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人工智能的出现,显现出了创造力和审美的重要性。如何培养创造力与艺术审美?
近日
“范思哲”设计师
David
受上海耀华学校邀请,为学生开设
A-Level
时尚设计课程。借此机会,外滩君与他聊聊目前中国孩子在艺术道路上还缺少什么,以及如何在基础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文末,
David也指出了
申请
艺术学校时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近年来,中国家长对孩子学“艺术”的态度,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曾经,在全球各大知名的艺术设计学院,只有非常少数的学生来自中国。
如今,全美排名第一的服装设计学院,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招收的中国学生数量已经超过韩国,成为最大的国际生群体之一。
而在就业市场上,一方面,世界各大顶尖艺术高校的毕业生,还没踏出校园,就被众多国际品牌抢着挖走;另一方面,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更多传统类型的职业,慢慢被淘汰,与艺术、审美、创造力相关的工作,会受到更多的热捧。
可是,我们的基础教育,是否为学生们进入世界顶尖艺术院校深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并帮助他们未来在竞争激烈的“艺术圈”争得一席之力,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今年9月,上海耀华学校古北校区,新开设的A-level时尚设计课程,可以说,为我们打开艺术教育的新思路。
作为老牌的国际教育品牌,耀华学校一直将艺术教育,作为其全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历年来,耀华古北校区的毕业生,陆续斩获了帕森斯设计学院、普瑞特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等众多顶尖艺术院校的offer。
这一次,学校在原有艺术课程基础上,又新增了时尚设计课程,并且力邀国际知名时尚设计大师、“范思哲”设计师——
David Leung
先生,出任耀华时尚设计总监,指导时尚设计课程的落地和实践。
时尚设计,这一听起来十分小众、前沿的课程,即使在强调全人教育的国际学校圈也并不多见;更别说,由世界顶尖时尚设计大师David Leung,亲自操刀,打破时尚行业与传统艺术教学之间的鸿沟。
世界知名时尚设计师 David Leung
外滩君采访了David Leung先生,和他聊聊这一时尚设计课程究竟有何特别之处?在艺术道路上的中国学生还缺什么?并请他为热爱艺术,希望申请顶尖艺术院校的中国学生们支招。
时尚设计大师,跨界走上讲台
在国际时尚圈,David是最早崭露头角的中国面孔。
他从事时尚行业30多年,先后在Versace, Sonia Bogner, Maska, Caractere, Joan & David, Magaschoni, Zoran, Natori等多个国际大牌时装屋担任设计师,并帮助Versace设计了以美杜莎为元素的品牌标志一直沿用至今。
跨界成为艺术老师,并不是David的首次经历。
在此之前,他曾在包括帕森斯设计学院、纽约时装学院、肯特州立大学时装学院、纽约大学等在内的全球顶尖设计学院,都担任过客席教授。
但这一次,在耀华学校教导10-13年级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学生,却是他的
首场“低龄跨界”
。
这样一位在时尚行业叱咤风云的艺术大师,会和中学生的课堂,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今年4月,David在耀华古北校区举办了一场时尚工作坊,宛若一场“预告”,我们可以从中一探究竟。
David在耀华时尚工作坊上指导学生
这场主题为“Once Upon A T-Shirt” 的工作坊,邀请了20位对服装设计、艺术创意感兴趣的学生,在David全程指导下,完成自己的时尚作品。
工作坊现场,更像一个小型时尚秀场。
十几个半身时装人体模型一字排开,裁缝剪、马克笔、A4纸、临摹纸,在桌上整齐摆放。扎满颜色各异大头针的黑色海绵,可以轻松地套在手腕处,成为小设计师们随取随用的“工具盒”。
而优雅、干练的David,作为整秀场的“总设计”,即将带来最震撼的T恤设计课程。
“最简单的白T恤,却蕴含着最无限的可能。”
一开始,David就为大家介绍了为什么选择T恤作为主题,并将T恤的简史娓娓道来:从海军内衣,到电影风潮,再到青年反叛文化, 通过不同风格的街拍照片,展示T恤的千变万化。
人台
在改造T恤的演示过程中,David熟练地按照衣领、背部、编织工艺等改造部位和环节分门别类,教授最基本改造设计的方法。
一张张设计图,铺展在学生的面前,正等着他们去创作自己的设计草图。
“用铅笔画完服装设计草图,再用肉色的马克笔涂抹脸部和四肢,可以让纸人瞬间‘活’起来。”
他把这个陪伴终身的秘诀,教授给耀华时尚工作坊的学生,希望他们也能将铅笔和马克笔,作为终身信赖的工作伙伴。
在David的指导下,学生在设计图纸上,开始尝试连贯运笔,控制笔触的快慢和深浅。
渐渐的,从基础款T恤短裤、上衣短裙套装,到连体裤、蛋糕裙、拖地长裙,设计图纸上,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称羡的服装款式。
学生们正在设计
上世纪80年代,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用反潮流的黑色震撼了时尚界,与三宅一生、川久保玲一起,掀起了第一波日本设计浪潮。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之都,现在所有人都在期待来自中国的创新创意。
在时尚行业走过了30余年,David表示,这也是为什么,自己接受陈校监(耀中耀华国际教育机构行政总裁兼校监,陈保琼博士)的邀请,参与打造时尚设计课程。
“我希望能把经验传递给更多年轻人,培养新一代的艺术青年。”
今年7月,David Leung先生还将邀请同行业的两位重量级好友,Bil Donovan先生(世界顶级插画大师、迪奥驻场艺术家)、Lisa Santandrea女士(全球知名时尚历史学者、《时尚》杂志迪奥专题讲师) ,带来兼具艺术性与实战性的
耀华时尚设计夏令营
,为更多热爱时尚设计和艺术创作的学生,拓宽国际时尚视野。
Bil
Donovan(左) 和 Lisa Santandrea(右)
艺术道路上的中国孩子,还缺什么?
