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华略智库
10w+青年思考者集聚的新型智库平台:影响有影响力的人,赋能有赋能心的人。十年来专注于中国本土决策咨询研究和服务,持续挖掘优秀发展案例,梳理标杆项目经验,传播新理念新思维,解构新技术新模式,助推地区、产业、行业和企业创新发展、迭代成长。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EETOP  ·  美媒:封杀DeepSeek,美国已毫无办法! ·  20 小时前  
EETOP  ·  马桶巨头成功跨界芯片制造! ·  20 小时前  
EETOP  ·  国产GPU成功部署DeepSeek! ·  2 天前  
安信可科技  ·  2.4G+5.8G双频WiFi模块,自带BL ... ·  3 天前  
安信可科技  ·  2.4G+5.8G双频WiFi模块,自带BL ... ·  3 天前  
EETOP  ·  台专家:特朗普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华略智库

华略智库兰红梅专访:“华为+长三角”,浙江如何抓住机遇?

上海华略智库  · 公众号  ·  · 2025-01-10 06:28

正文



受访者 兰红梅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

记者: 李超然

来源:潮新闻


继华为东莞松山湖研发中心之后,华为又一超级研发中心于 上海青浦 正式启用。作为 “1+1>2”的强强联手,“ 华为+长三角”的组合将在哪些层面对区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未来, 对于浙江的政府、企业、产业、科研机构来说,又应如何主动抓住这波合作机遇?日前,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高级研究经理兰红梅接受了《浙江日报》的专访,围绕相关问题发表了看法。
全文2938字,阅读约5分钟

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华为落下了“重磅”一子。


2024年10月,位于上海青浦的华为全球最大研发中心——练秋湖研发中心正式启用,首批员工入驻,预计到2025年底,将接纳超过3万名员工。 从2016年华为向青浦区政府发函择地到如今投入使用,这个载满了各方期待的“引擎”终于在八年后开始轰鸣发动。


它将为长三角的产业注入何种动力?又将会为区域发展创造多大的想象空间?


练秋湖,不止另一个松山湖

从新开通的上海17号线西岑站出发不过500米,就能步入华为青浦研发中心的范围。


公开资料显示,这个庞然的科技创新基地占地约2400亩,建筑面积达206万平方米,约等于300个标准足球场。 整个园区分为8个建筑群,既有广场小镇、城市街区,也有城市大学、森林小镇,由华为特色的内部小火车串联,全程约20分钟。


而近期员工的入驻也为这个功能丰富的“微型”城市增添了不少人气。


华为内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已有约2.5万名员工搬迁至青浦研发中心,包括无线、终端业务的大部分员工,而汽车业务BU(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暂时还留在金桥。


图: 华为特色小火车, 来源:潮新闻 (张纪强 摄)


从功能分区到建筑风格,再到小火车,青浦研发中心处处透着华为东莞松山湖基地的影子。然而除去在练秋湖复制一个松山湖的成功,华为有更宏大的野心和规划。


华略智库长三角研究院研究经理兰红梅认为,从选址来看,青浦研发中心具备和松山湖相似的特质,两者在智能制造等方面产业基础都比较扎实,且成本相对较低,还都具备很好的湖区生态环境。


然而青浦研发中心背靠长三角这块沃土,有更多独到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 三大国家战略的赋能


2018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青浦召开,吸引了各个产业千余家企业参展,青浦作为 进博会永久举办地 ,通过承接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引进大批行业龙头进驻,成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核心功能承载区。


同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青浦整体作为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的一部分,能够享受到制度创新等区域发展红利。


此外,青浦片区位于 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是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 的战略链接。在这个节点上,华为能够进一步传导辐射,更好的覆盖长三角,甚至是全国的市场。


由此可见,华为押宝青浦,不仅是看中青浦作为上海西郊的资源,更是看好长三角区域的市场规模和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辐射能量。


“华为+长三角” 带来了哪些想象的空间?


