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债政策低于预期,但未来政策依然可期
我们说一下本周市场比较关心的化债,先说一下我们内部的观点,
认为这个
力度是低于预期的。
当然了,市场传言了很多版本。在9月底10月初的时候,其实市场是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力度。
随着市场情绪的上涨,这个数字是在被不停的上调的,直到本周四最乐观的
版本肯定是讲到了十几万亿。偏中性的版本认为常委会有总包大概是在
十万亿,其中
6
万亿用于地方政府的
债务置换
,也就是化债。然后剩下的
4
万亿去做比方说收储消费,银行相关的产业政策会出来,但是后面其实是没
有。
最后总包给了一个12万亿左右的数,其实有一些是本来就存在的。去化债
的规模本来就有的,就是每年
8000
亿也有。所以数字上面真实的增量政策
就是
6
万亿,所以这
6
万亿是完全符合预期的。因此,大家看好化债主线,
就是因为这个东西兑现了,而且会持续去做。
另外落空的是什么?落空的就是一些产业政策,但是在会议上也讲了,留了一些口子,未来会去做,只不过没有给具体的数。
我们可以看到,顶层其实对于出台政策有了一个明显的优化,就是不会一次
性的把牌打干净,这是一定要理解到的点。最开始市场不满的是明明手里有
牌,一直去出无关痛痒的招数。
9 月底开始就知道要去真实去发力,但是市场是被活跃资金主导,然后经常
传些小作文,再加上外媒的乐观报道,就导致认为要一次性推出来。其实并
没有!短期我们内部的评价,现在政策力度肯定是低于市场预期了,但是它
不是一个绝对的利空,它可能会导致指数短期有一定的压力。
明年至少在上半年,大家还是会选择进攻的方向。
原因是:
第一,这次政策的扭转它拖住了底。第二,他留了很多的后手,
因为我们知道特朗普上台之后,他政策的力度和不确定性应该相对于他上一任会更强。我们现在的政策管理,第一是要去应对这个事情。第二是如果说我们一次性把牌打光了,就没有留有后手,没有后手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关于未来的政策,我们判断是当市场预期比较悲观的时候,又会给一些超预
期的政策出来,同时也能够明显看出上层资本市场的想法,是根本不想看到
现在这种疯牛的情况还是希望走个慢牛,才要去打压直播荐股。
所以,大家对于本周事情解读下来,应该会逐渐形成一个共识,我们的政策
会一直保驾护航,同时是留有后手。如果短期预期高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
当你预期比较低的时候,他又会去帮你去续上来,这也导致明年整个国内最
重要的还是会首先去看
GDP
的增速。
现在是分歧比较大的,因为我们刚才讲到常委会留了后手,方向其实都
引导到一个点就是财政需要进一步的发力,尤其是对某些具体产业的支持,
所以这也是对明年
GDP
增速预期的一个最大的分歧来源。
我们的
财政赤字率
还有比较大提高的空间。
悲观的版本,就是我们保留一定定力的话,财政不发力,那么明年GDP的增
速悲观预期其实只有
4.5%
左右。如果认为财政发力比较强,那明年会超过
5%
,也就是比
2024
年实际这个数还要更好。如果是能够实现
5%
以上的,基
本上可以判断明年市场不会特别差;如果是
4.5%
,那明年的市场应该会有
一定的回调压力,因为今年的预期已经打上去了。
但我们偏向认为,明年财政还是会比较松的,经济增速会靠近 5%甚至超过
5%,所以对明年的市场是不看衰的,哪怕这次会议开完短期市场情绪可能会走弱一些。货币政策方向就比较确定,就明年仍然会降息。
投资机会-化债是一条比较重要的主线
投资这一端化债肯定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主线。
那化债涉及到的行业,除了大
家公认度比较高的像建筑、基建,环保这些之外,其实在成长里面也是有涉及的,比如说最典型的就是计算机里面的信创,甚至包括一些像医药里面跟医院端相关的医药设备,也是相对能受益的品种。
那么第二个主线就是为了应对特朗普对中国制裁政策的不确定性,仍然加大
科技的自主可控,
所以第二个主线还是科技。
科技这一端的话,就是我们常说的新半军,最近表现都很好。
这里面还是有几个方向是值得特别重视的。一个就是刚才说的计算机,因为
它跟化债是能重合的。第二个就是军工,不但有主题,像低空、卫星,还有一些它自身底部反转的逻辑。
第三个就是新能源,尤其是锂电。它既有供给格局出清,然后价格上涨的逻
辑,又有一些新技术的逻辑,比如说最近关注度很高的固态电池。
这几个领域是最近市场关注提升比较多的,但是确实股价也都有反应,所以
未来的波动肯定是不会小的,但是还是几个重要的主线。
那除了化债、科技之外,
还有一个主线就是并购重组。
并购重组我们之前也
提到过,如果具体涉及到选股的话,还是可以找一些地方国企公司。因为在化债政策推动下,地产基建这些行业里有一些地方国企因为债务压力的需求,
会逐步加快并购重组的进程,所以可以重点关注一些债务压力比较大,而且
业务同质化比较高的地方国企,这可能是未来并购重组的方向。
目前来看,这三个还是市场的主线。除此之外,一些熊市期间机构的重仓股,
还是应该继续去规避的。
这里除了我们之前一直提到过的红利品种,比如银
行、家电这些之外,其实还有一些熊市里稳定性比较强,在被逐渐转向顺周
期的品种。
比如说之前大家拿的很重的新能源里面的电网设备、医药里面的
创新药,甚至
AI
里面的光模块,这些都是类熊市的稳健型的品种。
那么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基金经理开始往偏顺周期方向,比如说医药里面转向
一些消费类属性比较强的;
新能源里面转向一些锂电光伏。
从现在来看,还
是可以找一些机构持仓不太重的品种做一些交易。
所以整体来看的话,一共四个主线:化债、科技、并购重组以及没有机构筹
码的品种。
主流传统机构和活跃资金“各玩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