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杏林小草
此号为个人所有,愿结识尊医理性的优秀朋友。主人是中山大学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获得者、内科学讲师,理念为“无病防治、小病精治、大病早治、循证适度”,重点在青壮年的常见病、多发病。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哔哩哔哩  ·  当UP主随机选择一个日子结婚 ·  15 小时前  
哲学园  ·  “国学”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  21 小时前  
哲学园  ·  婆什迦羅一世和他的正弦近似公式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杏林小草

天价癌症体检的骗局与反思

杏林小草  · 公众号  ·  · 2017-04-08 09:27

正文

『如何向患者解释中国的PET-CT很便宜,用于体检不是坑他们的钱?』这个问题跑到我的知乎timeline上......

知乎上的提问 zhihu.com

PET-CT很贵,这倒没什么好吐槽的,毕竟设备采购、维护等等成本摆在那里。我觉得本题的核心在于PET-CT的必要性——如果病情需要,砸锅卖铁都得做;如果没有指征,别说九千八,九块八都嫌贵!

我的同行 @Klaith 跟我看法一样,率先在问题评论区提出质疑:你做PET-CT的适应症是啥?

安排PET-CT的缘由 zhihu.com

提问者的回答是癌症(恶性肿瘤)筛查,既然如此,咱们就从这里入手吧。

科学方案出炉记

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是体检领域里比较可靠的信息来源。她成立于1984年,向美国民众提供基于循证医学原则的体检(疾病筛查)、疾病预防建议。

USPSTF制定的指南具有权威性,而且,他们制定的指南只考虑医学需要,不计经济成本。
“有需要就做,不管贵不贵”,在这么宽松的条件下,他们也就推荐了4种恶性肿瘤去做早期筛查:乳腺癌、宫颈癌、结直肠癌(大肠癌)、肺癌。而且,在推荐的检查手段里并没有PET-CT的影子(资料截止2017年4月8日)。

USPSTF癌症筛查建议 杏林小草制表

回复 560
查看USPSTF全部体检指南

难道其它癌症就不管了吗?当然要管,不过,不能胡来——医疗手段都是双刃剑,好处与风险共存, 滥用的后果可不止谋财那么简单,搞不好还要命!
我就以肺癌的筛查为例,看看科学严谨的方案是怎么出炉的。

先看敏感度

为什么敏感度那么重要?因为恶性肿瘤并不常见,要不然统计报告也不会用“ 十万分之... ”作为计量单位了。
癌症频繁见于报端,很多人据此认为癌症很常见,如果你也这么想,说明你成功被媒体误导了——重大但稀奇的事情最有新闻价值,癌症是少见的大病,自然得到额外多的曝光机会。

既然癌症并不是常见病,那么只有高灵敏的检查才能在茫茫人海中把癌症患者找出来。
胸片发现肺癌的敏感度只有73.5%,用处不大;低剂量胸部CT可以达到93.8%,这才算有点用。

再看特异性

所有检查都存在误报,衡量这个性能的指标叫特异性。特异性越高,误报(误诊)就越少:“100%-特异性=误诊率”。
理想的检查应该“既无漏网之鱼,也无冤假错案”,用术语表达就是敏感度100%、特异性100%。

然而,真实世界是有缺陷的,能做到“敏感度90%、特异性90%”已经算高才生了!
这样的成绩感觉不错,其实不然:

敏感度与特异性的现实含义 杏林小草

回复 560
查看高清原图,下同

疾病越少见,真实效果越差:

检查效果与患病率的关系 杏林小草

癌症的低患病率决定了癌症筛查的尴尬—— 体检发现的“癌症患者”,大部分都是误诊的,真·病人其实没几个!
这些被误诊的“病例”身体要承受不必要的侵入检查,心理还要背负沉重的压力,更别提经济损失了。

