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儿童抑郁焦虑怎么办?一个另辟蹊径的方法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6-22 20:13

正文

作者 | 吴希



在前文《关于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家长要知道的11个常识》中,笔者介绍了如何识别孩子的抑郁信号、如何理解抑郁症,以及父母如何应对的建议。



时进6月,期末和暑期将至,今天笔者将分享如何提高心理健康的方法,文章有干货和彩蛋,实用性强,建议收藏。



一个被忽视的心理健康能力


探讨如何缓解心理疾病(abnormal),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曾在上世纪曾提到三个与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息息相关的方面:工作、爱、玩耍(work、love、play)(Freud,1957)。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仅有工作的能力、有爱的能力,也要有玩耍的能力。



当视角回到近代,心理健康的定义更多的开始功能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04)的定义,心理健康指个体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效地和富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社区做出贡献。



似乎 “玩”,已经退出了心理健康的主流定义。



可事实上,
玩耍作为建构希望、处理焦虑与压力的重要方式,对人类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否具备会玩的能力,不仅是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部分,也是构成心理健康很重要的因素。



(图源网络,侵删)



玩耍或者说游戏(play)也是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工作很重要的途径和工具。心理咨询师常常在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使用游戏的方式开始评估和治疗,也习惯在团体咨询前使用小游戏来引入和缓解焦虑。大量研究表明,游戏治疗对于儿童精神疾病的治疗以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效果显著,许多荟萃分析综述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Koukourikos,2021)。



少一点知识,多一点玩耍


神经科学研究人员表明,玩耍可以促进神经连接和大脑功能发展,降低压力激素水平(Pellis,2009)。中脑中的游戏回路对于皮质(上脑)的连接至关重要(Panksepp,2007)。玩耍不足会导致抑郁,并会干扰社交、情感发展以及学习(Burghardt,2005)。甚至有学者指出, 玩耍的反面不是工作,而是抑郁(Brown,2009)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2007), 过度安排的活动——无论是学术性的还是“不适合孩子天性的自由时间”活动——已经导致孩子们的游戏时间减少,并且增加了心理病理学问题的发生



或许,在倡导高速发展、高学习工作压力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如何玩耍”是家庭和孩子需要补上的“必修课”。



(图源网络,侵删)



会玩的孩子更有趣,更可能幸福和成功


有学者提出了 Leisure Quotient (LQ) 的概念,也称为 玩商 、休闲智商, 是指一个人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和水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会不会玩”



与智力智商(IQ)和情感智商(EQ)不同,LQ关注如何有效利用空闲时间来提升个人幸福感和生活质量。



玩商高的人通常在生活中表现出多种积极的特征,他们不会受到环境的限制, 拥有一种把日常变得有趣的能力 ,不仅能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思,还能让其他人同样享受与Ta共度的时光。



玩商高的人也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更专注当下的体验和与他人的联结,而心流状态是实现幸福的重要途径(Csikszentmihalyi,1997)。



(图源网络,侵删)



此外,玩乐通常来自内在动机的驱动,更易保持持续的激情和长期的坚持, 拥有更高的坚毅(Grit)能力 (Duckworth,2009), 也更容易取得更高的学业成就和职业成就 (Credé,2017)。



了解你的玩乐类型:每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玩乐偏好


那么,如何玩、如何会玩呢?不妨先从了解你的玩乐类型开始。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 每个人有特定的、甚至独一无二的玩乐偏好 ,此外,玩乐状态的 触发因素 可能也各不相同,玩乐状态可能是由一个物体、另一个人、一项活动或这些组合触发,两个人做同样的活动,可能对一个人来说很有趣,而另一个人则不然。



研究表明,玩乐偏好和触发因素 ,是由我们出生时的大脑神经通路和早期生活经历决定的(Brown,2009)。如果你的孩子在10岁以前,那么正是重要的时机可以与ta一同来建构属于你们的家庭玩乐活动。



根据学者Brown的研究成果(Brown,2009),他将玩乐类型分了以下几类:



  • 运动家(身体游戏,Body Play): 钟爱身体活动的游戏,比如跳舞、跑步、玩球等。

  • 创造家(物体游戏,Object Play) :偏好使用各种物体进行的游戏,如玩玩具、搭建积木、绘画等。l社交家(社会游戏,Social Play):更容易在与他人的互动游戏中找到乐趣,如角色扮演、团队游戏、扮家家等。

