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律读库
法治新媒体阅读管家,传递常识,启迪法治。Less is More,少即是多。每日向用户推送优质法律类文章1至4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最高人民法院  ·  纠正“小过重罚”,彰显司法温度 ·  昨天  
中国民商法律网  ·  程啸:连带责任的法定化与部分的连带责任 | 前沿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周喜安被查 ·  2 天前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第九届全国检察“三微”优秀作品展播|微动漫: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律读库

12万不算高收入,我们还有水贝村

法律读库  · 公众号  · 法律  · 2016-10-26 00:00

正文

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由法律读库出品的法治新闻嘚啵嘚。

上回跟大家嘚吧了一回 被害人爱上被告人的事儿 ,把大家整得挺沉重。今天咱放下身段,聊点儿雅俗共赏的话题,聊点什么呢?聊聊关于钱的事儿。


昨天,想必有条新闻是在大伙儿的朋友圈爆了灯了!据某媒体报道“国家规定,12万年收入是高收入人群,要加大这个群体个税的征收力度”。一看完标题,正文都没顾上看,很多吃瓜群众瓜也不吃,纷纷议论起来。“什么?年收入12万就成了高收入群体?还要多收税?这这这,我这小心脏,速效救心丸在哪里?出门还能愉快的玩耍吗?”


据观察,对于以上新闻,三四线城市的小伙伴情绪都还勉强比较平稳,出现躁狂症状的主要集中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二线城市。要不说人家一线城市都是见过大世面的呢,这里的小伙伴普遍旗帜鲜明地认为,“12万,在帝都魔都基本只能算挣扎在贫困线”。


等等,作为一个有身份证的主播,我直觉地认为,像12万算高收入这样的消息,明显不接地气,此种必有蹊跷。请大家吐槽前,也让子弹多飞一会儿。果然,下午辟谣就来了!


针对“年收入12万元以上被定为高收入群体,要加税”的观点,新华社报道了多位熟知个税改革的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专家的回应,“这一观点是误读,纯属谣言,12万元不是划分高低收入人群的界限。早在2006年,国家税务总局要求对高收入者实行自行申报纳税,标准之一正是个人年收入12万元以上。不是什么新鲜事,也不是任何加税的意思。”


大家伙儿都听明白了吧,对年收入12万元以上的要加税,根本是谣言,还是沿用06年的政策,年收入12万元以上准确地说,只是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的标准线。至于这12万元能不能算高低收入的分水岭,一大波专家也都列队挨个解释了,“绝对不是。目前咱国家官方并没有明确的收入划分标准。”


游走在帝都贫困线上下的主播我,听到专家的权威声音,心情算是好了一点了。但要论观点的深度,主播我只服人家人民日报。针对这次热点,人民日报也发了一条微博,称“专家辟谣年入超12万算高收入要加税,让不少工薪阶层虚惊一场,但有关被高收入的担忧仍未散去。调高减低的原则虽已确立,但如何兼顾不同行业、地区收入差距才是个税改革最大难点。唯有科学设计,审慎推进,凝聚最大共识,才能让劳动者感受到更大公平,让年轻人看到更多希望。”


短短120多个字,看看人家那水平,高屋建瓴,言简意赅,把主播我想说的都涵盖进去了。在个税改革的制度设计上,应在兼顾公平和效率原则的基础上,增强制度的科学性。唯有务实的制度才能更为长远。当然,开征个人所得税,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收钱,调节社会财富分配以体现公平也是重要的一项制度考量。无疑,中产阶层是这个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对中等收入群体在政策层面释放更多的宽容和善意,这个社会才会更加稳定和有活力。因此,在个税制度设计时,如何精准地避免对中产阶层的误伤,如何更优化地扩大公平,应该是政策制定者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


聊完工资,我们再聊聊水贝。这水贝可不是一种水里的贝类,这水贝是深圳一个每个家庭平均拥有两亿的村子。南方都市报报道,“深圳水贝村在拆迁废墟上搞530桌的大盆菜宴”,有人疯传水贝村拆迁每一家赔偿接近2亿现金,且有消息言之凿凿,最高的一家获赔80亿!还称本次水贝村拆迁,造就了接近600户亿元户。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