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镇江市政协委员)
网上曾经流传着一幅图,非常形象地描绘了民营中小企业的困境:企业主把全部财产押注给了企业,可如今他们张开双眼就是各种成本开支和薪资税费,随着越来越严格的法律约束,哪一种支出都不能马虎,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触及法规而葬送企业;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年代,企业转型升级遇到技术、资金和人才各种障碍,如果无法顺利实现
转型就得面临无比惨烈的竞争;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之间,顺利时尚能风平浪静,稍有风波便会翻江倒海,利益链断裂三角债纠缠随时都会让企业窒息。在这种种压力之下,企业主作为法人代表很难抽身,就像被
挂在悬崖边快断裂的树枝上,随时都有掉进脚下万丈深渊的可能。
如今的民营中小企业,惨淡经营入不敷出,随时面临倒闭风险。有报道称,中国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存活5年以上的不到7%,存活10年以上的不到2%,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平均每分钟就有2家关门!
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何以步履维艰?我们知道,企业是做利润的,要想获得利润就得如马克思所说,使“产品价值超过它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总和而形成余额”,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是指实现的价值,如果生产成本不断增加,而产品价值实现越来越难,企业就无法获取利润,现在的民营中小企业大概就是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从成本增加的角度来看,一
是城市房价攀升带来的房租工资上升
。大家能够感觉到,这些年涨得最厉害的就是房价,城市房价一涨立即带来连锁反映,首先就是企业厂房的房租,据称在广东深圳、东莞的一些地方,这两年涨了6-7成;其次是个人工资,在房租200-300元的时候,工人工资可以是2000-3000元,房租上涨到600-700元的时候,个人工资就要上涨到4000-5000元,否则工人就会跳槽,农民工都会干脆选择回乡。
二是依靠民间借贷带来的融资成本增加。
银行本来就不是很喜欢民营中小企业,这倒不是因为嫌贫爱富,而是经济规律使然,因为银行把钱贷给民营中小企业会面临很高的监督成本。中小企业能够拿出来作抵押的东西不多,因此贷款金额都不是很大,由于竞争激烈,中小企业还随时可能死亡,加之我们目前还没有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这样一来,银行放贷给中小企业就得提高监督水平。贷款额偏小本来就没啥赚头,还要提高监督成本,因此银行还不如不贷划算。可是,中小企业发展又需要钱,怎么办?于是就出现了许多民间借贷,民间借贷的高利率对于实力本来就弱的中小企业来说真是雪上加霜。
三是环保督查严格带来的运营成本提高。
很多民营中小企业原本是依靠传统简单工艺吃着人口红利赚钱的,工艺简单就容易造成环境污染,这是我们经济发展走过的路。今天我们提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唯GDP,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这样一来,在国家严格的环保督查下,民营中小企业要么通过提升工艺水平、治污技术来求得生存,要么只能关门。现在无论哪个省区,因环保不过关而被关闭的中小企业都是数以千计,环保要求使传统的中小企业运营成本极大攀升。
从产品价值实现来看,困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民营中小企业竞争激烈,产品卖不
出去
。
大多数
中小企业没有能力进行技术创新,即便有也属于模仿创新。没有创新做支撑,产品销售就只能以低价策略为主,因此竞争惨烈。中国大妈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全球化时代老百姓买东西可以整合全球市场,比如去日本买马桶盖,去韩国买化妆品,去越南买香水等等,如果中小企业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当然就卖不出去,价值无法实现;
二是老百姓的消费意愿降低,也影响企业产品销售。
不久前看到一篇文章,说2018年的国庆黄金周旅游收入增速十年来首次跌至个位数,越来越多年轻人窝在家里不出去,同时,国内游客的人均消费也打破了连续五年的连增态势开始下降。看到这个数据我也有点惊奇,中国大妈买买买的气势哪去了呢?我联想起看到的另一篇文章,说中国的家庭债务已逼近家庭部门能承受的极限,于是想到了答案,不是这一届年轻人不行,而是由于家庭负债超限影响了消费意愿。家庭为何负债呢?最大的负债就是来自城市房产价格的攀升。年轻人本来是消费的主力军,现如今由于城市房价节节攀升,加之通货膨胀预期,年轻人基本上都不敢不买房子,买一套是为了自己住称为刚需,买多套是为了保值称为投资。不管是哪一种,基本上都需要向银行贷款,少则几十万,多则数百万,反正我身边见到的年轻人是不怕欠债的,都背着一身的债。试想,年纪轻轻背着这一身的债,每月收入区区数千元,除去月供还能剩下多少呢?口袋没有钱出去玩也就没了乐趣,平时过日子都得精打细算,消费欲望就这样被抑制住了!年轻人日常消费的那些产品,正是中小企业主要的生产对象,
年轻人不花钱,企业产品就卖不出去,
所以,中心企业的利润实现就变得困难重重!
如果我们细细盘算,民营经济提供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提供了70%以上的出口,创造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中国的未来发展怎么离得开民营中小企业呢?可是,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如今困难重重,该怎么办?记得安索夫曾说,企业发展向量包括产品和市场两个维度,企业要么做好产品,要么做好市场,这和马克思强调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是一个意思。因此
企业通常有四种战略组合:要么通过市场渗透,提高市场占有率;要么通过技术创新在原有市场里投放新产品;要么通过拓展新市场,扩大原有产品的市场半径;要么通过开辟蓝海在新市场里开发新产品。
如果民营中小企业通过前三种方式能够生存下来并谋求发展当然很好,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尝试第四种方法,即开辟蓝海!
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让我想起民营中小企业原本就是来自于农村的乡镇企业,只是后来强调聚集效应才慢慢向城市集中而离开乡村的。现在那些在城市面临种种困境的民营中小企业,是否能够有机会重回农村开辟蓝海?我觉得这是一个机会!
一方面,乡村振兴需要民营中小企业。
我们常说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挖掘乡村特色,将乡村传统的手工艺、土特产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等加以开发,形成有品牌叫得响的产品与服务。我们发现,跟乡村有关形成的消费,十分强调个性化,不以标准化为导向,适合于“小批量,多品种”的产业组织方式,这正是民营中小企业发挥其机制灵活,经营效率高等长处的领域。现在建设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业,通过“互联网+三农”,衍生农村的新业态新产业,最需要的就是民营中小企业这种灵活性,没有民营中小企业的聚集,很难形成乡村特色产业,这也是我一直强调草根创业对乡村发展重要性的原因。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给中小企业机会。
前面说过,民营中小企业在城市发展面临种种困难,而乡村振兴能够给中小企业解困提供很大的机会:首先是国家政策支持。工商资本助力乡村振兴以缓解农村发展资金紧缺问题,是当前的主流看法,民营中小企业是工商资本下乡的主要力量,也是政府政策扶持的主要对象;二是地缘联系紧密。从改革历史看,当年的乡镇企业是今天的民营经济源头,现在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主也都是来自于农村,与农村有着天然的联系,不存在水土不服问题
;三是农村进入门槛低。与城市工业相比,民营中小企业进入农村面临的技术与资金门槛都比城市低,与现在的民营中小企业实力相匹配;四是农村运营成本低。很多中小企业主本身就来自农村,有条件充分利用农村的闲置资源,低廉的场地租金、劳动力成本使民营中小企业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