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华泰睿思
华泰证券研究所微信公众号,致力于为投资者提供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介优质研报,并预告最新的联合调研、专题会议等活动。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冠南固收视野  ·  转债市场日度跟踪20240926 ·  5 天前  
国泰君安证券研究  ·  真正的宽货币周期开启|国君热点研究 ·  6 天前  
濮阳日报焦点  ·  深度剖析:证券与互联网金融概念全面整合梳理 ·  1 周前  
濮阳日报焦点  ·  深度剖析:证券与互联网金融概念全面整合梳理 ·  1 周前  
中国证券报  ·  面对大涨,私募这样研判!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华泰睿思

华泰 | 电新:光伏供需失衡,何时出清?

华泰睿思  · 公众号  · 证券  · 2024-09-30 07:08

正文

光伏产业链供需错配导致行业性亏损产业链出清开始由于海外各国能源转型政策力度加强,地缘冲突导致能源价格上涨提升了光伏新投项目收益率;叠加国内资本市场较为支持新能源行业,光伏产能自22年起大规模扩张,各环节均面临供需失衡。受此影响,23年以来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滑,已击穿部分头部企业现金成本,且24Q2亏损环比加剧。顶层设计驱动行业转向,多部门出台政策指引限制低端产能扩张,企业融资渠道受到限制,24H1光伏企业缩减资本开支趋势明显,多个新投产能项目宣布终止或延期生产,部分企业开始出现经营困难,我们认为光伏产业链的产能出清正在快速进行。

点击小程序查看研报原文



核心观点

光伏供需失衡,25H1有望出现有效出清信号

光伏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最具影响力的行业之一,23年产能占全球份额超80%,23年光伏上市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超1200亿元。但是,光伏指数自21年底见顶后,尽管22年中由于资本市场回暖短暂回升,至今已下跌约65%,产能无序扩张是主要原因。在光伏各环节面临供需失衡,价格持续下滑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开始出现经营困难。我们认为不同环节产能出清速度有差别,硅料、电池、玻璃环节或率先实现。我们预计部分领先企业当前现金储备仅能维持2-4个季度生产经营,25H1有望出现产能退出,是产能出清的有效信号。我们看好在技术、渠道品牌领先的企业有望穿越周期。


内外部因素共振,光伏供需错配导致亏损加剧,产业链出清开始

各国能源转型政策力度加强,地缘冲突导致能源价格上涨提升了光伏新投项目收益率,叠加国内资本市场较为支持新能源行业,光伏产能自22年起大规模扩张,23年底光伏各环节均面临供需失衡。23年以来产业链价格持续下滑,已击穿部分头部企业现金成本,且24Q2亏损环比加剧。多部门出台政策指引限制低端产能扩张,企业融资渠道受到限制,24H1光伏企业缩减资本开支趋势明显,多个新投产能项目宣布终止或延期生产,部分企业开始出现经营困难,我们认为光伏产业链的产能出清正在快速进行。


关注点1:哪些环节有望率先实现出清?

我们从启停成本、行业格局、成本曲线等方面分析,认为不同环节产能出清的速度有差别,硅料、电池、玻璃环节或率先实现:1)硅料生产资本支出强度大,生产线启停成本较高,停产检修后仍需高额维护成本,部分企业甚至缺乏基础维护手段,复产难度较大;2)电池片环节持续技术迭代,TOPCon已成为行业主流,但行业内仍存在较多PERC产能,改造难度与产能减值压力较大;3)玻璃启停成本亦较高,同时二线玻璃企业并未在前期赚取足够利润,因此现金储备并不充裕。其他环节则由于同质化程度较大,产能启停较灵活,资本支持强度较低,预计供需再平衡周期较长。


关注点2:产能出清何时出现?

我们认为25H1或出现部分领先企业产能退出产能出清的有效信号。截至24Q2末,头部主链企业表观现金储备相对充足,而部分二三线主链企业和辅材企业现金储备较为紧张。我们认为:1)部分企业现金储备充足源自对上下游占款,若供应链要求缩短账期,或造成一定影响;2)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对现金流的消耗速度较快,在不考虑企业资本支出、供应商要求缩短账期,且企业已下调开工率的保守情况下,我们预测部分企业当前现金储备仅能维持2-4个季度生产经营。


关注点3:具备什么属性的企业有望穿越周期?

24H1光伏企业业绩出现明显分化,如阿特斯、阳光电源等在海外渠道具备优势的企业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业绩表现相对韧性,我们认为这是光伏行业由成本领先转向技术、渠道品牌领先的信号。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十年发展的重点是扩产及降本,在过去有国内庞大内需增长保证的情况下,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但目前供需失衡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企业家发展思路应有转向(增加研发投入及海外渠道、产能的铺设),我们看好在技术、渠道品牌领先的企业穿越周期。


风险提示:光伏装机增长不及预期;新技术研发速度不及预期;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测算结果与实际数据可能存在差异。


正文

报告核心观点

本篇报告主要解答了市场关注的三个问题:

