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粥左罗的好奇心
文章不多,每一篇都值得你看。欢迎进来坐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OSC开源社区  ·  2024: 大模型背景下知识图谱的理性回归 ·  昨天  
程序员的那些事  ·  成人玩偶 + ... ·  2 天前  
程序员的那些事  ·  李彦宏自曝开源真相:从骂“智商税”到送出“史 ... ·  3 天前  
程序猿  ·  问问DeepSeek,你和ChatGPT谁厉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粥左罗的好奇心

边界感,是成人世界里不可或缺的善良

粥左罗的好奇心  · 公众号  ·  · 2021-01-31 21:01

正文

112


作者 l 珞逸

来源 l 社会学了没 (ID: socialor

分享 l 粥左罗的好奇心(ID:fangdushe007)



你好,我是粥左罗。

我们常说,人与人最好的关系,是熟不逾矩。不把自己当外人,很容易引发社交灾难。

保护好自己的边界 ,不侵犯他人边界, 可以说 社交乃至所有关系 中, 最重要的两件事情。


不久前,曾有博主在微博发起投票“恋爱中该不该管对象”。


4.2万人投“点到为止,听不听是ta的事”,1.9万人投“该。 忍不住想为对方好”,1.3万人投“看情况,不要双标就行”,只有6056人投“不该,大家都是独立的个体”。


其实,这种 “忍不住想为对方好” 的“管”,往往是引发恋爱矛盾的导火索。



人际交往中,总有一些瞬间让你感到不舒服。 可能是不断被朋友、同事要求“帮忙做一件小事”;可能是家人、亲戚对你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评判甚至干预……


无论是感到“好像谁都可以支使我”的愤怒,还是为被别人“为你好”的控制所痛苦,其实都因为—— 我们的个人边界被侵犯了。


问题来了,强调“个人边界”等于“太过自我”吗?




01


不要混淆“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为什么总有人理所应当地“麻烦”别人?


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把以下两种社交类型混为一谈。


心理作家风墟曾把社交分为两种,一种是 “共情社交” ,是指为了获得情感联结与情感体验,打发无聊,或是有共同的兴趣等而产生的社交行为,这种社交不涉及利益交换。


另一种则是 “功利社交” ,它有两个基本前提: 一是“有效”信息的交互传递,二是较为“对等”的价值水平,其根本目的就是能够从对方那里获得一定的利益或是得到帮助。


但我们经常遇到的情况是, 有一些人认为他的“共情社交”的朋友为他做那些“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是理所应当的。


小茹在国外读书,她的很多朋友常常找她帮忙代购,她也不好意思开口要“代购费”; 瑞瑞大学的专业是英语,因此她时常要帮助亲戚的孩子写英语作文; 王云是设计师,她就常常要面对朋友提出的“顺手”做图、修图的请求。


面对这些突破个人边界的请求,很多人的处理方法是“忍耐”,因为害怕破坏关系,所以“这一次就答应他算了”。


但是,一味妥协只会带来更多感情绑架。


日剧《我们无法成为野兽》中的女主深海晶,就是一个无法拒绝别人“麻烦”的好人。


工作能力强、脾气也好的深海晶在公司把自己的事情做得井井有条,从不给同事和老板麻烦。 这样的“懂事”没得到夸赞,反而是同事更为变本加厉的“麻烦”。



每天第一个到公司的是她,帮老板订机票酒店打杂的是她,帮同事改看不懂的文件的是她,替人打圆场说好话的还是她……她每天要做太多不属于自己的工作,像女超人一样超负荷运转,却一直没有勇气拒绝领导的工作任务。



真实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深海晶”,懂事、善良、勤恳,可工作和生活却被过多的“麻烦”拖到深陷泥潭。


这种情况下,分清“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 建立个人边界,提升自我价值,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交圈子,反倒能够帮助我们减少无效社交 ,在当下的商业社会建立更多“不功利”的人际关系。


正如《我喜欢这个冷酷直白的商业社会》一文中作者对商业化的理解: 商业带来信任,带来效率,也带来温情。


“因为商业,我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别人的依赖和求助,我不必因为什么目的而去接近人,因而能更无挂碍地选择朋友,做种种放松的、纯粹的、不功利的交往,感受更多的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抚慰。”




02


“为你好”是一种绑架



对身边人“以爱为名”的“控制”,是另一种侵犯“个人边界”的表现。


《奇葩说》曾有一期辩题是,“如果能为孩子一键定制完美人生,你要定制吗?


傅首尔在期间说道:


“在我还是 个小女孩的时候,我的关键词就被设置为‘争气’。 从此‘优秀’就是我人生中唯一的目标。 天资也不高,谁累谁知道。 我早婚早育,特别早结婚,因为我必须得按照(妈妈定好的)谱过我的人生。 我变成现在的我,我妈特别高兴。


她照着母亲定制的“完美人生”走到现在,最高兴的是她妈,却不是她。



类似的“控制”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张靓颖就曾遭遇过这样“为你好”的控制。 在张靓颖公布婚讯后,她妈妈张桂英便立即发公开信反对女儿婚事,并接受媒体采访,对女婿冯轲提出多项“指控”。


张桂英指出冯轲在交往期间骗张靓颖已离婚,还侵吞俩母女的公司股份。 公开信发出后,很多评论都站在张桂英角度说: 孩子啊,妈妈会害你吗?


“妈妈会害你吗? ”这样的舆论声音却忽视了,无论张靓颖和冯轲之间感情好坏,她的人生都该由自己做决定。 以爱为名,试图控制另一个人的人生,这样的“为你好”就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绑架。


知乎上有一篇高赞回答,题目是: “一个女人真的可以毁了三代人吗?


下面五花八门的答案则是自己强势的奶奶、外婆或者是婆婆、妈妈怎样用强势的姿态和打着“为你好”的旗帜,360度全方位无死角地控制着子女的人生,窥探着他人的隐私。


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则发现: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 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与痛失至亲产生的负面影响程度相近。


这样的绑架,还常常出现在情侣之间。 相比“麻烦”给他人造成的烦恼,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带来的后果更加触目惊心,而这种“控制”往往来自于亲密关系中的至亲和爱人。


在亲密关系中,尊重别人的“个人边界”,保护好自己的“个人边界”,至关重要。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