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从业简述
包伟民
宋代政治史研究
五代南方诸国流寓北士的政治多元选择与空间流动
陈红静
摘要:
唐末五代大量北方士人南下,与一般人口迁徙不同的是,流寓北士呈现出更为复杂的面貌,他们或因政治避难或因唐梁嬗代或因官迁居南方或随幕府投奔,总之大部分士人拥有寻求政治新出路的意图,战乱仅是其中部分诱因,而非流奔的全部线索。南下的流寓北士小部分因忠于唐朝而选择隐逸,大部分仍出仕于南方政权,他们在南方诸国中的数量、政治影响力大小不等,但普遍受到统治者的优待。五代士人的空间流动不仅存在于北士,也广泛存在于南方士人中,这一现象的出现,既沿袭了唐后期士人出仕藩镇幕府的传统习气,又因五代北方王朝的政治动荡致使士人遭遇挫折。在南北政权并立的形势下,失意士人在政治层面拥有更为多元的选择,并最终以跨区域流动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奔向不同的政权来获得政治利益的最大化。
摘要:
北宋中央临时遣使巡察地方,以察访民情、考察官吏、寻访人才等为职事,但伴随交通状况的改善和
驿站制度
、科举制度、监察制度与官员选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其原有职能发生变化,变为因事而设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在形式上,既有对前朝的借鉴,又有名实不一的差派,更有无名却有实的差遣;在派遣缘由上,更加具体,更具主动性、目的性;在权力上,使臣有奏禀权而无决断权,其反馈后由中央酌情分类处理。这种变化非但没有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反而加速了政务的运行。但到统治后期,部分使臣与地方官员通过不当接待这一媒介紧密联系起来,这既削弱了巡察职能的履行,又背离了设置的初衷。
摘要:
北宋中后期政治党争加剧了官僚士人的宦海沉浮,范纯仁适当其时并卷入其中,遭到八次贬谪。
英宗朝以“濮议”事获罪,通判安州,给他带来政誉。
神宗熙丰时期,“新党”用事,“旧党”范纯仁在日趋严酷的党争之中遭受打压,经历三次贬谪,仕途充满艰辛困顿。
哲宗朝党争更趋复杂激烈,他两次执政,意欲超越党争局限,居中调停党派矛盾以寻求国家长治久安之道,却在结党抱团、互相攻击的党争氛围中,招致各派的怨恨排挤,四次被贬,最终流放湘南,报国无成。
范纯仁在党争中表现出的深谋远虑的政治卓见、公忠体国的政治品质以及守正忘私的国士
风
范,值得后世敬仰。
摘要:
张方平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对其评价历来褒贬不一。朱熹对张方平的评价整体上否定多于肯定,直言他是一个“秦不收魏不管” ”为正人所恶””又为王介甫所恶”之人。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和
《
朱子语类
》中,以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的视角刻画出了不同形象的张方平,并加以评论,为我们呈现出他眼中的张方平。可以发现张方平在北宋虽然不像欧、苏等人那样个性鲜明或者作用突出,但是他却是一个联结点,成为我们了解那个时代其他人物和事件的重要窗口之一。
摘要:
嘉禾瑞应在君王圣德的统筹下发展出多重政治寓意,最初在进献时并不强调嘉禾的异化形态,唐中期以后分歧嘉禾所代表的丰年寓意开始得到重视。宋仁宗将嘉禾视为“真瑞",赋予它区别于其他物象瑞应的特有属性,到了南宋,宋高宗重提"丰年为上瑞“理念,嘉禾的多重政治寓意逐渐走向单一。南宋的地方官员不再热衷于向朝廷进献嘉禾,而是通过建堂筑亭、刻石作记、诗文唱酬等活动构建本地的公共教化空间,将嘉禾进献融入日常政治生活中,使围绕于嘉禾进献之间的互动由官方走向民间。
摘要:
红袄军首领彭义斌并非河南开封人,而应出身于鲁西南一带,1218年归宋后被授予京东忠义统制、
修武郎
