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意识是一种
「本能的捷思法」——能否本能地意识到所有输入和输出的信息在回答什么问题
。
换言之,这需要你
不间断地询问自己
:输入或输出的信息在回答什么问题。
在刚开始熟悉问题意识时,这种询问是一种主动技能,还未成为本能;当你习惯问题意识后,这种询问则会成为被动技能,即本能。
问题意识作为一种捷思法(heuristics),是一种意识,也是一个大脑的动作。这个技能其实从我上北大那一天到我现在毕业了很多年,一直在帮助我思考与决策。
它对每个人都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但是它是一个学术圈里的「圈内词」,所以我做教育者这么多年,一直特别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给这个词来一个「破圈之旅」。
要想理解甚至熟练使用问题意识,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一对关系是
「命题」与「问题」
:
任何大学问都是由各种问题和答案交织在一起构成的,其中「答案」就是「命题」(proposition)。换言之,
命题就是对问题的回答
。
命题有很多种:
-
有待论证的命题叫:
假说 | Hypothesis
-
已经论证的命题叫:
结论 | Conclusion
-
论证时默认为真的命题叫:
前提 | Premise
-
-
不需要论证/不言而喻的命题叫:
公理 | Axiom
问题
越大,命题就越大;
命题
越大,争议就越大;
争议
越大,需要证明或证伪的工程也就越大。
「争议」就意味着你来我往的不断立论、驳论、再立论、再驳论……
每个命题从被提出的那刻起,就被暴露在所有同行的犀利的目光中接受拷问。
每次辩护成功,都会有一部分人被说服;而每次辩护不成功,就会找到可以升级的漏洞——被说服的人越多,这个命题的影响力越大。
-
知道你这个学科内的所有
重要问题
是什么
-
知道这些问题的
重要命题
都有哪些
-
它们的提出者都是
如何捍卫
这些命题的
那么恭喜你,你是一名合格的本科毕业生。
-
用一组命题回答了某个学科的
全部
关键问题
-
这些命题本身
逻辑自洽
,互不矛盾
-
这些命题都有
充足的论证
去说服一群人
那么你就成为了一个「学派」的创始人。
极简日程表
往期课程开放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