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推动改革创新的社会智库。致力于中国未来改革创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促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深圳乃至全国的改革创新,提高社会创新意识,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和咨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深圳特区报  ·  请看,今天的深圳特区报 ·  昨天  
深圳特区报  ·  比亚迪发布“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  2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对话为《哪吒2》提供渲染支持的粤企 ·  3 天前  
深圳大件事  ·  数额特别巨大!深圳一男子被判10年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谭刚:粤港澳大湾区,从构想到行动 | 深港合作

深圳创新发展研究院  · 公众号  · 深圳  · 2017-06-26 20:00

正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动内地与港澳深化合作,发挥港澳独特优势,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此背景下,由我院和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深港合作圆桌会议第三次会议于日前在我院成功举行。本次圆桌会议以“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合作新机遇”为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时代深港合作的新机遇、新思路,以及湾区内重大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产业创新、协同发展等议题发表了见解和看法。

即日起,我们将推送与会专家在本次会议的精彩发言实录,敬请关注!


前期推送:

肖耿:粤港澳大湾区的竞争壁垒、瓶颈与风险及最后一公里 | 深港合作

邓盛华:如何发挥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作用 | 深港合作

方舟:粤港澳大湾区下的深港合作 | 深港合作

郭万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意义、优势障碍及空间范围 | 深港合作

深圳发改委卢文彬:1个国家2种制度3个独立关税区的深化合作尝试 | 深港合作

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优势互补,打造创科航母 | 深港合作

充分利用“一国两制”优势 八大建议给粤港澳大湾区 | 深港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从构想到行动

谭刚



深圳市委党校(深圳市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



湾区是指围绕同一海域连绵分布,由众多海港和城镇组成的具有较强功能协作关系的城市化区域。湾区经济是以海港为依托、以湾区自然地理条件为基础发展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形态。 从世界经济版图看,全球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 纽约湾、东京湾、旧金山湾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中心。湾区经济已成为世界一流城市的显著特征。在排名前50名的特大城市中,港口城市占到90%以上;其中,纽约、新加坡、香港均是闻名遐迩的世界之都。



一、“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提升、提速


1、提出:学界研讨、政府倡导、社会热议


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早已做过很多研究,广东地区的学者对大湾区有过很多的提法,目前公认是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教授,当时命名为 “香港湾区”、“深港湾区” ,另外如香港浸会大学的黄枝连教授提出 “2+2+1” 等命名,此外还有 “伶仃洋湾区”、“万山群岛湾区” 等等。


在政府层面,2005年广东省政府公布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2004-2020)》 ,提出“一脊三带五轴”发展轴带体系。2008年颁布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把珠三角城市与港澳紧密合作纳入规划。2009年初粤港澳三方举行落实珠三角纲要联络协调会议,提出三地联合开展 《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同年,香港、澳门及广东省三方政府完成 《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 。2011年,广东省政府公布 《环珠江口宜居湾区建设重点行动计划》 ,提出以东京湾、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为师打造环珠江口湾区,到2020年发展成为经济规模超越纽约、东京、伦敦等三大国际都会区的、经济实力及影响力名列全球最前沿的世界级规模的湾区城市密集群。 从城市层面看,2013年12月深圳市委全会首次提出发展湾区经济,并在2014年1月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2月深圳市委正式发布文件推动湾区经济工作。


从社会的关注来说,我用“粤港澳大湾区”一词在百度上搜索,相关词条从3月17日的200多万条猛增到5月4日的400多万条,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2、提升:国家战略——规划与行动


“粤港澳大湾区”从一个地方的讨论话题提升为国家战略,大体经过了三个年头。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发布“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倡议,首次在国家层面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设想。2016年3月全国两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2017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表明在作为国家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从规划场面进入到行动计划。



3、提速:珠三角与港澳在行动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规划于2016年底启动,今年初珠三角各城市和港澳地区都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寻求在大湾区建设中的发展新契机。全国两会之后,香港现任特首梁振英先生率香港考察团走访湾区城市,珠三角各市也在交通、产业、金融、创新等方面提出融入大湾区的设想,使得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进入到提速状态。 在此过程中,香港、广州和深圳三市作为大湾区的核心主导城市,其规划与定位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湾区经济的主要特征、发展方向


1、战略意义


从战略角度来看,发展湾区经济是粤港澳地区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抉择,既是积极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需要,也是抢抓机遇,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弥补自身发展瓶颈和资源短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方面,粤港澳地区借鉴世界一流湾区经验而提出发展湾区经济战略思路,正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伴随国家开放新战略形成的新形势而做出的战略性抉择,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战略,有利于更好地融入、参与和服务国家开放战略,从而发展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区域。另一方面,抓住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良好契机,发展面向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湾区经济,有利于粤港澳地区在国际发展坐标上配置资源、集聚辐射、强化功能,从而推动和促进粤港澳区域打造世界经济新高地,在更大空间和更高质量上持续健康发展。