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准备走上艺术留学的道路,但是他们是否都准备好了?
在David看来,
中国孩子从来就不缺乏艺术的才华,但是他们缺少一种“对自我的发现”,以及源于内心的热情和激情。
就拿刚刚结束的时尚工作坊来说,在改造T恤的实战环节中,正如David所预料的那样,“害怕失败”的学生们迟迟不敢动手。
他们有的用铅笔在衣服上打起草稿;有的拿起了剪刀,却只敢在衣服下摆,小心翼翼地剪着锯齿形… …
他担心,如果中国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往往过于追求结果,而不太会享受过程,害怕冒险、害怕失败,这也使让他们的作品更偏向保守。
倡导“用时尚,来挥洒激情,讲述故事”的David,当然不允许这样的情形发生。
David在给学生上授课
在时尚行业行走了30载后,David 相信,时尚,更是一种自我的表达方式。
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必须善于表达你自己。
“正如人们在选择到底是购买Chanel还是购买Versace的时候,他们也会思考,哪个品牌更能表现我的个性。”
退一步讲,不管你未来是时装设计师,还是时尚研究者、时尚评论家、时尚媒体编辑,或是时尚媒体从业者、策展人、造型师 ,乃至各行各业… …
对自我不断探索和表达的需要,其实是共通的。
“如果一份作品,缺少对内心世界的探索,不能有力地表达‘我是谁’或者‘我想成为谁’,它就像是食物少了味道,绘画少了色彩,时尚作品也少了它的灵魂。”
然而,在世界著名艺术院校,他接触到了很多中国的学生。
这些学生天资聪颖,也有着很好的艺术功底,却往往会受到传统的影响,或是脑海中条条框框的束缚,怯于表达他们自己的想法或感受。
因此, 他在课上一次次地提醒学生,
踏上时尚之路,第一步就是激情地思考以及承担风险。
“不要想太多,just cut it, just do it ! 我不要看到T恤,我要看到你们的设计!Think outside the box,I want you crazy! ”
穿梭在耀华工作坊的“学生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中间,David就像一个“时尚布道者”,用自己的激情,燃起学生内在的情感,引导他们通过一件件T恤的改造,去大胆讲述自己的故事。
David表示,在新学期的耀华艺术课堂上,他会从一份份具体的作品出发,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讲故事” (Storytelling)的能力。
通过对学生自我的不断发掘,用内在的激情和个性化的表达,为作品赋予灵魂。
David和参与工作坊的学生
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培养艺术?
今年9月,由David亲自打造的耀华时尚设计课程,将正式与学生见面。
据了解,学业优异、有艺术天分的19级新生,还将有机会获得耀华古北校区提供的
丰厚奖学金,最高涵盖高中段全部学费。
为了打造更专业更舒适的艺术学习空间,校园艺术设计工作室和展厅,也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改造。
用David的话来说:“这门课程,将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挖掘兴趣和天赋,找到自己的身份定位,培养自信。“
耀华艺术学习空间概念图
同时,他也提醒学生们,时尚专业是一个非常跨学科的专业,它并不像你想的那样,仅仅在桌子前做素描和设计,
“做一名时尚设计师,你必须是一个多面手。”
的确,作为一名时尚设计师,你除了要做“时装达人”,在各种织物面料、颜色和服装结构中,寻找最佳搭配,用批判性思维来创造和收集灵感;
你还要能“博古通今”,了解神话、历史和当前的文化,搞清楚时尚发展的脉络,同时还能理性分析市场趋势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想要让学生真正“驾驭”快速发展时尚行业,一门时尚设计课程,应该包含非常广泛的学习内容,比如历史与时尚,服装与社会的关系,影响时尚与服饰背后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与设计因素等。
此外,还会涉及市场营销、品牌传播和国际合作。
学生与其作品
除此之外,David认为,
要
想
培养面向未来的设计师,还要具备前沿的艺术培养理念。
传统的艺术考试题材十分单调,分为素描、色彩和速写,大多是一种对技法的考量。
然而,世界顶尖艺术院校,在招生过程中更看重的,是学生能否从客观世界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不同的流派、风格和传统中,思考如何传达某一种思想、信仰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