一、产能出清更可能出现在哪些环节我们从启停成本、行业格局、成本曲线、产能投资强度、技术变革等方面分析,认为不同环节产能的速度有差别,硅料、电池、玻璃环节或率先实现:1)硅料生产为大化工流程,资本支出强度大,成本曲线陡峭,颗粒硅降本优势显著,生产线启停成本较高,产线停产检修仍需高额维护成本,部分企业缺乏基础维护手段,产能复产可能性较低;2)电池片环节技术持续迭代,TOPCon已成为行业主流,但行业内仍存在较多PERC产能,改造难度与老旧产能减值压力较大,HJT/钙钛矿等新技术有望驱动下一轮技术变革;3)玻璃启停成本亦较高,成本控制能力差异显著,同时二线玻璃企业并未在前期赚取足够利润,因此现金储备并不充裕。其他环节则由于同质化程度较大,产能启停较灵活,资本支持强度较低,技术变革较小,预计供需再平衡周期较长。


二、产能出清有望何时出现?我们从企业现金储备与现金损耗分析,认为25H1或出现部分领先企业产能退出,是产能出清的有效信号。截至24Q2末,头部主链企业表观现金储备相对充足,而部分二三线主链企业和辅材企业现金储备较为紧张。我们认为:1)部分企业现金储备充足源自对上下游占款,若供应链要求缩短账期,或造成一定影响;2)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对现金流的消耗速度较快,在不考虑企业资本支出、供应商要求缩短账期,且企业已下调开工率的保守情况下,我们预测部分企业当前现金储备仅能维持2-4个季度生产经营,因此预计25H1或出现出清有效信号。


三、具备什么属性的企业有望穿越周期?24H1光伏企业业绩出现明显分化,如阿特斯、阳光电源等在海外渠道具备优势的企业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业绩表现相对韧性,我们认为这是光伏行业由成本领先转向技术、渠道品牌领先的信号。在过去有国内庞大内需增长保证的情况下,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但目前供需失衡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滑,企业家发展思路应有转向(增加研发投入及海外渠道、产能的铺设),我们看好在技术、渠道品牌领先的企业穿越周期,颗粒硅、TOPCon、钙钛矿叠层等新技术将持续降低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国内光伏厂商出海进程加快,海外布局逐渐从东南亚向美国本土、中东等地区转移。


本文研究有何独特性

1) 我们详细统计分析了行业扩产、停产及上市光伏企业财务报告中现金流的情况,对产能出清给出了具体时间指引,预计25H1或出现有效信号。

2) 我们认为地方政府行为有助于加快光伏周期发展,目前政策导向由支持转为限制新建产能,或将助力落后产能停产;市场认为光伏企业前期盈利积累较多,短期内或难以出现产能出清,我们则认为供给侧调整力度或较强,光伏行业盈利将会在25H1出现方向性转变。

3) 市场对于光伏各细分环节的出清节奏差异尚未有明显判断,我们认为不同环节的出清速度差异性较大,硅料、电池、玻璃环节或率先实现,且效果更显著。


内外部因素共振,光伏行业供需失衡

装机需求旺盛、电池技术迭代带来弯道超车机会、融资条件宽松、政策支持等因素驱动光伏产能大规模扩张。受益于各国能源转型政策力度加强,地缘冲突导致能源价格上涨等因素,近年来全球光伏装机实现快速增长,根据CPIA统计,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390GW,对应21-23年CAGR达44%。同时,需求旺盛导致产品价格大涨,硅料、组件价格在22年底一度达到30万/吨、2元/W,企业利润率大幅提升,其中硅料企业毛利率一度超过70%。





22年以来光伏新老企业开始大幅扩产我们认为:1)较高的项目收益率;2市场对新能源行业接受度较高3)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给予土地优惠、税收减免、设备补贴等支持政策主要驱动力。以晶科能源为例,根据公司23年可转债募集说明书,相关投资项目预计内部收益率(税后)分别为18.83%、18.92%、21.73%、22.68%(详见图表4),经济效益良好。资本市场亦给予了充分的融资支持,光伏企业采取IPO、可转债、定增等方式进行多轮大量融资,根据CPIA统计,2022年光伏企业在A/H股资本市场使用权益融资方式募资1661.87亿元,同增57%。同时,对于地方政府,投资光伏项目符合国家双碳战略、能够大幅提升当地GDP水平、获得稳定税收、解决当地就业,因此纷纷给予光伏企业各项支持政策,包括代建厂房、机电等设施,给予新建项目设备购置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





受上述驱动力影响,光伏产能自22年起大规模扩张。我们选取了7家19年前上市的光伏主产业链代表公司,其21-23年资本开支CAGR为63%(19-20年增长率仅22%)。根据CPIA统计,22-23年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环节公告扩产产能600+万吨/1200+GW/1500+GW/1400+GW。




大幅扩产后,光伏行业面临供需失衡根据CPIA统计,23年全球已建成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能分别为245.8万吨/974.2GW/1032GW/1103GW,其中中国产能全球占比93.6%/97.9%/90.1%/83.4%,考虑到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为390GW,光伏行业已面临供需失衡。


