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大象公会
精神鸦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李楠或kkk  ·  其实,既然说 ai ... ·  13 小时前  
扬州晚报  ·  热搜第一!实习生月薪过万 ·  17 小时前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2 天前  
重庆之声  ·  关注丨时间定了!都将上涨 ️ ·  2 天前  
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  ·  引领科技前沿,塑造卓越品质——半导体晶圆测温 ... ·  5 天前  
人工智能产业链union  ·  引领科技前沿,塑造卓越品质——半导体晶圆测温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大象公会

为什么明军在土木堡之役惨败|真问真答

大象公会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21-05-21 21:36

正文


明英宗并没有很大的兵力优势。


文|小陶


「土木堡之变」被视为明代由全盛转向中衰的国变,明英宗被俘也创造了历代明帝「天子守国门」最为严重的一次败绩。那么明军究竟是因何失败?尚在强盛期的明王朝何以不敌蒙古瓦剌一部?


• 土木堡之变示意图


• 明英宗朱祁镇像


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研究众多,但始终回避了一个基本问题:明军人数一向宣称有五十万,而也先的军队至多也就五万人,在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也先仅仅在两天不到的时间内就全歼明军,俘获明英宗,这实在出离常识。实际上这一宣称的数字背后隐藏着明代军政的腐败,以至于实际情况并不如通常所写的那样。


「五十万」的数字源于时人刘定之的《否泰录》,但此说并未列举可信的依据,反而被后世沿袭,几成定论。直到近十几年,此说才受到明史学者的有力质疑。


北大历史学系李新峰副教授通过分析正统十四年( 1449 年,土木之变当年)京畿地区实际在籍兵力,得出明军即使动员所有京畿卫所,也不过只有 25 万在籍官兵的结论,可见「五十万大军」纯属讹传。


• 明代北京卫所遗迹


这与英宗时亲历土木堡之变的兵部右侍郎李贤记述相当吻合,根据他的《天顺目录》,除去朱勇在鹞儿岭(土木堡战役前的一次遭遇战)损失的 5 万兵力,土木堡应只有 20 万明军。但《天顺日录》也存在严重缺陷。李新峰新近的研究表明,明英宗登基之初的京军三大营满额状态下仅有 18 万人左右。


李贤的缺陷就在于,他混淆了随征军队的性质和京营军额的前后变化。据《英宗实录》记载,皇帝亲征出发前命赏赐京五军、神机、三千等营官军银钱和驮驴。可见当时只出动了京军三大营随征。


又根据《英宗实录》和《平阴武愍王墓志铭》(朱勇的墓志铭)载,朱勇在鹞儿岭损失的兵力应为 4 万人,所以土木堡的明军总兵力不会超过 14 万人。实际上直到土木堡之变后三大营才增兵至 25 万人,李贤的记述多半源自景泰年间的京营档案。


这就让明军对瓦剌的优势大打折扣。


• 明代瓦剌版图


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更是让这个数字也还得再打折扣。其中记载道:「七月十七日, 皇帝领兵八万亲征,……督杨弘三父子伏兵山间击贼, 擒杀四万余级,但传闻此事,而时未有文移可考。」 


古代大军出征,为迷惑对手振奋士气,往往极力夸大自身数量。该传闻中称明军「擒杀四万余级」就是一个严重注水的战绩,这意味着「皇帝领兵八万亲征」很可能也是夸大宣传后的产物。


然而,这个「八万」的数字比我们前边估算的明军最大兵力数小了许多,既然是当时官方有意放出的夸大消息,朝鲜传闻的英宗所领兵力应该比 14 万更多才对。而李朝方面打探到这样一个数字,合理的解释恐怕就是:明英宗麾下的兵力连 8 万都不到,为壮声势才故意夸大到 8 万。


一旦接受这个兵力设定,我们再来看明军交锋前的状态就不至于那么疑惑了。目前研究认为也先总兵力有 4 至 5 万人。而《英宗实录》载明蒙交锋前,明军中「众皆危惧」;除了王振外,诸臣都是一片悲观态度,并无人多势众的气象。


特别是明军抵达土木堡当日,人马饥渴,却将南侧河流的控制权拱手让与一支不足 2 万人的蒙古军。次日被包围后,明军更只采取原地防御的策略,甚至不敢主动突围。这些都不是占据兵力优势一方所应有的表现。


• 被冲垮的明军部队


所以,明军即使有人数上的优势也不会超出蒙古瓦剌军队太多,在士气低落、疲于应战的情况下自然打不过也先的军队。


但是三大营的满额状态仍有 18 万,明英宗何以连半数的军队都发动不出?


• 明英宗盘腿待俘


事实上,早在明宣宗时期,京营就存在严重的缺编问题。英宗刚继位时「在京七十七卫,官军士校尉总旗二十五万三千八百……今各营操练仅五万六千,选用不敷况。」即 40 余万兵额的京畿七十七卫,实际仅剩 25 万人;而京营兵力则只剩下 5 万 6 千人,较之 18 万总兵额,尚不足三分之一。其军政腐败程度可见一斑。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