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时代之潮,工业“强市”百舸争流。全国各行业协会出具的证明显示,2023年,滨州有53项产品产量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或全国第一位,其中15项产品列全球第一位。短短一年之后,2024年滨州则拥有67项全球、全国冠军产品,其中16项产品产能、产量、营收或市场占有率列全球第1位。
一年新增14项冠军产品,是什么让滨州跑出如此提神振气的发展速度?
滨州市委书记宋永祥多次在讲话中提到,滨州最突出的就是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干部队伍的“精气神”是品质滨州建设的底气,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也是回答“何以滨州”之问的铿锵答案。
“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解题魄力
滨州是渤海革命老区中心区,一直以来滨州这片土地上就赓续着“不屈不挠、艰苦奋斗、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老渤海革命传统。
近年来,滨州作为工业大市,面临产能转移、产业转型“双转”巨大压力,“干部精神”思上、思强、思进,“干部素质”专心、专业、专注,“干部状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靠着“能行成”的自信和“战拼抢”的韧劲,干出了“八大品质”全面提升的精彩成效,拼出了高质量发展的精彩天地,交出了“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干”的精彩答卷。
——思想“破冰”。
没有思想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一个区域的发展,干部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至关重要。2022年年初党代会上,滨州市委引导全市广大干部职工转变发展思维,以改革创新为主导,跳出滨州看滨州,吹响改革“破零”工程行动号角。
同时,在全市创新性开展“山东走在前,滨州怎么办”的大讨论,“在滨州、知滨州、爱滨州、建滨州”主题实践活动,年初亮目标、年中亮进度、年终亮成果“三亮”活动,引导全市各级干部摒弃守旧观念、守常思维、守成思想,跳出舒适区,以思维之变催生行动之变、工作之变。
事实证明,思维一变天地宽。2024年,滨州28项国家级改革试点通过验收,50项改革“破零”事项完成年度目标,全国首创工程建设项目“十证联发”,全省率先实现新建商品房“收房即拿证”,“惠企通”纳入省直达快享改革试点,诸多“滨州改革”模式叫响全省、影响全国。
——行动“破题”。
近年来,滨州以“敢闯敢试、善破善立”的改革精神,勇于破旧壳、破蛹壳、破硬壳,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成为品质滨州建设的鲜明标识。
一切阻碍、限制发展的体制机制、思维观念,滨州都坚决破除、激浊扬清!
一切有利于转型升级、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要素,滨州都坚决支持、诚挚欢迎!
一切有利于增进民生福祉的改革,滨州都坚决推进、做到最好!
正是这种“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想办法”的工作态度,推动滨州各项事业实现“从0到1”的破冰、“从1到N”的跃升。滨州把“让企业和企业家舒服”理念融入城市发展的基因,“无押金城市”入选全省最佳营商案例,“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获评全国优秀案例,跻身“2024全国营商环境十佳城市”。打造了全国首个“心安城市”,安身、安业、安居、安康、安心“五安”工程全方位发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发展“破局”。
2024年,滨州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位居全省前列。18项主要指标中,GDP、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15项指标增速居全省前5位,规上工业增加值、税收等6项指标增速位居全省第1位。
南北片区10个攻坚组共同发力,683个省市县重点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127.5%。
全年新签约实体产业项目460个,创源新材料、远宏智能风机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地。新签约项目开工率、资金到位率分列全省第1位、第3位。
……
事实胜于雄辩,数据是最好的证明。刚刚过去的一年,滨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聚焦“品质之求、精明之路、担当之行”,构建“1+1188”发展格局,突出“大开放、大改革、大发展”工作主线,全力打好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经济“三大战役”,干成了许多“看似不可能”的大事,攻克了许多“未来不能等”的难事,办好了许多“企业急忧盼”的实事。
“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担当精神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和我国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少城市都在艰难险阻中摸索前行。
滨州勇于打破思维惯性、路径依赖、发展桎梏,放眼“战略全局”、躬身“发展新局”,科学应对产能转移、产业转型压力,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魏桥轻量化基地
山东国创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风电轮毂
山东开泰抛丸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金属磨料
——敢啃“硬骨头”。
滨州市高度重视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部署实施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指挥长的工业经济指挥部,盯紧工业总产值、工业技改投资、重点工业项目投产、企业升规纳统等重点指标,抓好监测分析,实施精准研判。
深入实施制造强市三年攻坚行动,从梯度培育、科技创新、优化环境等方面重点发力,稳步实现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
印发实施《滨州市制造业延链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工作方案》《滨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加快推动工业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既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也让新兴产业“开花结硕果”,又让特色产业“独木变森林”,还让未来产业“小苗成大树”。
滚石上山,爬坡过坎。2024年,滨州发展成绩令人振奋,交出了近20年最亮丽答卷!连续3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连续7年入选“全国外贸百强市”,魏桥集团连续13年入围世界500强,7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8家企业入选山东民营企业200强、资产总额列全省第1位。
——敢闯“难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科技创新不足这一制约高质量发展最大的“坎”,近年来,滨州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位,深化产教融合型、实业创新型“双型”城市建设,让更多“科研之花”结出“产业之果”“发展之果”。
2024年,滨州科创赋能加力提效,加速构建“五院十校N基地”科创格局,滨州科技大市场全省率先投用,渤海先研院科创带动效应超80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7%,实现全省“四连冠”。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436家,新增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1789家,在创新引领的“精明增长之路”上,闯出了新天地、干出了新精彩。
——敢挑“重担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近年来,滨州向“新”而行、向“高”而攀,加快布局前沿新材料、人工智能、氢能等未来产业,把新质生产力培育得越来越强劲。
2024年,滨州新兴产业蓄势壮大,高性能绿色化工新材料入选省级战新产业集群。成立全省首个低空飞行服务中心,获批全省唯一民用无人机试飞运行基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医养健康等重点新兴产业集群营收达1738亿元、增长11.3%,推动高质量发展跑出“加速度”。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必胜信念
1400年前,滨州人展子虔的一幅传世名画《游春图》,开山水画之先。
如今,滨州“春味悠长”的实业味道、“春山可望”的科创预期、“春光烂漫”的人文色彩、“春暖心田”的品质温度,绘就成了新时代《游春图》。
——十足的底气。
作为一座家底厚重的实业之城,近年来,滨州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培育了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其中高端铝业、智能纺织产能全球第一,食品加工营收全国第一,去年五大集群总营收达到1.2万亿,全市工业营收达到1.4万亿。
作为东部地区土地资源丰沛的地区之一,滨州拥有广阔的沿海盐碱滩涂,未利用地面积达167万亩,风光规划容量约6000万千瓦,渤海湾最大的凝析气田——渤中19-6成功开发,为滨州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渤海氢城”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
——包容的大气。
滨州提出站在世界、中国、山东“三张地图”旁思考谋划滨州的开放发展。在开放发展实践中,滨州深刻认识到,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