价格快速下跌,产业链出清开始

产业链价格下跌,盈利承压

23年以来产业链价格普遍下滑,已击穿部分头部企业现金成本。由于光伏行业供需失衡,23年以来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以硅料环节为例,根据PVinfolink数据,2023年硅料价格大幅下滑超70%,24年以来硅料价格延续跌势,从24年初至9月25日再度下滑38%至40元/kg(含增值税)。根据大全能源24年半年报披露,公司二季度多晶硅单位现金成本为40.16元/kg,当前硅料价格已击破头部企业现金成本。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均跟随硅料持续下跌,其中隆基绿能表示硅片价格自24Q2已经持续跌破成本,甚至跌破现金成本。






24Q2企业亏损情况加剧,短期盈利难扭转,资产负债率环比上升24Q2产业链价格加速下滑,叠加存货跌价、设备减值压力提升等因素,24Q2产业链多数企业亏损加剧。由于光伏行业签单有一定时间前置,从24H2新签订单价格来看,产业链盈利能力短期或难扭转。受到亏损加剧、前期扩产资本开支以及主动增加借款补充流动性等因素影响,产业链企业24Q2资产负债率环比上升,或将导致偿债风险增加。




多部门出台政策限制低端产能扩张

多部门出台政策限制产能扩张地方政府改变光伏招商引资行为在光伏供需错配日趋加重的情况下,相关主管部门对光伏行业结构性过剩已形成充分认识,对产能扩张的审核与管控逐步趋严。5月17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指导下,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组织召开《光伏行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提出鼓励行业兼并重组,畅通市场退出机制。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到,合理布局硅、锂、镁等行业新增产能,新建多晶硅、锂电池正负极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6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明确起草单位起草的政策措施,没有法律、行政法规依据或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含有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选择性、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等内容。6月20日,国家能源局表示将会同相关部门组织行业协会适时发布产业规模、产能利用率和市场需求等信息,合理引导光伏上游产能建设和释放,避免低端产能重复建设,持续提升光伏技术创新能力。7月9日,工信部就《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相比2021版文件,对现有项目与新建与改扩建项目在投资门槛、技术指标、能耗标准等方面提高了准入标准。顶层政策定调叠加前期地方政府参与的一些光伏项目出现亏损之后,地方政府对光伏产业的招商引资模式大幅改变,支持性政策退坡。



融资新政发布,多家公司融资进度放缓

融资新政发布,多家公司取消IPO或定增。2023年8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表示将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对于大市值上市公司的大额再融资,实施预沟通机制,关注融资必要性和发行时机,引导上市公司合理确定再融资规模,严格执行融资间隔期要求。2024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人民银行后续将优化金融资源投向,引导金融机构科学评估风险,约束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融资供给。在融资新政发布后,中润光能、润阳股份、一道新能等企业终止IPO,天合光能、晶科能源、金刚光伏等企业终止定增。




产能增速放缓,部分企业停产或退出

光伏企业资本开支下降,产能增速趋缓。由于光伏各环节亏损较严重,融资渠道受限,各企业开始缩减资本开支,24Q2光伏主产业链代表公司资本开支同比下降23%。由于部分资本开支用于支付前期款项,该数据有一定滞后性,目前新增产能建设基本暂停。根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统计,24H1硅料、硅片、电池片和组件扩产规模分别为20万吨、165GW、175.8GW、136.2GW,同比下降74%、63%、71%、72%。




多家光伏企业公告终止或延期生产项目。根据CPIA统计,截至24年7月,超过20个项目已宣布终止或延期。其中多家跨界厂商由于规模小、研发技术积累有限、成本控制能力不足,选择终止或延期产能建设。



部分企业开始破产重整。由于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跌,行业开工率下降,部分企业停工停产,面临持续现金流出。龙头企业前期实现盈利积累,且筹集资金的渠道较多,而规模较小的企业填补资金缺口的方式较少,可能无法清偿到期债务,被迫进行破产重整。24年以来,已有爱康科技、中利集团、东旭蓝天等多家光伏上市公司被ST,其中爱康科技21-23年累计亏损超20亿元,24年6月陆续关停湖州、赣州、苏州基地,8月12日被摘牌退市。


龙头企业面临大额旧产能计提损失。2023年,PERC电池效率接近理论极限且降本空间有限,TOPCon电池转换效率及生产成本持续改善,市占率稳步提升。由于小尺寸PERC电池产能不具备技改价值,大尺寸PERC电池产能技改性价比低于新建产能,行业P型产能面临较大计提减值压力。龙头企业P型产能规模较大,计提减值损失较高,其中通威股份、隆基绿能、晶澳科技23年分别计提固定资产减值损失43.91、15.86、12.92亿元,较2022年大幅提升。



