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名叫“RUC新闻坊”的微信公众号,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师生在教学之余开设,内容更新算不得频繁,平日阅读数亦不过一两千。但是,这个纪录在今天被十几倍地超越了,因为,来了篇特别策划——《江歌案的舆论焦点与反思:后真相时代的新闻标本》。
所谓“
后真相时代的新闻标本
”,开宗明义就有了定性:11月4日,日本东京池袋公园,一名母亲站在凛冽的寒风中手持签名板,请愿判杀害女儿的凶手死刑。与此同时,“江歌遇害案”也在媒体的推动下掀起国内舆论的高潮,各种观点与评论层出不穷使事件持续发酵,公众对江歌在日室友刘鑫的指责也愈演愈烈,全民讨论呈现
向网络暴力转向
的势头。
为了证明全民讨论正在“向网络暴力转向”,文章例举了中国网民“跑偏”的关注点,共分五条:1.江母应不应该公布刘鑫隐私?2.刘鑫是受害者还是“帮凶”?3.舆论焦点是刘鑫还是陈世峰?4.法律可以制裁凶手,但舆论可以用来制裁人性吗?5.江母发起万人签名是否有意义?
以及从这桩传播案例中获得的启示:
情绪比事实更有传播力;图像比文字更有冲击力;流量比责任更具吸引力
。
是啊,双一流学科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很有
职业责任感
。
如果只是从论文般的撰写方式来看,这些新闻系学生应该并不是存心要来“蹭流量”、“蹭热度”,因为他们还在孜孜以求地呼吁媒体“分清事实与观点,真相大白之前不要妄加评论”、公众则应“警惕煽情报道,谨慎对待网络暴力”。
倘若他们的前辈沈彬碰巧看到了人大学子的努力,或许会欣慰。因为这位澎湃新闻的评论员已经快要气炸了,他通过腾讯网高喊道“关于江歌案,这里有被大多数人无视的真相”!
沈彬认为,“江歌为救闺蜜而死”这个核心事实是存疑的,很大程度是江妈妈单方表述的渲染结果,以及众多公号收割流量的‘大杀器’”。因为,他的同事早在9月9日就已经发表过长达8000多字的《留日女学生江歌遇害311天:一个母亲的“爱、恨、执”》 :“当时编辑内部对于这篇稿子有很大争议,
已经注意到江歌母亲的精神状态处于崩溃的边缘,所以对其表述采取了很审慎的态度,不愿意过多呈现其单方面的说法,特别是在没有客观证据的情况下
。而且,江歌妈妈江秋莲与刘鑫的关系已经彻底闹僵,之前的6月江妈妈打印了1000张印着刘鑫及家人照片、身份证信息、手机号码的传单,张贴在村头和干道。”
澎湃新闻的记者编辑们有理由郁闷,两个多月前的“桃子”被人家摘了,自己小心谨慎地给刘鑫设计了化名,还引用了刘鑫的证言以作“平行表达”,现在一看,在“赤裸裸的流量红利收割”面前,这么“克制”,这么“新闻伦理”,这么没有撕点,“吃亏”了!
吃亏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