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一个“质量认证工具箱”。将质量认证作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助力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的关键要素,以质量认证为牵引,依托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统筹运用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等其他要素资源,发挥全链条融通、集成化服务的综合效能,帮助企业将质量管理体系导入与企业流程优化有机结合,建立并完善与企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小微企业发展新优势。
(二)用好两级服务培训平台。充分利用市场监管总局“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服务平台”和“百万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培训平台”网络课程资源,动员组织辖区内小微企业质量管理等从业人员参加普及性质量管理体系知识培训。发挥本市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服务平台作用,通过专题培训、专家进企、质量诊断、制定提升方案等精细化服务,为小微企业提供高水平质量管理帮扶综合服务。
(三)凝聚三方力量。构建形成企业主体积极参与、认证机构持续跟进、行业协会协同发力的提升行动工作格局。
1.激发小微企业质量提升“主角”意识。鼓励小微企业开展先进质量管理标准贯标达标,增强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企业发展的内驱力,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核心竞争力。鼓励“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将上下游小微企业纳入共同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先进质量理念、质量管理模式向产业链两端延伸。
2.引导认证机构创新服务模式。认证机构要根据小微企业不同产业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积极开发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质量认证服务模式,增加有效质量认证供给。在开展提升行动的同时,综合运用体系、产品、服务等多种认证类型,同步给予企业其他管理体系、“上海品牌”认证、绿色产品认证等高端品质认证以及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等方面的指导帮扶。鼓励认证机构主动践行社会责任,在开展提升行动过程中,对有资金困难的中小微企业进行适度让利,减免部分认证费用,符合条件的可“一次认证、发放多张证书”,实质性降低企业认证费用和成本。
3.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质量教育、标准宣贯、品牌推广、政策研究、经验交流等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通过优化专家队伍,建立完善质量认证公益课程库,深入各行各业加大宣传培训力度等方式,为提升行动提供综合技术服务,做好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和政策实施的参谋助手,推动技术机构能力互补和资源统筹共享,共同助力小微企业增强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四)实施四项专项行动。
1.培育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各区市场监管局要结合区域产业特点,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开展提升行动,精准把握制约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质量问题,结合小微企业个性化质量提升需求,以链主带上下、以骨干带配套、以园区聚要素,构建全产业链协同提升模式,形成富有成效的区域经验,助推本区域相关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2.开展系列针对性宣贯培训。立足小微企业实际需求,将质量帮扶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分类挖掘小微企业质量难点痛点问题和提质增效发展需求,开展小微企业法定代表人、质量负责人、质量执行人三类人员专项培训。市局统筹协调全市宣贯培训资源,对浦东新区机器人产业区域试点等重点项目开展现场专项培训,安排技术专家进行集中指导。各区市场监管局分行业分批次开展线上线下专项培训,组织或安排的相关培训应覆盖辖区小微企业相关人员600人次以上。
3.组织精准帮扶指导。各区市场监管局聚焦重点推进的行业领域(见附件),在企业自愿的前提下,按照“精准选、精准扶”的原则,每个行业遴选5家以上小微企业,有效识别企业经营发展中关键环节的质量堵点,按照“一企一策、靶向服务”方式,制定专业化、差异化、个性化的质量认证帮扶方案,加大政府引导激励、政策融合创新、持续跟踪帮扶力度,推进小微企业分层分类分级精准帮扶,实现“帮扶一家、惠及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
4.选树优秀典型案例。各区市场监管局在提升行动开展过程中注重总结先进经验和优良做法,形成典型案例,市局组织有关行业专家评选年度优秀案例,加大宣传力度,扩大提升行动的知晓度和影响力。典型案例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问题导向帮扶企业,针对不同产业类别、规模类型、发展阶段的小微企业,聚焦问题、分类施策,因势利导开展帮扶;以聚链集群帮扶产业,聚焦区域重点、支柱、特色产业链,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链质量联动提升。