硅料、电池、玻璃环节或率先实现出清

我们从启停成本、行业格局、成本曲线、产能投资强度、技术变革等方面分析,认为不同环节出清的速度、有效性有差别,硅料、电池、玻璃环节或率先实现出清1)硅料生产属大化工流程,资本支出强度大,成本曲线陡峭,颗粒硅降本优势显著,生产线启停成本较高,产线停产检修仍需高额维护成本,部分企业甚至缺乏基础维护手段,此类产能复产几无可能;2)电池片环节技术持续迭代,TOPCon已成为行业主流,但行业内仍存在较多PERC产能,改造难度相对较大,老旧产能减值压力较大,HJT/钙钛矿等新技术有望驱动下一轮技术变革;3)玻璃启停成本亦较高,成本控制能力差异显著,同时二线玻璃企业并未在前期赚取足够利润,因此现金储备并不充裕。其他环节则由于同质化程度较大,产能启停较灵活,资本支持强度较低,技术变革较小,预计供需再平衡周期较长。



硅料:产线启停成本较高、成本曲线陡峭、资本支出强度大

硅料新建产能规模较大。根据各公司公告扩产计划测算, 24/25年全球硅料名义产能或将达到396/467万吨,同比增长55%/18%。考虑新建产能爬坡进度,我们预计24/25年硅料有效产能或将达到300/400万吨。



新建产能推迟建设或投产,存量产能出现关停或减产。由于多晶硅价格持续下跌、新产能N型料占比较低,新建产能开工即亏损现金流,叠加企业现金紧张,硅料企业纷纷推迟投产进度。根据SMM统计,截至24年6月,多个新建项目已推迟建设或生产,总产能达到126.5万吨;多个投产项目已关停或减产,总产能为46.5万吨。





库存维持高位,月度排产持续下降。硅料生产具有连续性优势,停产将面临较高的启停成本和维护成本,故厂商轻易不愿停产,但下游需求无法匹配,24Q2硅料已明显累库。考虑到硅料价格已跌破头部企业现金成本,叠加库存压力增大,部分企业被迫停产检修,8月多家硅料企业集中检修,行业月度产量达到本年新低。根据硅业协会测算,24年8月国内多晶硅产量为12.97万吨,环比下降6%,考虑到部分企业有提产、复产计划,预计9月多晶硅产量为13.5万吨,环比小幅上涨。




启停成本较高,停产与待建产能开工可能性低。硅料生产流程复杂,还原炉停产检修需要经过高温冷却、气体置换、炉体清洗等操作,而重新启动时,氯氢化、精馏提纯、尾气处理环节需实现高温高压状态,单次启停成本达千万人民币。若停产时间较长,罐区面临含氯气体泄漏,可能导致安全事故,停产维护期间需要进行吹扫排空、氮气保护等,进一步提高复工成本,考虑到头部企业名义产能可满足市场需求,硅料价格或将长期磨底,我们预计已停产项目复工可能性较低。考虑到国务院办公厅《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提到,新建多晶硅项目能效须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叠加硅料扩产周期较长(建设周期12-18个月,爬坡周期3-6个月),我们预计待建产能开工可能性也较低。


成本曲线陡峭二线企业成本较头部企业高1万元/吨,25H1有望逐步出清。目前硅料环节成本梯队明显,一线企业或凭借新技术在耗电量占据优势,或通过改良生产工艺、提升设备效率、回收能量等方式降本提效。而二线企业可能由于产能不达标或品质不稳定,成本较一线企业至少高1万元/吨。当前N型致密料价格约4万元/吨(含税),我们根据电力、工业硅等生产要素价格测算,头部企业边际现金成本线(不含税)约为4-4.5万元/吨。二线企业或面临1-1.5万/吨的现金亏损(2-2.5万/吨的利润亏损)。硅料的资本支出强度大,每万吨投资额约为7-8亿元。大多数二线企业并未享受22年的盈利高点,资金相对紧缺,只能选择停产检修,而长期停产将进一步提高复产成本,最终导致企业彻底退出市场。根据硅业协会统计,截至24年9月已有14家企业处于检修状态,我们认为二线企业生存压力较大,有望25H1逐步出清。



电池片:技术持续迭代,PERC产能减值压力较大

电池片新建产能规模较大,TOPCon电池成为市场主流根据各公司新建产能规划与实际产能爬坡情况,我们测算24年全球电池片规划产能为1477GW,其中包括了各家公司宣告由PERC技术改造为TOPcon技术的产能。从技术类型来看,TOPCon电池已取代PERC电池成为市场主流,21-23年TOPCon电池市场占比分别为2%/8%/23%,我们预计24年TOPCon电池市场占比将超过60%。




TOPCon大规模扩产导致溢价消失,龙头与二三线企业开工率分化明显。TOPCon电池在出货占比不高时可凭借性能优势维持较高溢价,随着23Q4各厂商TOPCon电池扩产项目陆续建成爬产,同质化竞争加剧,TOPCon电池溢价持续下降,盈利能力由正转负,当前部分企业面临投产即亏损的情况。部分电池厂选择停产或下调开工率,根据PVinfolink统计,电池企业平均开工率从4月的69%下降至8月的59%。龙头企业凭借性能与规模优势,8月开工率维持65%以上,而二三线企业开工率已不足45%,部分产线已连续多个月停产,复工期持续延后。