、青崖寨屯守总管、大名总管、京东西路副总管等职,主要活动范围为山东西南、河北中南及河南北部,1225年被肖乃台、史天泽擒杀于赞皇五马山。自降宋以来直至战死,彭义斌始终被南宋视为"藩镇之患",百般提防,这一态度在其战死五年后发生了根本转变,此时南宋与李全彻底决裂,出于政治需要,南宋将同为红袄军首领的彭义斌重塑为与“奸臣“李全对立的“忠义”形象,因此史料书写带有明显的褒扬倾向,这在当时并非孤例。南宋建构的彭义斌形象,在后世又被不断放大,影响至今。彭义斌历史形象的建构与流变,为红袄军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摘要:
有宋一代,县作为国家的基层政区,其数量大体保持稳定,但是国家对其调整则一直在进行。时间上,县镇升降集中于北宋初、庆历时期、熙宁时期和南宋初。空间上,县镇升降则集中于北方的河北地区、京西地区、陕西地区以及南方的四川地区、两广地区。人口与经济是县镇升降的重要因素,政治、安全、交通则作为特殊因素在不同地区与时间点发挥作用。县镇升降对国家、乡村居民、县中豪强的影响各不相同。由县降为镇,国家减少了行政经费,乡村主户减少了应役负担,而县治中的豪强则利益受损。由镇升为县,国家和一些乡村主户的财政与应役负担加重,县治中的豪强则坐享社会交际、商业贸易等利益。县镇反复升降的过程中,县级政区的改置中夹杂着地方势力的干预。宋王朝适时创新,形成了以县镇升降为主的县级政区调整政策,并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基层政区调整的模式。
摘要:
提举茶盐司是宋代监管茶盐领域诸事务的地方路级机构。目前,学界囿于研究视角的差异,致使提举茶盐司的始置时间、与提举常平司合并问题尚存待商榷之处,其职能的前后变化亦值得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广义上的提举茶盐司始置于徽宗政和元年(1111),狭义上创设于宣和七年(1125);南宋初年茶盐、常平两司合并中提举茶盐司的主体地位突出。最终的提举常平茶盐司已于一路之财政、民政、军政、监察等各方面几乎无所不预,成为宋代地方上仅次于转运司、提点刑狱司之外重要的监司机构。
摘要:
钧容直是宋代创建的重要军乐组织,也是皇帝诸班直中仪卫之一,与教坊、鼓吹署同属当时官方的主要音乐团体。宋代钧容直中人员配置类型齐全,前后又有较大的变化。在北宋时,其成员多由殿前司所辖捧日、天武等上禁军中精通音律的士兵组成;至南宋时期,该组织废置无常,致使人员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曾不得不一度在民间招募。钧容直乐工的经济待遇及赏赐,通常优于其他组织的乐人。钧容直因属军队性质,其管理者亦为相关武职官员。始自北宋徽宗朝后期,钧容直在整体上开始衰落,至南宋高宗朝后期,该组织逐渐走向消亡。伴随着南宋钧容直消亡的过程,其乐工或转归其他官方音乐组织,或星散四方。
摘要: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农业作物相互交流的高峰时期。在宋政府引导下,原生于温湿地区的水稻和寒干地区的麦子皆跨越了秦岭—淮河这一生长适宜线,而实现了远距离异土种植。“南稻北种“主要在北宋实施, “北麦南种“主要在南宋实践。在宋廷推动下,南稻推广最北到达白沟疆界,其主要动因除了水田限骑的军事作用,还有民众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北麦推广到达南方的川闽地区,其主要动因有北方人南迁,以及农民对冬季农田地力的充分利用。在塘水充裕的河北路,宋廷通过引进早稻品种解 决了水稻不宜寒冷气候的问题,使水田成为“水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湿问题突出的南方,农民通过早稻品种改良、别田育秧技术、水田旱作的排灌和起垄作沟技术,确立了稻麦复种制度。宋代南稻北麦异土移植 的实践,使稻麦种植在区域上更加广阔,这种趋势也为后世所延续。
摘要:
与之前的朝代采用篆书、隶书或者多体铸钱不同,南宋时期的钱币文字大多采用真书(即楷书),钱币文字进入了真书时代。
与此同时,南宋时期钱币文字与刻本文字书法
风
格上表现出极高的相似性,在相似性中又表现出地域性的差异性。
具体来说,浙本系统广泛
刊
刻流传的区域,其钱币文字与浙本系统文字书法风格相对一致;
在蜀本系统流行的巴蜀地区,其钱币文字与蜀本系统表现出相对一致性。
这深层次里反映的是随着雕版印刷和书籍流传,刻本文字字体具有了通行字体的性质,深刻地影响到了钱币文字的字体
风
格。
