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去了趟南印,打算考察一下达罗毗荼(Dravidian)文明的现状。这个文明是所谓“东方”文明的源头,东西方之间的分野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
罗恩迦罗陀尊神庙里的两位僧侣在聊天
)
最早发现这个文明的地方是印巴交界处的印度河谷。论历史,它比传说中的夏朝至少早500年。论影响力,它几乎和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并驾齐驱。这个文明延续了将近1000年之后,发源于中亚大草原的雅利安人南下,将达罗毗荼人赶到了印度南方。幸亏有个德干高原,挡住了北方蛮族的脚步,这个文明这才得以延续至今。
(
达罗毗荼风格的塔门,以细节繁复,用色大胆而闻名
)
印度教是雅利安人和印度次大陆原住民共同建立的一套信仰体系,其中轮回、打坐、瑜伽、冥想、万物有灵、行善积德、因果报应等核心概念都来自达罗毗荼文明,这些概念构成了“东方”文明的核心,和来自西方的基于一神教的竞争哲学相抗衡。
(
今天的印度正因为选举而变得四分五裂,图为遗弃在海中央的一张选举海报
)
换句话说,别看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在历史上打得不亦乐乎,它们都来自中东地区,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禅宗等等则属于另一套哲学体系,它们全都来自达罗毗荼文明。
更准确地说,印度教并不能算是一种宗教,它只是印度次大陆原住民精神&物质生活方式的统称。事实上,当地人原本没有“印度教”这个词,这是信奉一神教的英国殖民者强加给当地人的。
(
古代和现代融为一体的印度城市
)
研究一下世界地图,你会发现欧亚大陆分成了三大块,可以将其视为三个“文明圈”。第一块是以西伯利亚为核心的“大北方”,一马平川但又旱又冷,向来人口稀少,是“北方蛮族文明圈”的发源地。第二块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东亚,西边有青藏高原和纳加山脉作为天险,东边一直通到太平洋,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东方文明圈”的所在地。
(
南印的卡塔卡利舞,和京剧一样相当程式化
)
第三块是以中东为核心的一神教地区,向西一直延伸到大西洋,向东一直延伸到印度,中间几乎没有天险阻挡,所以自古以来人口流动就非常频繁。要知道,中东地区是公认的人类文明发源地,我们姑且称之为“中东文明圈”。该文明被不断迁徙的人口携带着在这块土地上流动,虽然不断分化,但一神论的本质始终不变。
补充一个小细节:如果我们只看人的长相,不难发现印度(尤其是北方印度)是所谓“高加索长相”的最东端,大部分印度人其实就是黑皮肤的高加索人,而我们亚洲人在五官特征上和他们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
(
火车上坐我对面的一位印度老太太
)
插一句:印度人的黑皮肤基因源自印度次大陆上的原住民,这里是人类走出非洲之后最早定居的地区之一,至今在安达曼群岛上还能找到没被混血的祖先们的后代。可惜印度政府不让我去,我只能在飞机上俯瞰这个神秘的群岛了。
(
飞机上拍到的安达曼群岛
)
印度是这个“中东文明圈”的最东端,也是这个文明圈的异类。当一神论传到这里时,遭到了当地人的顽强抵抗。两种文明的冲突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最终却被印度人民承受并化解了,主要原因就是印度的文明程度一直领先。
(
南印的寺庙相当生活化,卡车可以随便出入
)
衡量古代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人口密度,因为古代生产力低下,粮食是最大的短板。早在2000年前,印度次大陆就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说明这块地方的生产力最发达,文明程度也最高。
正因为如此,印度很早就经历了现代社会才有的困境,那就是人口过剩所必然导致的阶级冲突和部落战争。印度人的解决方式非常有趣,他们用植物香料代替动物脂肪和蛋白质,在土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他们又用种姓制度化解了阶级矛盾,用宽容的“印度教”化解了不同信仰之间的冲突。
(
今天的印度仍然是地球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大国
)
所以,在人类第一个“千禧年”(公元元年-公元1000年)里,印度次大陆是全世界最富裕、最和谐的地区,堪称地球人的老师。唐僧之所以要来印度取经,原因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