PERC产能技改升级性价比不,减值压力较大,电池环节或将较快实现产能出清由于电池片生产设备基本实现国产化,PERC与TOPCon电池产线设备投资成本逐渐下降,且差距明显收窄。同时PERC产能由于厂房空间、设备适配问题,技改性价比大概率低于新建TOPCon产能。根据SMM统计,截至2024年8月国内TOPCon电池产能已达到770GW以上,完全覆盖下游需求,我们判断PERC电池产能技改可能性较低,减值压力较大,有望25H1实现出清。




电池片企业间资金与技术实力差异较大,跨界新进入者与二三线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由于电池片技术变化较大,因此存在弯道超车可能,跨界企业依靠资本支持入局多选择电池行业,并且积极选择TOPCon、BC、HJT等新技术。但跨界新进入者由于资金储备与技术积累存在不足,在产业链价格持续下行的背景下,普遍面临较大经营压力,目前已有多家跨界新入者选择退出。头部企业凭借深厚技术积累,通过降低金属复合、提升钝化性能、改善硅材料体寿命等实现效率提升,叠加0BB、银包铜等技术实现成本降低,有望拉大与二三线企业的成本差距。



光伏玻璃:成本曲线陡峭,启停成本高

光伏玻璃规模效应显著,成本曲线陡峭。规模效应主要体现为1)能耗成本,以福莱特2022募投项目为例,天然气、石油和电费构成的能耗成本占整体生产成本的50%,头部企业大窑炉比例高,能够降低单吨能耗;2)直接材料成本主要体现为大规模采购能够实现较低采购价格与单吨运费、高良率实现材料损耗减少以及头部企业部分材料自供优势;3其他费用,包括人工成本、物流成本及折旧摊销等其他制造成本。在此基础上,头部企业规模优势显著,行业成本曲线陡峭。


双龙头格局稳定,龙头毛利率优势显著根据卓创资讯,截至2024年8月,信义光能+福莱特在产产能占行业总产能的40%。龙头企业毛利率水平领先,信义光能和福莱特24H1光伏玻璃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21.5%、24.7%,而二线企业毛利率平均水平仅为9.3%。





存量小窑炉占比22%供需错配背景下头部企业有望保持利润空间近年新投产能中千吨以上大窑炉占比有所提升,但截至2024年8月末,光伏玻璃在产产线中800t/d以下的窑炉占比为21%。2023年5月工信部、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光伏压延玻璃产能风险预警的有关通知》,要求对在建光伏玻璃项补充产能置换手续,无实质性工程量项目开展风险预警;2024年6月,工信部发布《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删除“光伏玻璃不需要产能置换”表述。考虑到政策限制趋严,叠加行业供需错配,二三线企业储备的千吨级产线投产进度不确定性增加,头部企业仍然有望维持利润空间。




光伏玻璃资本投入强度大连续生产属性,启停成本高。以福莱特2022年规划年产75万吨光伏玻璃产能为例,光伏玻璃单座1200t/d窑炉投资额约12亿元(1.2-1.3亿元/GW),资本投入强度较高,同时需要通过严格的监管审批、建设周期较长。光伏玻璃产线要求长时间连续运行,不能中途停止。若产线断电降温,液态材料将凝结为固态附着在设备上。若产线冷修或关停,需要更换耐火材料,包括玻璃熔窖、成型机、退火炉等,新产线启动也需要重新加热和调试,启停成本较高,减产冷修决策较其他环节更为慎重。




光伏玻璃供需错配价格下跌,行业联合减产冷修。23年以来光伏玻璃有效供给持续释放,而组件端由于产能过剩盈利承压,自24Q2起排产走弱,光伏玻璃价格随之持续下跌。24年7月以来,光伏玻璃行业通过扩大冷修规模、联合封窑口减产、推迟新窑炉投产等方式降低供给。从目前各公司在产产能规模来看,龙头信义光能和福莱特、以及优质浮法玻璃制造商旗滨集团和南玻,平均窑炉大小领先,产能规模优势明显,有望在成本端与其他企业保持可观差距。我们预计随着后续行业亏损幅度加剧,行业冷修规模进一步扩大,行业尾部产能及高成本小窑炉的低端二三线产能有望率先退出。




其他环节由于成本曲线差异不大、资本投入强度低、启停成本低等原因,我们预计供需再平衡周期较长,我们以硅片、组件例。


硅片:同质化严重,产能停开灵活

硅片产能同质化产能快速扩张。20年起设备公司推动长晶自动化,导致工艺know-how在行业中快速传开,降低了硅片行业的技术壁垒。此前硅片环节为隆基、中环双寡头格局,盈利性较好。技术壁垒的降低吸引了诸多跨界玩家和上下游企业进入,硅片产能已连续5年处于持续过剩的状态。根据各家硅片厂商的扩产计划,我们预计24/25年全球硅片名义产能达1262/1560GW。



硅片价格持续下跌,24年以来处于亏损状态。上游硅料降价叠加硅片环节供需错配导致硅片价格持续下跌,硅片单瓦盈利逐渐下滑,24年以来亏损加剧。24年8月27日,隆基绿能与TCL中环宣布上调硅片价格,其中隆基绿能N-G10L/N-G12R报价分别为1.15/1.3元/片,较上次报价上调5分/片,我们认为对涨价幅度及持续性不宜期待过高,实现供需再平衡前硅片价格或仍将低位磨底。




