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芯师爷
最及时且有深度的半导体新媒体。每日解读半导体科技最新资讯、发展趋势、技术前沿信息,分享产业研究报告,并打造中国最大的半导体社群与生态圈,欢迎加入半导体专业人士的圈子!旗下更多订阅号:今日芯闻、全球物联网观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Quora文选英语  ·  老外说𝒐𝒖𝒕 𝒐𝒇 ... ·  21 小时前  
知乎日报  ·  知乎直答接入「满血版」DeepSeek R1! ·  22 小时前  
51HR派  ·  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再度下探 ·  昨天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小红书:商家运营-亲子生活 ·  3 天前  
传媒招聘那些事儿  ·  【社招岗位表格】在线文档持续更新:新闻媒体/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芯师爷

日企海外并购跳过的坑

芯师爷  · 公众号  ·  · 2017-08-03 18:18

正文




海外并购在日本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2016年,日本企业用于海外并购的总资金为11万亿日元,约1000亿美元,超过以往记录。


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主要原因是因为国家将大量货币释放出来希望提升物价,让通胀率达到2%,从通货紧缩的状态中走出来。但技术革新的停滞、人口老龄化以后带来的国内市场的萎缩,让日本国内大量资金闲置。能够消化大量释放出来的资金,只能走海外并购的路子。


好在日本企业主要是用自家保有的资金投资海外,真正从银行借钱、从股市上筹集资本向海外投资的不多。但也并不会因为用的是自家钱,所以就特别珍惜。日本企业的海外并购案例,从媒体报道看,失败比成功的多。


日本企业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泡沫经济期后,有过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其中三菱在1989年并购美国洛克菲勒中心,索尼也在同年并购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影及音乐部门,松下电器在1995年并购环球唱片公司等,耗费资金均为十多亿美元。这些都比不上2005年东芝并购美国核电企业“西屋公司”,54亿美元的交易金额创日本并购的历史纪录。东芝这个金额创下历史纪录的海外并购,可以说是日本最失败的并购案例之一。



其中凡是个人为给自己增添荣誉而从事的海外并购,大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企业最熟悉的领域并购一些国外企业的则效果很好。看看日本官方的统计,当下日本海外投资赚取的利益要大大超过产品出口获得的效益,应该从整体上说还是比较有效的(2016年,日本贸易收支盈利为4万亿日元;日本直接投资获取的利益为7.4万亿日元)。


东芝为何在2005年最终决定用54亿美元并购原本估值只有不到10亿美元的不良资产,而且要把西屋这样的资产当成香饽饽,以为今后有了几十年可以延续的业务呢?这和日本的国家核电计划分不开。


“这下子,东芝在今后30到50年时间内,保证有业务可做。”最后拍板决定并购的西田厚聪总裁当时说。


一位企业经营方面的专家听到东芝决定并购西屋时,如此形容这项并购:“只有2000亿日元的企业,买下了6000亿日元的资产,标准的小鱼吃大鱼。”所以,结局是:就算吃下了,也消化不了。


东芝很快就不得不做假账,靠假账来维持其股票价格。给企业领导贴金的丑闻败露后,东芝公司的人反思西田总裁的这个决定:“他那是为了自己能当上经团联会长而作的决定。”

事实上,西田在东芝是以能卖手提电脑而著名的,对核电业务并不专业。东芝公司的一些人认为,并购只是西田总裁想显示自己的经营能力、企业家魄力。有政府在后边怂恿,加上自己的野心,并购的事就这么定了。但这次并购,却给东芝留下了无穷后患。


2011年3月,天灾(东日本大地震)人祸(核电站本身的巨大技术欠缺及相关国家政策),让核电站在日本失去了存在意义。当然,日本出于战略考量,今后依然不会放弃核电站,但具体的相关企业则因为核电业务、核废料的处理、人口的减少及节电导致对电力需求的不断减少等,背上巨大的经济包袱。


进入2016年,另一件和东芝人有关的并购案大白于天下。



东芝西田总裁的前任西室泰三,从总裁位置退休后,成为日本邮政公司总裁。日本邮政在西室时代,于2015年拿出6200亿日元(约60亿美元)并购了一家澳大利亚的物流企业“Toll Holdings Limited”。到2016年,这家澳大利亚子公司已经给日本邮政带来了4000亿日元(约36亿美元)的亏损。日本邮政原是一家国营企业,现在刚刚民营化,又让东芝的前任总裁出任一把手,本不该亏损的,但实际上却亏得相当厉害。


是东芝的企业家不善经营,野心太大吗?恐怕是日本的国家核电计划、民营化推进过程太过急躁的原因更大一些。


日本企业在服务业、房地产业的海外并购也算不上成功,但近两年的一个很大特点是,在制药领域十分活跃,不少日本化工制药企业的并购,显露出不错的业务及盈利点。


2016年日本医药企业对海外的重大并购事例共95件,其中2016年10月大日本住友制药公司,用659亿日元(约6亿美元)并购了加拿大的医药风险企业,将治疗帕金森病的开发技术收入囊中。日本·安思泰来(Astellas)制药也是在去年10月,并购了德国的生物医药企业Ganymed公司,将治疗胃癌、食道癌的新药开发技术并入自己麾下。


此外,在工业制造领域,通过并购来做强做大的日企也有不少,且与自身主业相关度较高。


如日本电气硝子公司对美国涂料大企业PPG工业公司的并购,耗资600亿日元(约5.4亿美元),出于看好美国企业的玻璃纤维技术,该技术能够在汽车零部件、电子零部件及新液晶面板上使用,该领域的产品今后可开拓的空间较大。日本电气硝子公司早在1998年就开始研究玻璃纤维,具有相当的技术积累,通过并购美国企业,有望与美国另一家企业“欧文斯科宁 (Owens Corning)”及中国的“巨石集团”并列成为该行业的全球三强。


又如2017年4月,日立以20亿日元(约1800万美元)并购了欧洲电梯企业Temple。日立是全球最大的电梯企业,并购一家欧洲小电梯公司,主要是为了能够较快地拿下欧洲的现有电梯替代市场。


迅速拿到新盈利点,获取新市场,该是日企这些年海外并购的一个重要特点及目的。日本企业手头保有的资金总量在2016年底为377万亿日元(约3.4万亿美元),今后能够用来投资、并购的资金并不少。进入2017年以后,日企并购同样活跃。只是有东芝那样的前车之鉴,日企已经更加谨慎,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不多,小打小闹的不少。但要靠这个办法来消化日本国内的资金流动性,困难相当多,解决的办法则十分有限。



来源 | 第一财经

芯师爷独家整理



各位小伙伴们好,芯师爷致力于为产业人士搭建最强人脉圈,在这里除了能收获产业优质文章,更能加入高端人脉群。


加群方法:

长按二维码,加群主为好友,备注:入群。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