可见,检查也不能乱做,应当限定适用人群。通过临床试验,目前认为比较适合低剂量胸部CT筛查肺癌的人群是:
①55-80岁
②每天吸烟量(包)×烟龄(年)≥30
③目前仍在抽烟,或者虽然戒烟但是戒烟不到15年
以上三项需同时满足。

最后看利弊得失

“早发现”的病灶要有“早治疗”的手段才有可能延长寿命、改善生存。如果病灶可以“早发现”但无法施治,那么早知道和晚知道没有本质区别。
肺癌的根治治疗是改写命运的重要环节,所以,指南里特别注明了那些“丧失根治治疗可能性的患者(不管是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意愿),都没必要进行筛查”。

以上就是肺癌筛查方案出炉过程的梗要。为了简化行文,我省略了不少技术细节,即便如此我们仍能感受到 体检绝不是在检查申请单上打打勾 那么简单!

回复 560
查看其它与体检有关的科学原理

体检骗局

医疗是一种复杂、高风险的服务,跟中国商业环境追求“短平快”的氛围格格不入。
想在医疗领域里分一杯羹的商业机构,通常选择简单、风险小的那一小撮切入市场。
体检的风险比较低(至少老百姓不知道风险),服务模式简单(交钱、预约、检查、出报告),于是,体检的市场化非常成功,甚至还诞生了上市公司。

在“体检业”的发展之初,大家走的路线是“服务制胜”,过度检查并不突出,还算正派。
只是“短平快”的东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复制,一下子整个行业就陷入价格战的泥潭。
想要脱颖而出只能动歪脑筋,过度检查就是其中之一,而且很对市场胃口:

1.抖得出高科技,显得自己很牛逼

体检机构的军备竞赛 杏林小草

走“优质服务”路线的时候,炫的设备只是常规仪器;到了“过度检查”时期,摆进宣传册的都是高精尖武器。

2.迎合客户贪多求全的心理

体检套餐的演变 杏林小草

买来了仪器,商家就有“创造”需求的冲动,正好客户又有“贪多求全”的弱点,真是一拍即合!
这一套路还能跟“炫耀高科技”有机结合,告诉客户“别人查不出的疾病,我都能查”——哪怕“能查”是虚的,只要能唬住老百姓就行。

3.契合人类的心理偏倚

阳性偏倚 杏林小草

上面那幅图,你是不是一眼就看到了黑点?
大多数人是被黑点吸引,虽然白色占的面积最大。
这个小把戏说明了人类的心理偏向于“有”——白纸上的黑点代表“有”东西,所以你能很快注意到。
同样,过度检查比适度检查“有”更多的项目,因而更符合人心的偏好。

回复 560
教你体检不上当

反思癌症体检

跟体检机构拼命鼓吹“早癌筛查套餐”不同,最近五年来医学界开始反思恶性肿瘤早期筛查的有效性。
促成这种转变的原因之一就是前列腺癌的统计数据:

英国前列腺癌概况 英国国家统计署

我们看到1986年之后,前列腺癌的患病率曲线逐渐走高。
这一年发生什么事情了呢?原来是PSA(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化验得到政府批准,可以用于前列腺癌筛查。
这项技术方便、快捷而且廉价,很快就在大众当中普及。患病率急剧蹿升恰恰说明了PSA确实能够更早地发现前列腺癌。

更早发现前列腺癌,更早开始治疗,有没有延长这些患者的寿命呢?
木有!死亡率并没有产生同等幅度的下降!
除了英国之外,澳大利亚等其它国家也有类似发现:

澳大利亚前列腺癌概况 澳大利亚卫生福利研究院

澳洲的数据更有趣,你看,患病率曾因外部因素变化出现过大幅波动,而死亡率曲线却波澜不惊。这种脱钩的现象说明早发现、早治疗并没能带来好结果。
这么意外的结果引发了一连串的深入研究。目前的结论是:PSA检测到的前列腺癌绝大部分属于低度恶性。
这种类型的癌细胞生长过于缓慢,即使不做治疗,没等到癌症发作患者就因为心脏病、脑卒中等其它原因去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