开工率持续下滑,厂商分化明显尽管产业链过剩情况愈演愈烈,之前投建的产能仍在逐步释放,行业月产能已接近100 GW。需求端并未匹配,行业大幅累库后,开工率已下滑至57%,月产量由24年初的高点70GW下滑到8月的54GW左右。分公司来看,数月以来主流硅片企业的开工率发生了明显分化,龙头厂商开工率维持较高水平,主要系硅料采购成本与非硅成本具有规模和技术优势,二三线企业由于现金储备有限,开工率明显低于龙头企业。





硅片环节成本差异较小,启停成本低,供需再平衡周期相对较长。硅片成本可分为硅料成本和非硅成本,各厂商外购硅料成本相似,而非硅成本包括坩埚、热场、金刚线、折旧等,在总成本中占比较小,降本空间有限,各厂商综合成本差异较小。硅片工厂往往由数千台单晶炉组成,各单晶炉生产彼此独立,降低开工率较为灵活,而重新启动时只需做炉体清洁、热场更换等动作,启停成本不高。因此需求景气时,会有较多复产产能打压盈利,预计硅片环节盈利仍将在低位徘徊,供需再平衡周期较长。


组件:资产开支强度较低,开工率灵活

组件资本开支强度较低,同质化严重,名义产能错配持续时间较长组件环节生产线设备已经全部实现本土化,资本开支强度较低。根据CPIA,2023年组件设备投资成本为0.57亿元/GW,而同期PERC/TOPCon/异质结电池设备投资成本分别为1.42/1.55/3.51亿元/GW。由于技术门槛不高,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名义产能长期过剩。根据各家组件厂商的扩产计划,我们预计24/25年组件名义供需错配程度或将加剧。



组件扩产周期短,开工率灵活,行业开工率长期处于40%-80%区间内波动。组件扩产周期较短,且产能利用率弹性较强。根据爱旭股份增发问询函(24年5月13日),组件环节扩产周期为3-6个月,而硅片、电池环节为6-9个月,硅料长达1-2年。叠加组件资本开支强度较低,折旧负担较小,光伏企业倾向于多扩组件产能。根据SMM统计,产线开工率可以根据下游需求灵活调整,国内光伏组件行业开工率长期处于40-80%区间内波动。



头部与二三线企业开工率分化加剧。国内组件企业开工率分化加剧,根据PVInfoLink统计,24年8月国内TOP10组件企业开工率为68%,而其他企业开工率仅为26%,头部企业资金储备、成本管控和渠道拓展优势显著,开工率仍维持较高水平,但需注意的是,头部组件企业有近10家之多,组件市场竞争格局仍不够集中,纯组件环节难有盈利。



组件价格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供需再平衡难度较大。2023年以来,由于供需错配,组件价格持续下跌。截至24年9月25日,PERC/TOPCon/HJT组件价格分别为0.73/0.75/0.88元/W,较23年初下跌59%/59%/56%。对于一体化企业来说,其盈利能力往往来自上游环节沉淀,单组件环节长期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对厂商盈利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企业更看重的是组件环节可以消化自身的上游产能及做大营收规模,组件环节供需再平衡难度较大。




25H1有望出现有效出清信号

部分企业现金储备仅可维持2-4个季度生产经营

头部主链企业资金储备相对充足,部分二三线主链企业和辅材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风险。考虑到仅分析企业现金储备不够全面,我们充分考虑短期借款、上下游占款、银行借款等因素进行分析。我们把【企业现金储备】定义为“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此外为了分析短期负债的影响,定义了【考虑短期负债后的现金储备】。考虑龙头企业有能力凭借其在产业链的优势,占用上下游资金,我们还根据“应收票据及应付账款+合同资产-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同负债” 测算【考虑上下游占款情况后的现金储备】。


1) 对于头部主链企业,表观现金储备相对充足。主要系充分受益于前期的盈利高峰期,现金储备较多,以及产业链话语权较强,占用了大量上下游账款。同时企业间差异较大,主要源于战略出现了较大差异化:部分企业选择收缩规模,放弃市占率,增加回款,表现为现金流好转,而部分企业则趁机抢占市场,表现为现金流流出。

2) 对于部分二三线主链企业,面临资金短缺风险。由于前期现金储备有限,且仍需支付前期资本支出,已经面临考虑短期负债后现金储备为个位数或为负的情况,若无法获得银行借款或资本融资支持,或有流动性风险。

3) 对于辅材企业,现金流长期被主链企业占用辅材企业本身经营风险不高,其风险主要在于应收账款,其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常常大于本身现金储备,若下游企业出现坏账,或有较大幅度的不利影响。


部分企业24Q2开始积极回笼现金流。不断下滑的产业链价格使得光伏企业积极进行资金回笼,这对企业规模、供应商管理等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其中24Q2通威股份、晶澳科技、天合光能、阿特斯等头部企业实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由负转正,其中天合光能24Q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约42亿元。