表1:泛珠三角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比较


比较泛珠三角和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的几项指标(表1),可以看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腹地的泛珠三角地区,面积占全国20%左右,人口占35%左右,2016年经济规模占全国经济的比重达到35%以上(超过26万亿),表明这一地区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经济区域,虽然低于长江经济带的占比,但明显高于京津冀地区。从粤港澳大湾区角度来看,2016年经济规模约为9.2万亿无(约1.3万亿美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12.4%,同样可以表明大湾区的重要性。



2、国际一流湾区的启示与借鉴


一般来说,湾区经济作为重要的滨海经济形态,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 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是国际一流湾区大多形成开放性(活力源泉)、创新性(根本动力)、宜居性(魅力所在)、国际化(鲜明标示)等重要特征。二是国际一流湾区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发挥着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引领技术变革的领头羊。三是相比内陆经济和三角洲经济,湾区经济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创新性、集聚性和国际性,在新的区域竞争合作格局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四是湾区内部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发展要素高效便捷流动,集聚辐射能力强大,引领着一国一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五是作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前沿门户,湾区往往是新技术新产业新商业模式的策源地,是国际经济文化交流的前沿,是全球创新发展要素集聚的核心,引领世界金融与科技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学习追赶的榜样有三个国际一流湾区。其中 纽约湾区 是美国最重要的金融贸易中心,同时也是仅次于旧金山湾区的科技创新中心,是美国强大科技创新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经济规模达到1.4万亿美元。 旧金山湾区 是引领全球科技创新的核心力量,集中了美国40%以上风险投资,硅谷则是全球电脑和互联网企业的集聚区,涌现了谷歌、苹果等一批知名企业, 2015年经济规模是0.78万亿美元。 东京湾区 同样是世界重要的创新发源地,创新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汽车、电子产品,其中以日本三菱重工、丰田汽车和索尼汽车公司和佳能公司为代表。 从三个湾区情况来看,除了上述国际湾区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国际一流大湾区必须是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增长极,二是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功能同等重要。



3、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特征


从粤港澳大湾区的特征来看,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粤港澳大湾区具有特定国家战略意图。 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这个国家战略是跟十三五期间国家所确定的三大重点发展区域(一带一路区域、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区域)的国家战略是有差别的, 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提出是着眼于港澳长期繁荣稳定以及其在国家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跟国家三大重点发展区域还是有所区别,因而带有特定的国家战略意图。


其次,粤港澳大湾区由处于不同制度框架之下的区域构成,形成体制性叠加效应。 粤港澳大湾拥有一国两制方针下的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和自由港,深圳、珠海2个经济特区,南沙、前海蛇口和横琴3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由此形成了一国两制三关税区,构成特别行政区和自由港、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多重经济体的体制叠加优势和开放叠加形态,发挥得好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能量。


再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层级及其差异性较大,形成差异化叠加效应。 我简单算了一下,深圳加香港去年的经济总量约4.08万亿元人民币,折算为5882亿美元,这使得深港两市能够成为大湾区的核心地区。从珠三角东岸城市群来看,由深莞惠一体化和河源、汕尾构成的“3+2”都市圈,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非常显著,如深圳GDP去年超过1.94万亿元,东莞是深圳的1/3左右,惠州是东莞的1/2左右,其他两个城市则还不到1000亿,差距更大。


表2: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性非常显著


最后,粤港澳大湾区由“湾区群+港口群+产业群+城市群”组成,形成组合体叠加效应。 粤港澳大湾区主要是以环珠江湾区为核心,同时还包括大鹏湾区、大亚湾区等一些外围湾区,形成港口群,如香港港、深圳港、广州港、东莞港、珠海港等;由于港口群的带动,湾区内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正是由于港口群的存在以及产业集群的带动,出现大量移民人群,从而推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并最终形成不同功能、不同层级的城市群。



4、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至少应考虑两个因素。首先是湾区经济本身的发展模式的转变。第二是对粤港澳地区来讲,现有的城市群之间的城市关系要结合。


我们曾经提出一个假说,湾区经济最早起源于港口经济(可以视为湾区经济1.0版),然后走出三条不同的路径:一个是以制造业为主(如东京湾区);一个是以科技创新为特色(如旧金山湾区);一个是以金融贸易为代表(如纽约湾区),这三条路径都可以统称为湾区经济的2.0版。对于粤港澳大湾区,鉴于具有上面所说的若干不同于国际一流湾区的特征,完全有可能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我们可以将其称为湾区经济3.0版。

其次是要充分考虑粤港澳地区内部城市群之间相互的关系。以前我们在写作《港深都会》一书时,曾引用相关资料做过一些分析,就是把整个珠三角城市和港澳(9+2)的发展阶段分成四级(表2)。现在,是不是可以说这一地区已经发展到第四级了呢?


表3: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层级与阶段


综合以上两个因素,我们提出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是:以中央“一带一路”战略部署为指导,以粤港澳合作为动力,立足泛珠三角广阔区域,遵循国际一流湾区经济发展规律,坚持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生态优先、法治筑基,不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的资源配置功能、集聚外溢功能、国际开放功能、互联互通功能,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我国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的示范区,东南沿海城市群的引领区,参与“一带一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枢纽区,世界湾区经济的新高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