另一方面,从钱币铸造技术的角度来看,南宋时期钱币的铸造技术与书籍雕版技术之间有紧密的联系,钱币文字也直接采用了类似于刻本的字体。
从钱币文字发展史来看,南宋时期钱币文字受到刻本文字影响,采用了雕版体真书入钱文,开启了钱币文字的新时代。
摘要:
文章以考古发掘的卷烟厂、太庙巷、严官巷、中山中路等南宋临安城御街遗址为研究对象。根据南宋御街主体的用材及其规格、铺筑样式,结合文献记载,在《发掘报告》提出南宋御街用材演变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南宋御街三期嬗变的观点。南宋御街附属排水系统的营造用材与御街主体相对应,可侧面证实此规律。此外,补正了几位学者的观点。南宋御街的三期嬗变是政治上分权与集权变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体现了南宋经济发展反向促进都城道路公共设施升级的一种趋势。
摘要:散“思想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庄子关于“散”之问题的讨论,为"萧散“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哲学基础。“散”之内涵在后世的发展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东汉蔡邕"欲书先散怀抱"赋予“散”以批评意义,魏晋士人将“萧散”作为人物品评概念。有宋一 代,随着道禅哲学的流布和兴盛,"萧散”发展为具有清晰理论内涵的美学概念,不仅适用于人物品评,而且在苏轼等文人的倡导之下,亦成为重要的艺术批评概念并被广泛使用。此外,"萧散”又成为宋代文人超凡脱 俗的生活方式以及心性超越的哲思表达,文人于“萧散”的生活中涵养性 情,彰显自在、无碍的生命状态,直指清净澄明之自我本心。
摘要:在《左传》评点学史上,受《
四库全书总目
》等代表观点的影响,真德秀《文章正宗》作为第一部《左传》评点著作的价值一直被遮蔽。通过系统梳理真德秀《文章正宗》与南宋、明代、清代《左传》评点学史的关系,厘清真德秀与朱熹、吕祖谦、汤汉、唐顺之、归有光、刘祜、李廷机、方苞、林云铭、林纾、吴曾祺等在《左传》评点上的渊源,比较《文章正宗》与《文章指南》《文章正论》《古文渊鉴》等关于《左传》评点之异同,以及展现闽学派在《左传》评点学史上的重要贡献,可以进一步认识真德秀《文章正宗》在《左传》评点学史上的意义与价值。
摘要:董仲舒的著作包括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和摄其切当世施朝廷者两部分。魏晋时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的一百二十三篇被汇总在一起,是为《春秋繁露》。隋唐时期部分内容亡佚,成为十七卷本。北宋后形成了三十篇十卷本和八十篇十七卷本两个版本系统,前者见于《中兴馆阁书目》著录和胡矩收藏的十卷本罗氏兰堂本,后者见于南宋馆阁藏董某人进献本和晁公武收藏。后楼钥和胡矩合作利用胡矩萍乡刻本和潘景宪藏本相互参校,付楼钥兄江西转运使楼椝刊刻,形成江右计台本《春秋繁露》,成为后世一切《春秋繁露》的母版。
摘要:国图藏司马光《布衾铭》石刻拓片,来自夏县
司马温公祠
墙壁间的隶书石刻。夏县石刻与仅存拓片的老君洞隶书《布衾铭》摩崖石刻年代相距约六十年,但都是根据司马光的纸本隶书作品摹勒而成,然而纸本并不是这一文本的最初形态。《布衾铭》一文最初由范纯仁创作,司马光以隶书将其书写在范镇所赠的布衾上。这幅作品于是成为彼时他与范镇、范纯仁交游的见证,也成为其高尚品德的象征。布衾消失之后,司马光生前复制在纸上的《布衾铭》在其身后流传下来,成为供苏轼、赵瞻、张未等人欣赏、题咏的对象。纸本消失后,这幅作品最终以不同于历史事实的形象进入了普通士人的知识世界。
上古本《宋会要辑稿》都城建筑点校献疑
贾鸿源
摘要:通过进一步研读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宋会要辑稿》的相关卷册,并辅以其他文献所记,对《辑稿》北宋西京洛阳、东京开封部分建筑的标点断句予以订正,对正文中建筑的名称、方位、使用时间等方面存在的史实讹误,尝试予以相应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