华为和长三角的组合,可以说是一个“1+1>2”的强强联手。


华为是中国科技界的巨擘,是全球通信设备领域的龙头。根据市场调研机构Omdia发布的数据,2023年华为在全球通信设备市场(包括小型和大型基站等)的份额达到了31.3%,高居榜首。


而长三角地区是中国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以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近1/4的经济总量。


“华为+长三角”,不管是对周边企业、产业,还是区域和全国市场,都带来了遐想的空间。


图: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来源:潮新闻(张纪强 摄)


对于企业来说,华为“点石成金”的能力让每一个可以寻求合作的对象都怀揣一个“赛力斯之梦”。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赛力斯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2021年,华为与赛力斯首次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启了鸿蒙智行的第一个合作,同年双方合作的首款车型赛力斯华为智选SF5诞生。


到如今,赛力斯的业务已经取得了颇为亮眼的成绩。截至11月,赛力斯年累计销量达到38.96万辆,同比激增255.26%,公司第三季度净利润达到24.13亿元,旗下问界汽车更是在一众新势力品牌中表现突出。


对于企业来说,华为带来的是蜕变的故事,那么对于产业来说,华为带来的就是集群发展的故事。


兰红梅认为,作为“链主”企业,华为进驻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后,会对产业上下游起到带动作用,同时促进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合作,提高产业整体效率和效益,构建更加紧密的区域创新共同体和产业发展共同体。


例如在集成电路领域,长三角地区已经拥有众多企业、科研机构和上下游配套,仅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五镇范围内就集聚了从上游材料、设备,到中游的设计、制造、封测,再到下游的终端应用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企业。


华为实现了芯片设计和操作系统的全面自主可控,能够与长三角芯片制造企业合作共同攻克先进制程技术、与半导体设备厂商合作推动设备的国产化替代等,形成从芯片设计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智能终端产业链。


跳出区域发展来说,“华为+长三角”还有更多的可能。


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南通大学长三角现代化研究院院长何建华认为,“华为+长三角”可以推动中国两大经济区域——大湾区和长三角的产业联动。


“华为的总部位于深圳,是大湾区科技创新最有活动的城市之一。如今华为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布下全球最大研发中心,可以整合两大经济区域的产业优势,发挥合力。区域互动形成后,对中国中西部地区也能起到辐射作用。”何建华说。


图源:潮新闻


浙江如何承接“泼天”的机遇?

尽管练秋湖看起来是一个为华为量身定制的“天选之地”,但从空间上来看,它还存在一处短板。


研发中心靠近上海重要水源地金泽水库,由于生态红线的限制,无法进行大规模建设。这就意味着江苏吴江、浙江嘉善等周边区域有机会承接华为的溢出效应。


对于浙江的政府、企业、产业、科研机构来说,如何主动抓住这一波合作机遇,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023年年底,浙江省政府与华为签署了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合作划定了明确的方向。根据协议,双方将持续深化在人工智能、信创产业、智能物联、新基建、产业人才培育和企业数字化转型等方面合作,并“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


2024年4月,临近青浦研发中心的嘉善姚庄率先与华为签约,在姚庄建立华为(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中心,有华为工程师常驻,为嘉善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联合创新等八大支持。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民营经济大省,也是数字经济先发地,是‘数字长三角’建设的领先区域。”兰红梅认为,浙江可以在科技创新、产业协同和人才交流方面寻求合作突破。


首先,双方可以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共享科研成果和知识产权。


例如,在集成电路产业,依托嘉善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以及示范区的“链40”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等,与练秋湖研发中心合作攻关关键技术问题;或是推动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等高校与练秋湖研发中心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聚焦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算法等领域的研究并推动应用转化。


同时,在华为的支持下,浙江可以加快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作为制造业大省,目前省内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依托华为技术,例如物联网技术和解决方案,对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能够让企业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人才方面,浙江高校、科研院所可与华为练秋湖研发中心开展人才联合培养项目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实训基地,培养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为浙江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未来示范区乃至长三角将打造成为一座大的‘创新场’和孵化器,有望率先探索跨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路径,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兰红梅说。


*题图来源:浙江商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