方向不了解,专业知识储备也难以及时跟上实践活动。但是她遇上了影响一生的良师——郝璐老师提供了耐心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听不懂的概念郝老师会专门跟我讲解,帮我找到优秀学长学姐带着我做大创项目,还 经常发一些我研究方向上的最新文献,让我研读,带我参加了国际科研项目的组会,提前适应全英文交流…… ”在 郝璐老师指导下, 她逐渐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勇敢迈出了科研的第一步。

拔尖班同学参与的部分科研项目


名师引路,大咖“带飞”,拔尖班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就早早接触科研训练和各类科研活动,培养了较高的科研素养。 目前,包括霍芊伊、韩立鑫在内的多名同学共累计发表学术论文5篇,获批专利10项。 成绩的取得是对大气科学拔尖学生基础科研素质培养的充分肯定,基于“四化三制两融合”的大气科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成效彰显。

部分专利


会动脑,更会动手
走出课本驰骋广阔天地


“将实际发生的天气事件或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 并且通过动手实践, 尝试对天气、气候事件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这样学习得到的成效才是最显著的,收获才会是最深刻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万千气象、解万千奥秘,是拔尖班每一位学子内心共同的坚守。

拔尖班自成立以来,先后前往江苏省气象局、苏州气象局、上海市宝山区气象局、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地进行 研学实践活动 ,他们登上“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自上海至汕头,逐梦海天,探索“蓝色梦想”。 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 他们深 入气象工作一线,更加坚定了踏实求学、服务人民的决心。


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研学


在江苏省气象台研学


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的研学活动 给拔尖班学生陈博睿留下了深刻印象。“首席预报员漆梁波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上海市中心气象台现代化天气预报预警平台的运行情况以及日常预报业务工作流程,我很感兴趣。”事实上,在广东长大的陈博睿亲身经历过不少台风,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更是家常便饭。当问及此次访学最大的感受时,陈博睿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在课堂上辨别天气现象是相对简单的 ,但到了真正的实战,你会发现它就像变魔术, 有好几副面孔,难以分辨。”


实习结束留影


选择就业的张楚坦言, 一开始选择大气科学专业更多是出于好奇心和探索欲,“在一次次的实践访学中,我才懂得了气象行业的责任和意义。”作为本科生,他与两位985高校研究生同台竞技,最终他被成功录用,今后,他将前往 中国民用航空局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天津分局, 绘制更绚烂的气象蓝图。


全班同学连续三年参加教育部拔尖计划2.0 “提问与猜想” 展示交流活动,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学校的同学一同展开角逐。2021年第一届活动中,拔尖班提交的项目作为唯二的地球科学项目进入了最后的答辩阶段,在第二届、第三届活动中,《决定台风眼墙替换快慢的关键物理过程是什么》《气溶胶是否会使热带气旋变“胖”?》项目获得 二等奖 ,均是地学领域唯一的获奖项目,《能否通过激光遥感核电站泄漏造成的氚污染》项目获得 展示奖 。通过参与科研交流活动,提出原创性问题与深入探索研究, 同学们勇于突破常规框架、跳出思维定势、挑战学术权威,培养出敢于探索的科学家精神。


2023年,“气象万千 强国有我”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在南信大举行。陈博睿、毛严和张楚三位同学组成 “明天不下雨对不队” 。他们不到两天的时间攻下难题,成为进入冠军争夺赛中的四支队伍之一,最终获得 全国亚军 的好成绩


参加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


大气拔尖班同学所获奖状


班级成员明体达用,积极参与学科竞赛,曾荣获首届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一等奖、第二届中国气象现代化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 全班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5人次,省级奖项50余人次,科创参与率达100%。


并肩成长,百花齐放
造就省级先进班集体“强大内核”


拔尖班实行“动态管理”机制,这样的机制也激励鞭策着每一位同学, “大学三年我们做到了0缺勤”。


翻转课堂


临近期末考试,班级的同学们常常不约而同地前往教室自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会自发地 共享复习资料,讨论问题、查漏补缺, 这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氛围让这个小小的班集体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闺蜜、舍友、老师,每每与他们交流,透过他们的眼睛看自己,我才逐渐有了‘自我’的概念。”原来不太爱说话的李嘉欣,也幽默地称其为 “20人搭子团” ,有陪伴,更有温度。

在老师们看来,“搭子团”的独特经历让同学们形成了高度凝聚力。“20人组成的小班,每位同学都熟悉彼此,班级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除了学习外,同学们还 各有特长,百花齐放 。”2022年,拔尖班荣获 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


拔尖班同学活跃在校园里的各个角落。班级里有热心气象知识普及的 “追风”气象科普讲团 主席团成员、传递学院文化的学院 青年新闻中心 主席团成员、多才多艺的学院 学生会 主席团成员、积极引领班级建设的班级“大管家”班长、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的学生党支部书记.....


参加世界气象日北极阁志愿活动


赴盘城街道“红润盘城”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


曾拿下首届全国大学生气象科技知识竞赛亚军的毛严,担任着班级里多才多艺的宣传委员, 不仅拥有多项荣誉称号,持有两项实用新型专利,还是组织班级活动的小能手。她积极协助班主任开展 “科研启航”“拔尖班学术报告会” “拔尖班诗词大会” 等活动。“和拔尖班的同学们在一起,就像认识了好多年的朋友一样。”对于未来规划,毛严坦言,“我在这里认识了自己想要一直追随的导师邹晓蕾教授,以后我将在南信大继续深造。”


参加趣味运动会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性格活泼开朗的刘子辰是学校 合唱团 的一员,参与江苏省第五届紫金合唱比赛并拿到了高校B组铜奖。课余时间,刘子辰也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文体活动。与此同时,她在学业上更加努力,曾获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省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三等奖等各类奖项十余项。接下来,刘子辰将把 南京大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