考虑上下游占款后的现金储备持续下降,可能并不表示流动性变差我们观测到光伏领先企业的战略出现了较大差异化,部分企业仍在逆势抢占份额,考虑上下游占款情况后的现金储备持续下降,这可能并不表示企业流动性变差,反而意味着该企业有较强的产业链话语权。我们观测到部分行业供应商在收缩中小客户账期的同时,为了保持自身营收规模,给予领先企业较长账期,促进现金流往领先企业聚集,使其陷入流动性危机的风险降低。


测算部分企业2-4个季度内或将耗尽现金。我们根据24Q2企业经营情况预测单季度现金损耗速度,在不考虑企业资本支出、供应商要求缩短账期,且企业已下调开工率的假设情况下,我们以目前产业链价格测算企业单位现金流亏损情况,结合企业单季度出货量,测算企业单季度现金损耗水平。以企业A为例,我们测算单瓦现金亏损为8分,结合单季度出货量约为27GW,测算单季度现金损耗约21亿元。根据企业24年6月底考虑短期负债后现金储备,我们预测部分企业仅能维持2-4个季度生产经营,因此25 H1光伏行业或出现有效出清信号。



行业属性由成本领先转向技术、渠道品牌领先

24H1光伏企业业绩出现明显分化,例如阿特斯、阳光电源等在海外渠道具备优势的企业在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业绩表现相对韧性,我们认为这是光伏行业由成本领先转向技术、渠道品牌领先的信号。中国光伏产业在过去十年发展的重点为扩产与降本,在过去国内需求增长较快的情况下,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但站在当下,行业供需失衡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滑明显,企业家发展的思路应有所转向(即增加研发投入及海外渠道、产能的铺设),我们看好在技术、渠道品牌领先的企业穿越周期。


光伏新技术降本增效,技术领先助力穿越周期

光伏行业周期性明显,但成长性亦不容忽视。行业成长性不止来自下游需求的增长,更来自降本增效的新技术红利,如硅料、电池片等环节的技术差异体现为陡峭的成本曲线。我们认为颗粒硅、TOPCon、钙钛矿叠层等新技术将持续降低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我们看好技术领先企业穿越周期。


硅料:颗粒硅电耗优势明显,品质大幅提升

西门子法温度高电耗大,流化床法产颗粒硅综合降本10/kg以上目前行业内有两种生产多晶硅的路线,即改良西门子法制取棒状硅和流化床法制取颗粒硅。改良西门子法为主流工艺,主反应温度高达1050-1100℃,得率低,配套装置多,该工艺尾气成分复杂分离难度大,因而电耗成本和折旧成本较高;而流化床工艺操作温度仅为650-700℃,且可以持续上下加料,可连续生产数月,反应面积大,转化效率高达95%。据我们测算,流化床法生产颗粒硅综合电耗较西门子法低35-40kWh/kg,在电价0.35元/kWh的情况下可降本10元/kg以上。而此前颗粒硅存在的金属杂质、氢跳等品质问题也有显著解决,目前下游使用比例已提到较高水平。(详见华泰电新22年5月8日发布《颗粒硅:成本领先,穿越周期》)


电池:TOPCon率先兑现新技术红利,钙钛矿叠层空间广阔

TOPCon实际效率表现有差异,领先企业将获得更高市占率TOPCon电池产能在23-24年迅速增产,名义产能亦供过于求,其技术路线核心差异在于隧穿氧化层和掺杂多晶硅的制备,目前主流制备方法为LPCVD和PECVD,目前LPCVD凭借其工艺更成熟的优势占据了更多的出货量,其中晶科能源24H1 N型TOPcon组件出货占比达到80%以上,实现行业领先。同时凭借其技术领先的优势,仍在山西基地大幅扩产。不同于市场认为TOPCon电池成本效率差异不大,我们认为TOPCon电池或将率先兑现新技术红利,技术领先企业将获得更高的市占率。



钙钛矿叠层空间广阔钙钛矿电池理论极限效率及实验室提效速度均远高于晶硅,但目前尚无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我们认为在资本加持下,钙钛矿产业化进度正在大幅加快,其中钙钛矿叠层电池与现有产线有一定兼容,有望率先实现量产。产业进度方面,24H1协鑫光电在1.71 m²的面积上创造了钙钛矿叠层组件稳态效率26.36%的新纪录,其钙钛矿光伏组件1GW项目已开工,有望25年投产;极电光能、纤纳光电GW级产线有望24年内投产。


海外装机需求延续增长,出海领先企业或将实现高盈利

能源结构转型、组件价格下跌、政府补贴政策等因素驱动海外市场需求旺盛

1)美国:美联储降息落地,叠加IRA补贴、光伏系统成本下降,预计24年新增装机40GW,同增23%24年9月,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我们测算或将提升光伏电站资本金IRR 25个基点,考虑到美国或进入降息通道,有望持续提升光伏经济性,叠加IRA补贴可持续性较强、光伏组件价格下跌,或将提振光伏装机需求,我们预计24/25年美国新增光伏装机40/48GW,同增23%/20%。