  • 幻想者(幻想游戏,Imaginative and Pretend Play) :喜爱通过想象和假装进行的游戏,如扮演超级英雄、虚构故事等。

  • 故事家(叙事游戏,Storytelling-Narrative Play) :热衷讲故事或戏剧形式进行的游戏,如编写剧本、讲述冒险故事等。

  • 探索家(创造性游戏,Transformative-Integrative and Creative Play) :喜欢实验、探索和创新的游戏形式,如科学实验、发明新东西等。

  • 竞争者(竞技比赛,Competitive Play) :容易在竞争类的游戏中找到乐趣,例如各种有规则和目标的游戏,如体育比赛、棋类竞技、电子游戏等。

  • 建构师(建设性游戏,Constructive Play) :喜爱通过建造和制作来玩乐,如搭建积木、拼图、手工制作等。



了解每个人玩乐偏好的简单方法就是自我观察:你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时间,回忆一下童年时期那些让你感到自由、快乐或心流的情景,确定该游戏状态中的触发因素和核心活动是什么,尝试去理解和归类自己的玩乐偏好。



了解自己和家人、孩子的玩乐风格,会帮助你在“不知道怎么玩”时,找到玩耍的灵感。



期末将至,孩子们面临大量的复习备考任务,了解孩子们的玩乐风格,也有利于找到帮助他们放松身心、快速回血的钥匙,让孩子们的备考事半功倍。



例如对运动家来说,运动会直接激活大脑中与学习、创新、适应性和复原力相关的区域。如果你的孩子的玩乐类型是运动家,那么 可以放学回家后,先安排一定量的体能运动,再进行学习和其他活动 ;而如果你的孩子是建构师,那么回家后,能够让孩子一个人 安安静静地拼搭或者做手工,就是最快“回血”的放松方式



(图源网络,侵删)



此外,即将到来的 暑假生活 中,建议家长们为孩子留出 整块时间 ,鼓励孩子 根据兴趣探索和精进其玩乐活动 ,内在驱动更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并坚持持续投入。



而父母也将在暑假迎来大量的亲子时间,这是 建构你们专属「家庭玩乐时间」的重要时机 。专属的玩乐时间不仅可以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也能帮助你们建构良好的亲子关系,获得持续一生的特殊“玩伴”——你们可以从今天开始,尝试在家庭中 留出特定的全家玩耍时间



彩蛋:由于目前学界还未有关于玩商评估和玩乐类型测试的科研量表,笔者邀请chatGPT编制了自测quiz, 可以在「家姻心理」公众号后台留言关键词“玩”获取,了解你和孩子的玩乐类型。 在测验过程中,你也可以和孩子细细体会每一个选项带给你们的感受,或许对你的职业选择、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有新的启发。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是由北京师耘家和教育咨询中心精心打造的品牌。家姻心理与我国著名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方晓义教授团队等合作,致力于为婚姻家庭、咨询师和相关机构提供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提升我国婚姻家庭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


向上滑动阅览参考文献:

[1]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04). Promoting mental health: Concepts, emerging evidence, practice. Geneva: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o.int/mental_health/evidence/en/promoting_mhh.pdf

[2]Pellis, S. M., & Pellis, V. C. (2009). The playful brain: Venturing to the limits of neuroscience. Oneworld Publications.

[3]Panksepp, J. (2007). Can play diminish ADHD and facilita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brain? Journal of the Canadi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6(2), 57-66.

[4]Burghardt, G. M. (2005). The genesis of animal play: Testing the limits. MIT Press.

[5]Brown, S. (2009). Play: How it shapes the brain, opens the imagination, and invigorates the soul. Avery.

[6]Koukourikos, K., Tsaloglidou, A., Tzeha, L., Iliadis, C., Frantzana, A., Katsimbeli, A., & Kourkouta, L. (2021). An overview of play therapy. Materia Socio-Medica, 33(4), 293-297. https://doi.org/10.5455/msm.2021.33.293-297

[7]Csikszentmihalyi, M. (1997). Finding flow: The psychology of engagement with everyday life. New York: Basic Books.

[8]Credé, M., Tynan, M. C., & Harms, P. D. (2017). Much ado about grit: A meta-analytic synthesis of the grit litera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3(3), 492-511.

[9]Duckworth, A. L., & Quinn, P. D. (2009).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Short Grit Scale (Gri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91(2), 166-174.



作者 | 吴希

责任编辑 | 高文洁

编辑 | 甄卓

美编 | Zene 张瑶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