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高院  ·  新春开工 | 衡水法院“解年俗 ... ·  昨天  
河北高院  ·  新春开工 | 衡水法院“解年俗 ...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签署命令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鱼卖得掉!钱一定拿得到!” ·  2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习近平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扎帕罗夫会谈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鲁迅逝世八十载:民族魂魂归何处?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6-10-19 00:00

正文

作者:UN肉食者,欢迎搜索“UN肉食者”关注作者公众号。


一、


1936年10月19日,54岁的鲁迅因病逝世于上海寓所。


不论他的朋友、读者还是生前的论敌,一起哀悼鲁迅先生的离去。这是一种象征,不论是赞成还是反对鲁迅先生的观点,都认可鲁迅的精神是黑暗时代不可或缺的。


23岁的青年干事姚士彦负责办理丧为丧事准备绸幛,他想用政府的青天白日旗盖在鲁迅身上,或者用斧头镰刀的标识,但最终他放弃了带有政治立场的选择,改以民族魂三字。鲁迅不是某个政党的鲁迅,而是民族的鲁迅,或许是这一选择的寓意。


这种超越政治与立场的选择,也正是鲁迅精神穿越时代的原因。所以每当社会有黑暗、人民受到压迫的时候,不论他处在哪个时期,哪个政党的统治,人们都不自觉的从鲁迅的作品中汲取营养,或呐喊,或战斗。


二、


鲁迅逝世十年、二十年都有过大规模的纪念。


1946年鲁迅先生逝世10周年,萧乾等人回忆纪念鲁迅先生,他们假设鲁迅还活在当时,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结果与会的大部分人认为,黑暗的时代,鲁迅别无出路,不是死亡就是逃跑。


萧乾说“先生(鲁迅)这种人,中国今日是不要的;不要还不够,并且要除根。”


臧克家先生似乎相对乐观,他说“如果眼前一片黑暗,他还会再拿起他的笔。”


于是“假如鲁迅活到现在”,成了“老生常谈”的假设。这种假设是一种渴望,当然附带着假设者潜意识的判断。所谓渴望,同时带有一种遗憾。因为做出假设的人,就已经否定了他的时代没有鲁迅,没有鲁迅精神——而这种精神又是时代急需的。潜意识的判断则意味着,如果鲁迅生活在假设者的时代,却无法继续批判地生活或甚至不容于时代,则意味着社会的黑暗。


三、


鲁迅的贡献,已经不需要更多的普及。他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对传统文化的批判都早已深入人心。


为什么说鲁迅是民族魂,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作家。实在是他参与、预示并开创了一个新的文化文学的格局。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是当时文学成就的最高者。第一,他是白话文写作的第一人。文化运动始于白话文运动,但是质疑者则认为白话文作为粗俗的俚语,不足以进行文学创作。可想,如果没有鲁迅文学作品的成功,人们自然会失去对白话文创作的信心。


第二,与传统的作家相比,鲁迅独一无二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这一点正是革命性的。很多人似乎没有意识到,鲁迅不同于中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文学家。屈原、贾谊、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等等,这些传统的大文豪,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内通过诗文的方式进行创造,成就巨大。但是他们创作的题材与深度,今天看来是有局限的,通常不过是个人的升迁荣辱、风花雪月与悲欢离合。而鲁迅与他们是截然不同的,新文化之后,文人觉醒,加之当时饱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形势,鲁迅他们一代人开始将新文化、民族、民主问题纳入到文学中来。这与历史上任何一个作家都是本质性的区别。


第三,鲁迅开创了新的批判方式,并达到了历史的高峰。中国早有小说,也早有批判。搜神志怪,传奇话本都是我们的民族文学。没有鲁迅的时候,我们只有三言二拍、四大名著、聊斋志异。这种文学形式延续到了清末,延续到了民国林纾他们,我们“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仍然摆脱不了旧文学的窠臼。


我们今天看,这种传统的现实文学、批判文学是十分落后的。鲁迅通过白话文写小说、散文、杂文甚至做翻译,慢慢彻底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用现代的方法,犀利的语言,最深刻的、最犀利的文学形式,这对于民族与文学的功劳实在无比巨大。


精神层面上,鲁迅是最深刻的。鲁迅不是第一人,但是至今是新文化以来文学与批判的顶峰。


四、


这几年鲁迅并不太受欢迎。再谈起来似乎有些过时。


鲁迅的文章被请出教材与课堂,确实有些客观原因。不经世事的青少年可能读不懂阿Q、祥林嫂,也不知道为何古书中间,写满了吃人。但是教学方法的不当,也实在让人担忧。我读书的时候,也为大段的背诵鲁迅头疼,“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每天硬着头皮读上几段,等待老师检查,实在痛苦极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