2)欧洲:短期受传统能源价格下降、组件累库拖累,长期受益于能源转型目标。今年欧洲市场由于传统能源价格回落,终端光伏项目装机积极性走弱,导致组件库存压力累积。24年9月,欧洲中央银行宣布降息25个基点,为本轮货币政策周期第二次降息,叠加各会员国对2030年净零碳排目标达成集体共识,欧洲市场长期需求有望实现增长,我们预计24/25年欧盟新增光伏装机60/70GW,同增7%/17%。


3印度能源转型目标政府补贴政策有望驱动光伏装机高增根据印度2022-2032年国家电力计划,预计26-27年光伏累计装机186GW,而23年底仅为73.3GW,新增装机空间较大。24年2月,印度出台PM Surya Ghar 总理光伏家庭计划,计划未来投入7500亿卢比(90亿美元)用于屋顶光伏补贴,有望提升印度光伏装机需求,我们预计24/25年印度新增光伏装机20/25GW,同增100%/25%。



美国市场价格较高,盈利能力更优。由于贸易壁垒、本土产能有限,美国组件市场拥有高溢价。根据PVinfolink统计,9月18日美国TOPCon组件价格为0.28美元/W,分别较欧洲、印度高0.17、0.18美元/W。较高价格使得主要企业的海外业务毛利率高于国内市场。




欧美印光伏贸易保护升级,本土化政策明显。国内光伏产业链技术、成本优势显著,海外光伏制造业面临较大冲击。为改变这一现状,19年至今,欧洲、美国、印度等国家地区纷纷出台政策限制进口中国组件、补贴本土制造,希望通过政策手段促进本国光伏产业发展。24年5月,美国商务部对来自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的光伏电池重启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6月,美国对东南亚光伏组件关税豁免到期。根据SMM统计,中国企业已逐步下调东南亚组件开工率,6月产量为1.3GW,环比下降45.8%。在此背景下,国内光伏企业后续有望将产能向美国本土、中东、东南亚(非双反四国)等地区转移。



国内光伏龙头积极推动美国、中东、东南亚(非双反四国)产能建设1)美国:隆基绿能5GW合资组件产能24H1已投产;晶科能源1GW扩建产能稳步推进,且400MW旧产能已获得IRA补贴;天合光能5GW产能预计24H2投产;阿特斯5GW组件产能23年已投产,5GW电池产能预计25年投产;晶澳科技、博威合金规划产能处于推进中。2)中东:钧达股份阿曼一期5GW电池合资产能预计25年投产,晶科能源沙特10GW电池、组件合资产能预计26年投产,TCL中环、天合光能也布局中东产能。3)东南亚(非双反四国):中润光能老挝5GW电池产能23年已投产,横店东磁印尼3GW电池产能今年7月已投产,天合光能印尼1GW电池、组件产能预计24H2投产。



风险提示

光伏装机增长不及预期

近年来全球光伏装机保持较快增长,若光伏装机增长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行业竞争加剧与盈利能力恶化,影响产能出清进度。


新技术研发速度不及预期

新技术研发有助于推进落后产能退出,若新技术研发速度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不利于产能有效出清。


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海外市场拓展有助于出海领先实现较高盈利能力,若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可能导致盈利水平持续承压。


测算结果与实际数据可能存在差异

本文测算部分公司单季度现金损耗速度,可能存在测算结果与实际数据存在差异的风险。


相关研报

研报:《电力设备与新能源: 光伏全球巡礼中国篇:供需失衡,何时出清》2024年9月28日

申建国 分析师 S0570522020002

边文姣 分析师 S0570518110004 | BSJ399

周敦伟 分析师 S0570522120001 | BVE697


关注我们


华泰证券研究所国内站(研究Portal)

https://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国内机构客户


华泰证券研究所海外站

https://intl.inst.htsc.com/research 

访问权限:美国及香港金控机构客户
添加权限请联系您的华泰对口客户经理

免责声明

▲向上滑动阅览

本公众号不是华泰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公众号仅供华泰证券中国内地研究服务客户参考使用。其他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公众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且若使用本公众号所载内容,务必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解读。华泰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公众号的行为而将订阅者视为华泰证券的客户。

本公众号转发、摘编华泰证券向其客户已发布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及观点,完整的投资意见分析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研究报告内容为准。订阅者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可能会因缺乏对完整报告的了解或缺乏相关的解读而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如需了解完整内容,请具体参见华泰证券所发布的完整报告。

本公众号内容基于华泰证券认为可靠的信息编制,但华泰证券对该等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效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对证券价格的涨跌或市场走势作确定性判断。本公众号所载的意见、评估及预测仅反映发布当日的观点和判断。在不同时期,华泰证券可能会发出与本公众号所载意见、评估及预测不一致的研究报告。

在任何情况下,本公众号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订阅者不应单独依靠本订阅号中的内容而取代自身独立的判断,应自主做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订阅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对依据或者使用本公众号内容所造成的一切后果,华泰证券及作者均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公众号版权仅为华泰证券所有,未经华泰证券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翻版、复制、发表、引用或再次分发他人等任何形式侵犯本公众号发布的所有内容的版权。如因侵权行为给华泰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泰证券保留追究一切法律责任的权利。华泰证券具有中国证监会核准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经营许可证编号为:91320000704041011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