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
毕业后找一份好工作是最大的追求
然而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向往:
超越“普通”的追求,
到更广阔的舞台上实现梦想?
比如——
做一个联合国的国际职员
用自己的力量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近日,2016联合国人力资源外联项目宣介会在浙江大学举行,今年是该项目首次走进浙大进行宣介。六位项目官员在宣介会上表示,目前联合国中国籍职员的数量仍有欠缺,期待更多的中国青年加入联合国参与国际事务。
联合国秘书处人力资源管理厅战略规划与征聘司外联处处长约翰·李·埃里克松在宣介会上表示,中国已经成为第三大会费国和第二大维和经费贡献国。“目前在联合国秘书处有476名中国籍员工,但这一数字与中国对联合国的贡献并不匹配,中国在联合国秘书处的代表性严重不足。”
联合国人力资源外联项目(UN Outreach Programme on Human Resources)是近年来联合国在人力资源领域进行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该项目由联合国秘书处发起,由秘书处商会员国政府同意后,由会员国政府主办。参加宣介的联合国机构主要有联合国秘书处管理部人力资源管理厅(OHRM)、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联合国妇女署(UN WOMEN)等,由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
作为一名大学生,要入职联合国,成为一名国际组织的职员,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和素质呢?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李媛认为,要到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工作,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外语能力,还要通晓国际规则,在某一个领域有所特长。“当然,除了这些硬能力之外,还必须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以及在多元文化中能自由地与人交往的能力,当然还有国际礼仪,这些都是进入国际组织的人才所具备的素质。”
“我们希望求职者是个团队协作者,具领导能力,能够在多文化环境中和各国工作人员良好合作,这是作为联合国的工作人员共通的一些特质。”联合国开发计划书管理服务局人力资源司司长玛莎·海内纳·洛佩兹·罗德里格斯表示,他们将重点考察竞聘者的专业背景、个性性格、改变世界的意愿、创造力和沟通技巧等。
关于如何在多文化的环境中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问题,联合国人口基金区域伙伴关系顾问金世料女士提到,尽管沟通可能会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必须真正抱有开放思维的态度,学习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就会逐渐适应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的同事们沟通。
埃里克松介绍,面向青年人才,联合国推出了“联合国青年专业人员(YPP)考试”,招录人数会向员工数量仍有欠缺的国家倾斜。联合国希望鼓励更多的中国年轻人参与到联合国的项目中。
据介绍,联合国人力资源外联项目往年在北京与上海等地举行宣介会,今年是首次走进浙大。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正在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引起了主办方关注——为加快培养一批具有扎实外语基础、通晓国际规则并熟悉某一专门领域的高素质中国籍国际组织人才,外语学院设立国际组织精英人才班(简称“国精班”),于2015年9月开始面向外语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正式招生,每年招收30名本科生和10名硕士研究生。
“国精班”项目与中国联合国协会和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培训中心建立了共同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合作关系,与中国上合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等签订了实习实践基地协议,与数所海外名校合作,开展国际教学。
学生在一批资深外交家、国际组织高级官员、国际问题和多边外交研究专家的带领下,通过与行业专家面对面、国家重点部门及国际组织实地参访、海内外长短期学习、国内外实习基地锻炼、探究式科研训练计划、情绪智能提升中心活动等形式,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升素质和锻造品格,提高参与全球治理的素养与能力。
在刚刚过去的G20峰会的“小青荷”志愿团队中,有不少就是来自国精班的学生。
王佳楠是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翻译专业研一的学生,也是今年被新招入这个国精班的学员之一。原本毕业后只想找份好工作的他在加入国精班之后,坦言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了,“听了联合国高官的宣介后,我有了更大胆的想法,或许我可以去当一名国际公务员。”
TA们说
心动不如行动
机会就在眼前
为了梦想而努力吧!~
来源:青年时报、凤凰新闻、求是新闻网(文/朱原之)
摄影:卢绍庆
编辑:栗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