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唐韧
前非著名程序员,现不知名产品人。畅销书《产品经理必懂的技术那点事儿》作者。喜欢聊聊产品、说说职场、谈谈个人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写材料电光石火般的灵感 ·  6 小时前  
园长说广州楼市  ·  卷了别人一辈子,今天,亚运城要挨揍了 ·  17 小时前  
园长说广州楼市  ·  卷了别人一辈子,今天,亚运城要挨揍了 ·  17 小时前  
财宝宝  ·  //@有理向前冲:活学活用-20250222 ... ·  2 天前  
财宝宝  ·  小小菜进步了。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唐韧

京东急了

唐韧  · 公众号  ·  · 2025-02-21 13:05

正文

在过去的几天里,京东的事有点多。

先是官宣进军外卖市场,主打零佣金和高品质,紧接着又承诺给外卖小哥缴纳五险一金。

我查了下最新情况,目前已经覆盖全国 39 个城市,入驻餐饮商家超 20 万,部分城市订单增长 100 倍。

产品层面,在京东 App 主页顶部的「秒送」入口里,可以看到「品质外卖」的入口。


京东这次主要瞄准「品质堂食餐厅」,说白了就是那些大牌、有门店、高品质餐厅,这一招也是切入「幽灵外卖店」的用户痛点。

所谓「幽灵外卖店」,就是那些隐藏在街角里且只有厨房的外卖店,它们只烹饪、接单、出餐,并不提供堂食,卫生情况也一般。

很多人在外卖平台点餐时看到的那些低价、量大、照片统一的外卖店,大概率都是幽灵餐厅。

我在长沙一条巷子里见过那种店,反正之后点外卖我就只点那些有门店堂食的大牌,贵一点也无所谓。

你可能会好奇,京东为什么要送外卖?

别急,我们先看京东的另一件事,打车。

是的,京东也开始提供打车服务了,不过这个入口上线没多久就隐藏下线了,目前是不可用状态。

下线原因不清楚,据说是短期内量大导致,也有说法是平台自身调整。

之前,只要在京东 App 里搜索「打车」,就会出现「国内打车服务」入口。


实际上,京东只是提供一个入口,背后对接的是一个叫「易企出行」的小程序服务,也是个聚合出行平台。

所谓聚合出行,就是把一些提供出行服务的平台接入进来,跟高德的做法类似。

京东的主业是电商,送外卖和提供打车服务都是别家公司的主业,自己也没啥竞争优势,充其量只能说是副业。

那么,京东为什么既要送外卖又要做打车呢?

本着把复杂简单化以及说大白话的原则,聊聊我的三点理解。

第一,外卖和打车都是比电商更高频的产品入口。

我点外卖的频率是以周为单位的,即便在家也是每周至少有一次,如果碰上出差或者家里没做饭,一周几次、甚至一天三次都是常态。

我的打车频率会相对低一点,在家都是自己开车,但出差或者在外地玩都是打车。

不过,我在电商产品上购物的频率就非常低了,有时候一两个月下不了一单,甚至半年都买不了几单。

虽然京东、淘宝、拼多多都是我手机上的装机必备,但是活跃度其实很低。

当然,也有些用户画像的情况可能不太一样。

比如,一些女生可能每天都会打开淘宝逛,但每天逛京东的应该不多。

因此,京东去年提出了内容生态的战略,也是试图通过内容来带动电商业务,因为内容也是高频业务。

高频带低频,这个逻辑在很多互联网产品里都得到了验证。

比如,抖音。

抖音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业务把电商业务带起来了,2024 年抖音电商 GMV 达到了 3.5 万亿,已经超过京东位居阿里和拼多多之后成为国内第三。

所以,外卖和打车都是比电商更高频的业务,京东是希望通过构建更多的高频场景去带动低频业务。

内容、外卖、打车,都是高频,这些业务存在的目的在于构建更多的高频场景,然后把电商业务植入进去。

说白了,刷短视频看直播时购物、点外卖等餐时购物、打车过程中购物。

按照电商业务「人、货、场」的三段论,这些都是在构建「场」。

你一定还会问,难道就不能直接把低频的电商业务驱动成高频么?

还别说,真不能。

说大白话,你不可能无缘无故买东西,但你大概率会在无聊时刷短视频。反过来,你刷着刷着就看到一件心仪的商品推荐,然后就下单了。

第二,入口的竞争都是流量的竞争。

点外卖是用户入口,打车是用户入口,内容信息流是用户入口,搜索框也是用户入口。

本质上,入口就是流量。

同理,入口的竞争都是流量的竞争。

过去,各大互联网巨头都是在争抢入口,占领用户心智的产品就拥有入口,然后构成自身护城河。

即便是放在现在也没变,这也是为什么大厂们都要做自己的大模型基础设施以及类 ChatGPT 产品一样。

但是,外卖的入口被美团占领了,打车的入口被滴滴占领了,京东有什么机会呢?

说实话,没什么机会。

不过商业竞争从来不是非此即彼,更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种战略和战术的交织权衡。

京东做外卖和打车业务,其实也是在争抢流量,虽然很小,但是体量面前的增量也不容小觑。

毕竟,京东也是个月活用用户超过 5 亿的 App,导流效应还是存在的。

同时,京东做这些副业的目的也一定不是正面硬刚美团或者滴滴,而是想做自己的事。

那些说京东要宣战美团的言论,我觉得都是扯淡。

第三,竞争既来自外部,也来自内部,京东急了。

按理来说,京东其实早就可以做这些副业了,但为什么是现在?

企业战略是受内外部环境变化和而调整的,过去的京东把主战场放在电商业务上,快速增长的那些年自然全力以赴。

但现在外部竞争环境在变,过去不起眼的拼多多和抖音电商都超过了自己,加上内部革新力度无法应对外部竞争,所以是有点急了。

话也说回来,京东的优势还是很强的,这也是其他同类竞争者很难超越的,比如物流。

这里再说一个很多人都存在的误区,擅长送快递的京东并不能把这种能力平移到送外卖上。

前者叫快递业务,后者叫即时零售。

一种是把货从固定的仓库送到不同的收货地点,一种是把商品从分散的门店送到不同的收货地点。

看似都是送货,但逻辑则完全不同。

对于快递业务来说,是仓库、分拣、出库、物流、站点、配送的逻辑。

对于外卖业务来说,是餐厅、取餐、配送的逻辑。

从业务链条来看,二者就存在很大的不同,这还不包括运力调度、配送时效、资源优化方面的差异。

从用户的直观感受来看,似乎京东送外卖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么多京东小哥顺手送个餐似乎也不难。

感受归感受,逻辑归逻辑。

快递小哥是受系统支配的,外卖小哥同样,他们都无法脱离系统流程去做系统外的动作,这样就会出现业务紊乱和时效问题。

当然,理论上来说,一个小哥既可以是快递小哥也可以是外卖小哥。

但作为一个人来说,一人很难同时胜任两角。

我觉得,京东外卖会成为那些现在已经是外卖小哥的新渠道,而不是京东快递小哥的新副业。

至于京东的「品质外卖」差异化策略能不能行得通,还得看市场结果。

最后,如果我要点一份高品质外卖,在京东和美团都有的情况下,我会优先考虑谁的价格低。

如果再加一个考虑,那就看谁送得快。

推荐阅读:《 微信接入 DeepSeek,有意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